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民为何特别关注种种网络“门”事件

(2010-07-12 08:45:14)
标签:

网民

人肉搜索

种种

艳照

善恶

杂谈

分类: 杂谈

                                                    文    拥  抱  未 

 作者简介: 拥抱未来,自嘲身份为老干部,外号是小才子。青年时,理想是成为元帅或将军,理想是成为作家,都没有成功,到现在成为军事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现在又成了摄影爱好者。仕途小成,工作20多年,阅历丰富,在文字写作上有一定的功底。自称是一个寂寞的小市民,一个平淡的小公务员,一个不甘寂寞的小人物。

自我评语:现在每天上班,在业余时间里交际、娱乐、健身。具体是读书、看电视、写博文、摄影等。经历职场风云近30年,盘点起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有成绩,有不足,有缺点;有赞扬,也有批评。在赞扬者眼中,为人实在,待人诚恳,义气,有能力;在批评者眼中,语言不多,不会来事,不善表达,不够活泼。现在是休整期,或叫冬眠期,主要是进行充电和积蓄精力,养足精神,等待时机。

 美国的“水门事件”开了先河,随后种种的“门”事件纷杂紊乱,扰得人无宁日。网络上的“门”事件波澜起伏,让人应接不暇。

           网民为何特别关注种种网络“门”事件

 最近,网上爆出闫凤娇一组不雅照,拍摄场景为卫生间和卧室,尺寸相当开放,被人称为“厕所门”。所谓的“艳照门”、“厕所门”、“兽兽门”,还有“日记门”、“献身门”、“北影门”等等种类繁多的网络“门”事件,此起彼伏。制造者乐此不疲,从中获益,关注者热情不减,津津乐道,大发议论。一人发帖,媒体跟风,千万网民附帖,好不热闹。网络上一时间风云再起,浓烟滚滚,到最后大多是网络炒作。网民的热情成就了炒作者的好事,打造了一个个“网络名人”,借助网络的力量,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另类走红,一夜成名。经过去年的“奥巴马女郎”事件和今年的“凤姐”事件,人们已经熟知网络炒作的奥妙,为何还特别关注“门”事件,不惜献上自己的点击和口水?并非网民“脑残”,其中不乏执着者、痴迷者、无辜者,除了铁杆网民外,更有一群畸形疯狂者,出于另类的目的,在网络世界里,兴风作浪。

  好奇

  在现实生活中,本没有那么多意外的事件和意外的惊喜,生活中的无聊和沉寂使人感到平淡乏味,一旦在网络上冒出意外的事件和火花,让人觉得很好玩、很好奇、很神秘。好奇心能带来探秘的动力,尽管明知是媒体的故伎,公关公司的策划,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想探个究竟,不就是轻点鼠标吗?很容易,做到很方便,眼见为实,看到了就不落伍。千千万万抱着同样想法的人就形成了风潮,“门”事件就这样引起关注。“兽兽门”出现,引起网民围观,一些围观者自有自己的一套解释。无论炒作也好,受害也罢,都非常关注焦点,点击率和回帖率颇高,足见很多网民玩的是好奇,都是好奇惹的祸。

             网民为何特别关注种种网络“门”事件

 凑热闹

 面对种种“门”事件的纷杂,在“门”事件出现后,网民在观看,在议论,很多人凑热闹,跟风而去。于是,出现好事者,大吐口水,大发议论,甚至人肉搜索一番。至于是非观念、正义感、善恶美丑全都偏离了正轨。离奇、搞怪、搞笑掩盖了严肃主题的特征。3月11日,有八卦杂志称:“自警务处”获得一段6分钟的“艳照门”视频,认定女主角是港星邓丽欣,一时内地媒体纷纷加入报道,网民们竞相转帖,生怕错过一场热闹。凑热闹的心理使一些网民一哄而起。

 起哄

 对于本来无聊的“门”事件,大多属于庸俗的垃圾,本应该看淡,不予理睬,一些网民却有意或无意间起哄。转发、上传、回帖,忙个不停,成为网络时代的怪现象,甚至有人制成光碟,到街上出售。媒体也纷纷议论,助长了网民的疯狂。出现控制不住鼠标的中毒网民纷纷下载,难以自拔。网民们见怪不怪,有的还自得其乐,很起劲。对于这样一种群体性起哄行为,外界的人很无奈,感到很奇怪。不疯魔不成活,一些网民在起哄中找到了兴奋点和刺激,找到了茶余饭后的笑资,至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对不道德行为的“围剿”,很多人并不在意和在乎。

                   网民为何特别关注种种网络“门”事件

 网络“门”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之大难以想象。没有人准确统计过,近些年到底出现了多少网络“门”事件。据我所知,这些“门”事件到最后,要么被主流网站封杀,要么不了了之。风头过后,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门”事件的主角的成功,公关公司的获利日渐清晰,而被忽悠的网民两手空空,只落个身心俱疲的下场。其实,网民们早该清醒,淡定起来,看清网络,学会从容,大可不必为了什么“门”事件大呼小叫。一旦看淡了,回归理性,挖空心思惊爆的“门”事件就是去了市场,也就不会再有人玩炒作,强人气了。从此,网络世界不会有“门”事件横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