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拥
抱 未 来
提起公款接待极为敏感。对公款接待,有些人总是喜欢冠冕堂皇、理直气壮。我们不能否认公款接待的积极作用和合理性,但人们不难发现,公款接待总是与腐败、贪腐相关联。事实上,除了直接的贪污受贿外,晾晒家丑,公款接待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滋生腐败的一个源头。打回公款接待的原形,公款接待中的那些猫腻,让人触目惊心。
猫腻一:接待范围随意扩大
公款接待普遍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中。虽然有公开规定的接待范围,实际上对于特权官员,存在着严重的公私不分现象。特权官员的同学、战友、同乡、新老同事、街坊邻居,甚至七大姑八大姨,吃喝住玩都要吃公,还要安排专人接待和陪同。一些特权官员人气超旺,人缘超好,个人的客人不断,来来往往,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来蹭吃喝,“白吃谁不吃,不吃白不吃”,花公家的钱,个人为人,办个人的事,个人搞关系,乐此不疲。“名目繁多,都在吃喝”。一些单位和部门“早吃晚也吃,有客陪着吃,没客自己吃,有钱大胆吃,没钱赊着吃”。一些官员“一天七八场,一顿七八两,头戴乌纱帽,脑满肥肚肠”。以“工作需要”为名,公款接待泛滥成灾,这是一种真实现象的反映。由于这种突出的问题,不仅造成支出大为增加,而且使接待工作量不断增加,无形中给相关的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形成公款接待的怪圈。
猫腻二:接待标准随意提高
纪检部门虽然对招待标准有明确规定,也要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但现实中,根据主要领导的想法,大多采取变通的方式,根据特权官员的喜好,随意提高接待标准。一顿饭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十几万元。宴席丰盛,出手阔绰,高档烟酒应有尽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反正是公款,为了面子,不心疼,不珍惜,大手大脚,摆阔装富,大肆挥霍浪费。一次,在上海举办全国县(区)委书记培训班,广东的一位县委书记,请同学们吃饭。一顿饭吃掉11万多,喝的是外国洋酒路易十三,让北方来的县(区)委书记们瞠目结舌,大为吃惊,自愧不如。那位县委书记还大言不惭地说:“随便用点,小意思,毛毛雨啦!”“大吃大喝作报告,小吃小喝作检讨,不吃不喝听训导。”据报道,山东省粮食局局长等12人,一顿饭吃掉14810元,真是小巫见大巫。领导很阔气,群众很愤慨,很无奈,反响很强烈。

猫腻三:为不合规开支提供途径
在一些地方的单位和部门,有的人把送礼、行贿的钱,都到饭店开成饭费报销凭证,再加上税钱一起报销;一些歌厅、洗浴等高消费场所,为了吸引顾客,在顾客消费后,纷纷提供饭费报销凭证,形成由公款支付高档消费的现象。还有其他一些无法报销的支出,大多用饭费的形式报账了事。公款接待不仅有吃喝住,还有玩乐,从而,模糊了公款消费的真实性。公款接待不仅成为无底洞,还成为黑洞,造成大量的铺张浪费,为滋生腐败提供了便利。一些特权官员“酒店菜谱,倒背如流。卡拉OK,熟记百首。扑克麻将,样样上手。名山大川,处处都游。”需要说明的是,花的都是公款,全由公款买单。一些地方财政吃紧,在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低、公务员工资偏低的情况下,特权官员却在紧吃,致使公款接待支出庞大,引发议论和不满,形成顽疾,长期无法解决。
由于公款接待、公车花费等支出,造成我国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惊人。据经济学家张曙光介绍,2006年全国公车出行花了3000亿,吃饭招待耗资3700亿,成为行政事业支出的重头戏。浪费异常严重,数字可怕。年可支配财力仅有2.9亿元的山西省平遥县,最多的时候,一年公款接待10万人次,吃住礼品开销,成为无法统计的“天文数字”。对公款接待是否瘦身?何时开始、如何瘦身?人们拭目以待。需要拿出超凡的忍耐力,等到地老天荒。

“上班不用坐公交,吃饭不用掏腰包,名烟名酒名牌时装可劲造”,特权官员享有如此的权利。一位特权官员私下形象地说,没有公款接待,就像折断了他们的翅膀。如果取消了公款接待,凭区区那点工资,特权官员还想大吃大喝?还摆什么阔气?还用整天忙吃喝吗?那时,特权官员还牛什么?只不过是普通的工薪层一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