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拥
抱 未 来
中国人有自己社交方式,不同于西方的咖啡厅社交,而是习惯于饭桌游戏。让两个陌生人很快成为朋友的方式就是在一起喝酒吃饭,只要在一起喝酒吃饭就是哥们,就是熟人。所谓人脉,所谓朋友圈,统统绕不过饭局,小小的饭局成为社交的重要方式。中国的人情关系虽然复杂,人情世故大抵如此。连英国著名音乐经纪人西蒙·纳贝尔都能看得透。
我曾经自称是酒江湖的一条好汉,以喝酒实在著称。人们都愿意请我喝酒,喝着豪爽痛快,从不磨磨叽叽。白酒、红酒、啤酒都喝过。长年泡在酒中,中午喝,晚上喝,很少中断。也常常被别有用心的朋友灌多,一塌糊涂,醉醺醺的在家中难受,喝葡萄糖解酒,经常昏头胀脑的,实在难熬。那时朋友很多,一群人走动很近,常来常往,而且,圈子越来越大,同事、同学、同乡、亲戚朋友串起来,来往很密切,很红火。我也常常张罗别人聚起来,撺局喝酒吃饭。朋友一见面很亲热,到一起常常谈论某某哪天被喝多的事,当作笑话,津津乐道。“酒越喝越厚,钱越耍越薄。”的确如此。
喝酒的名目很多,逢年过节、朋友叙旧、找人办事、同事联络感情、家人团聚、结婚、孩子升学都要喝。无处不在的饭局,无时不在的饭局,工作能否干好,事情能否办成,感情是否增进,似乎全取决于酒是否喝好,饭是否吃好。那时人缘好,人气旺,很多人找来找去。
前年因为结肠出了毛病,听从医生的劝告,面对生命与酒的抉择,只好把酒完全戒掉。单位来人不用陪了,朋友找的不多了。偶尔有个饭局,喝点饮料,表情很痛苦,让人感觉似乎“生不如死”,吃相很难看,坐在那里看着酒桌上的人那种火热劲心烦意乱,有时难以忍受。动不动两三个小时的确是痛苦的事。我开始有意回避,有人找总是推说有事不去,经常回家吃饭。时间久了,原来的那群人也不再找我,即使有场合自己去了。我渐渐被人遗忘,饭局越来越少,越来越冷清。除了上班回家,就是写写博文,摄射影,打打乒乓球。我的社交圈越来越小,原来那些见面热热乎乎、亲亲热热的朋友也很少见面,见了面那种亲热劲也全然不见,渐渐我被他们冷落,成为社交群以外的孤星,时时让我感到很孤单,很孤独。就是那些朋友,就是这样无情,就是这样狠心,不经常在一起凑就疏远了,生疏了,渐行渐远。连我们单位的领导都大有意见,有半年没有陪着出去喝酒吃饭,太对不起人了。
被酒搞定、被酒绑架的是那点薄薄的人情一扫而光。工作以外,来看望我的人不多,问候的电话也少了,每天只接到几个朋友打来的电话,仿佛成为陌生人。也许我不是帅哥俊男,更不是很乖,老实过度惹了祸。除了喝酒那点实在,人们对我没有兴致了。不喝酒饭局少了,交朋友最好的武器没有了,除了上班经常接触的同事外,还有三两个博友、球友,社交的媒介丢了,让我感到失落。喝酒过多过滥,让人难以承受,喝酒场合过少,很多人来往少了,失去了一群朋友,真让人弄不明白。饭桌是一个舞台,吃是一种文化,无论贵贱贫富都难逃饭局的困惑和困扰。你和宁波人谈起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与上海人谈起阳澄湖的大闸蟹,他们大有兴趣。与北京人谈起二锅头会津津乐道的。
人与人攀上关系,处出交情靠熟悉,不熟就没有交情可言。喝酒吃饭是功利主义敲门砖,也是维系感情手段。“道不同不相为谋。”喝酒吃饭不仅是饮食之道,更是人情关系融合之道。中国古代项羽那场著名的“鸿门宴”,流传千古。孟尝君广招宾客,门下笼络了食客三千,每天都是大大小小的喝酒吃饭。中国的圈子文化,也多诞生于夜夜笙歌的大小饭局之中。
不足为怪了,喝酒吃饭,无酒不成席,不喝酒没有情趣,只是吃点饭会草草收场。酒桌上的豪情,酒桌上的甜言蜜语,酒桌上的热火朝天,在不喝酒的人看来类似于疯子的狂躁。
我被冷落,淡淡的失落,都是酒的威力,都是酒的法力,只是短暂的不适应。如果对于从不喝酒的人,那可能是另一番天地,另一番局面,哪里来的失落呢?还失落什么?那么耐人寻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