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文
/ 拥 抱
未 来
亲拍剧照
在中国对于芭蕾舞剧,绝大多数人不感兴趣,虽然承认高雅,却觉得高不可攀,难以享受,难以消受,根本看不懂,只有敬而远之。芭蕾舞无法走进大众人群,只是成为特定人群的“独宠儿”。我是一个真正的棒槌,平生从没有观看过芭蕾舞剧,更谈不上懂得芭蕾舞。
9月27日晚7.30点,我抱着好奇、试试看的想法,在北京天桥剧场,真真实实地观看了一场由北京芭蕾舞蹈学院学员,演出的古典芭蕾舞剧《唐吉诃德》。感觉是那样特别,那样美妙,与常人所说的没有一点意思大不相同,美在品位中。
7.30点剧场内上下三层座位上坐满了近千名观众,乐队整齐的坐在那里调试各式乐器,当乐队指挥迈着特有的步伐来到现场,观众席爆出热烈的掌声,随后动人的音乐响起,开始了悠扬动人的开幕曲。
《唐吉诃德》主要分为序幕、一幕、二幕(一场、二场)、三幕(一场,二场)。用音乐和形体美讲述唐吉诃德被荒诞夸张的游侠小说冲昏了头脑。为了他的豪侠壮举并寻找他的梦中情人杜尔西尼亚,带着他的仆人桑丘潘扎出征。
主要故事围绕着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小镇旅店老板的女儿美丽的基特莉和理发师巴希利奥谈情说爱,旅店老板洛任佐嫌理发师贫穷反对干涉,要把基特莉嫁给富商嘎玛琦。基特莉与巴希利奥双双逃离,旅店老板洛任佐和富商嘎玛琦一路追赶,来到吉普赛人的营地,又来到小酒馆中,巴希利奥假装自杀身亡,基特莉恳求唐激诃德说服洛任佐缘巴希利奥生前愿望,洛任佐最终为两人祝福。巴希利奥从地上跳起来感谢洛任佐,酒馆一片欢腾。太费劲了,名字太难记,我也是买了宣传册才看明白。不然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亲拍剧照
其实就是贪财的父亲洛任佐干涉女儿基特莉的婚姻自由,女儿与恋人双双逃跑,后来贪心的父亲被迫同意,圆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梦,成全了一对有情人,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国人完全可以看得懂,看得明白,津津有味,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体现了追求婚姻自由的相同理念。
音乐很优美,演员的服装道具也很艳丽漂亮,最动人的是翩翩的舞姿。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业,那么高难度,观众席上不是传来掌声,对演员的精彩表演予以鼓励。当演出全部结束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欢呼声,是多么动人的一个场面。
那为什么中国大众对芭蕾舞不感兴趣,会感到乏味呢?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故事的梗概,许许多多的人只知道唐吉诃德的名字,知道是小说中的一个荒唐滑稽的形象,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是那些编剧或工作人员的小疏忽,假如配上介绍的字幕,在每一幕每一场开始或进行中用文字对剧情说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让人看明白每一幕的情节,就很容易体会,很容易感兴趣。
故事是动人的,音乐是迷人的,舞姿是精彩的,具有一种别样的美,人们哪有不愿意看、不愿意欣赏的道理?中国人不是笨蛋,不是智商低,不是不识货,没有品位,只是展示的形式不同,没有其他剧种那么直观。应该说,芭蕾舞是哑剧的一种表现形式,靠肢体来表演,靠音乐烘托营造气氛,用道具来营造场面。一些人不愿意看,只有睡觉的份可以理解。
亲拍剧照
即使中国的国粹京剧,除了一些爱好者和票友,大部分青年人也不愿意看,简单的故事情节,却搞的那么长,念白和唱腔有时又吐字不清,只有借助字幕,拿出耐心才能欣赏。时代的节奏发生了变化,艺术形式也在创新。
芭蕾舞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罗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就迷恋这口,观众群虽不庞大。却不可缺少,被那个群体珍爱着。在大城市里深受一些人喜爱,就有了市场,有了空间,在中小城市显得很稀少,由于不具备条件,不具备环境,人们只有只闻其声,不见真貌,无法看到。
不管怎么说,对于千千万万的大众来说,他们印象中的芭蕾舞还停留在“文革”期间,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认识上。芭蕾舞对于他们还是一个陌生的事物,可能永远是,有多少人愿意体验一下,尝试一下,用亲身的感受来认识芭蕾舞,我有幸体验了,感觉是那么特别,是观看别的剧目没有的感受,音乐形体艺术的天然组合,独到之处在于不用语言,用纯粹的形体展示一切。不论古今中外,故事都是相通的,展现形式各具特色。不喝啤酒的人,难以适应它的味道,不喝酸奶的人像喝药一样难以下咽,一旦适应了,却像着了魔,上了瘾舍弃不掉,甚至爱之如命。
亲拍剧照
人们没有理由不喜欢芭蕾舞?开辟一个新的视觉,品尝一种新的味道,何乐不为?芭蕾舞为喜欢它的人绽放异彩,芭蕾舞也将吸引更多的人来领略和享受独有的风采。
观看一场芭蕾舞,是我人生绝妙的时刻,只是这种时刻在很多地方根本无法如愿,只能是一种梦想。在中国的城市能有多少地方会上演芭蕾舞,是那么屈指可数,许许多多的人想现场看芭蕾舞只是一种奢望,产生对芭蕾舞的种种偏见自然不奇怪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