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拥抱未来
核心观点:在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饱受性别歧视的女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业压力更大。用自身努力到位、社会关爱到位、政府保障到位三个实招能够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题。使女大学生就业难题不再成为焦点。
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611万人,现在到了毕业就业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用人单位经营困难、效益下滑、裁员减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作为女大学生群体就业更难,就业压力更大,面临更大考验,许多人在求职路上,饱尝酸甜苦辣,忧心忡忡。据统计,2005年毕业生280万人,其中女大学生占44%。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无法就业。除了总体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外,主要是性别歧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题。
女大学生毕业时,大多在23-24岁或24-25岁左右。工作后,马上要结婚生孩子,生完孩子还有哺乳期,过后孩子小需要照顾,总计需要三四年的时间,被认为不能正常上班,影响工作,用人单位不愿意要。
现实中,相当一部分男士领导和一部分女士领导,不愿意本单位本部门女士多。认为女的多,事多、磨叽、关系难处。女士爱唠叨,心细爱计较小事,有时传坏话,“三个女人一台戏”,往往因为一些小事闹的不可开交,引起很多麻烦,女士相互之间动辄不说话,吵吵闹闹,影响团结。作为男人一半、未来伟大母亲的女大学生受到歧视。传统的观念和现实的问题,挡住了女大学生的就业路.
加上一些工作,由于身体、心理等原因,过于繁重或环境的影响,不适合女大学生,受到了职业性质的限制,形成了就业门槛.有时很难跨越.
女大学生应聘的场景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政策都有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不得歧视.事实上,由于没有具体的规定,难以操作,难以落实,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性别歧视,近年来,还有上升的势头.
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题,关键在于出实招,动真的,解决起来并不是“死结”,注重三个方面:
自身努力到位:女大学生自身,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加强自身修养,成为优秀分子,消除自身的就业障碍.“打铁先得自身硬”,有知识,有实用技能,有本领,成为可以造就的人才,特别是有“一招鲜,别人没有或不具备的才能”,就有了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克服所谓爱唠叨、爱计较的“天性”,戒除传坏话的“恶习”,避免为歧视和偏见提供口实,消除先天的不足。
社会关爱到位:全社会各阶层形成一致的呼声,齐声呼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引起广泛关注,在媒体长久的成为抢眼的热点,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引起上上下下的共同重视.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反响,人人为之奔走,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人人当回事,就能成事。
政府保障到位:制定具体的政策,采取具体的措施,象解决农民工拖欠工资、下岗职工再就业、残疾人权益保障问题一样,把真实就业指标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各地党委政府班子考核体系,对完不成的进行问责。党委重视,政府推动.向用人单位收取女大学生就业保障金,根据行业特点,明确招用女大学生的比例,用法律形式提供保障.由劳动部门执法,可以行政处罚,可以罚款,必要时法院强制执行.真正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就业门路就会宽起来,就业机会就会多起来,就业待遇就会高起来。
在中国当今体制下,只要党委着急重视,政府用心用力,用具体的执法来保障,完全可以从制度上、体制上消除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不再是难题,女大学生们不再忍受就业难的折磨。女大学生就业难,能否终结?让我们到现实中寻找答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