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大终极哲学困惑及其解答
(2023-09-05 11:08:51)
标签:
量子时空意识原理伦理类脑人工智能 |
分类: 人工智能 |
柳下哲学院推出人类十个终极疑问及其解答:
1、量子底层是什么?
2、时空是什么?
3、宇宙是什么样?
4、意识是什么?
5、价值是什么?
6、意识是否自由?
7、道德是什么?
8、文化是什么?
9、人工智能会消灭人类吗?
10、“扳道工”如何抉择?
这十个问题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不过它们的派生,它们被解决了则其他问题不复存在。
下面是柳下对这十个问题的对应解答:
1
存在即有,包括所谓的物质、能量、信息和意识等任何所有。柳下给出综合分析结果:存在有统一最小单位,且给出反证——否则无以实现作用和量化。
柳下对单元给出几何学建模:
单元各为一个整体,无量差,无结构,不可分割,不生不灭,不可标记。单元们非同步以统一恒速各自作径向扩展(如同气球充气膨胀,这只是单元之间关系建模,模型并非实在,“球面”指单元存在之可能),两单元相遇则即时于切点(两球面接触点)重新由点径向扩展,直至再遇重复前为。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无论径向多大(非单元之大小,单元无大小,都是“1”),在何处他遇则即时确定(‘塌缩’)于该处(切点),而丧失他处存在可能,此即实现,这是最基本的实现。
单元状态由单元之间相应实现确定,单元独自径向大小没有意义,即连时空属性都没有,更无法确定其是否在作扩展活动及其速率。这是一个性空的单元概念,存在还原至统一最小单元而其属性却归于主体,柳下这一建构既不是传统意义的还原论,也不是传统意义的整体论,这是第三条路。单元模型如此简单,却在最根本处埋设了统一完备的非定域量子和相对时空逻辑及其量化基础。建构单元概念的学者有很多,但他们都赋予单元诸多固有属性,走进了死胡同。
演绎这一单元模型,精致呈现出单元之间的两种关系路径:
(1)作用。两单元相遇实现于切点,则实现位移,这就是单元之间的作用
单元会实现递次牵制而组织为不同单元数量、分布接引样式和频率、自旋数、谐合度的,且与环境中单元更替增减的集聚体;周期性动态环境也会给出周期性聚散的单元聚会。其中,因单元在实现组织时方位分布不同,集聚体有递次牵制旋向或结构对称性分化,即单元集聚体的“物质正反性”。正反物质可通过解体重组转换,无须数量对等。单元没有回缩,因此不能反演过去。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的集合,单元各自扩展速率都相同,相互牵制的集聚体当然不超过这一速率。由单元实现集聚可推知,单元数量无穷。
单元集聚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会改变其中单元活动路径、单元间的实现频率及整体运动速度,此为物体的动力学原理。显然,物体间作用(或能量传递)和物体加速为非连续“量子式”。单元无量差,单元集聚体中单元个数即集聚体的能量。单元集聚体束缚能量,其解体释放能量,物体间作用因相互结构格局而实现单元交流参与率之别以致所谓“四种作用”。
几何学模型是无限精致的,不存在数字式有限约数。径向恒速遍历式球面扩展而外遇于切点实现几何学模型给出单元并行计算机制(量子并行计算之源)解释,若干非同源(相遇实现的两单元伙伴位置绝对同一,为“同源单元”,再外遇则以其一实现)单元与一单元接近总能分出远近,不存在随机运动,实现总是在双方都是最近的单元之间发生。双方最近实现原则给出最小作用量解释,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实现调整机制,发生折射和行进速率转换。
(2)影响。单元之间不仅有直接作用实现关系,也有因实现与否而影响他者实现作用的关系。一个单元既可以在其此处实现,又可以在其他处实现,这取决于其何处相遇。单元一处实现与否,即时决定此单元他处存在或实现与否,并连锁决定其他单元的作用实现及实现伙伴,此间上述环节无单元直接作用和扩展速率之限。加之单元之间不失可能的强大并行计算能力,一个单元的或然,影响深远广泛以致无穷。单元几何模型精致量化地给出非定域现象的量子逻辑,在单元实体不可超光速的前提下给出影响信息可以超越极限速率的推演,“薛定谔猫”“量子纠缠”“双缝干涉”“延迟决定”等量子现象由此获得根本解释。
不过,柳下要作特别说明,“影响”关系是个主体参与和建构的因果关系,是个“意志”后概念,是为解释“意志参与”概念环境(或“语境”)内的因果关系现象(例如“薛定谔猫”“量子纠缠”“双缝干涉”“延迟决定”“狐假虎威”“第三者插足”等)行方便。若从根本上不认可“一个单元的或然”的“合法性”,则“影响”因果关系被消除,只用“作用”关系就可以解释全部现象。事实上(这是柳下唯一一次使用“事实上”),单元们无差别,是“平等”的,它们之间运行关系不能说谁抢占了谁的位置又使谁实现“或然(另一种结果)”,一切都是应然,都是单元们必然的运行到位。大道无私,没有例外,也绝不会改变,更没有上帝的位置。
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的集合。单元不可标记,单元之间相互实现、顶替,加之并行实现能力,表现出非定域存在,全域统合分布,相应“塌缩”实现。波粒二象等现象在观测主体相应实现,波函数等不同视角、视域或维度的数学形式被建构起来。单元双方最近实现原则,因并行实现能力而表现最小作用量非定域协调。
单元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几率更不是单元內禀属性。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存在之间参与作用、影响的存在称作信息,主体的信息及信息来源存在为客体(主客之间存在非对等交互),存在实现不同状态确定于相应主体,这是一元存在下的多元主体非线性相应实现逻辑。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有实现就有主体,有什么实现就有什么主体,主体与实现严格同一,主体是即时实现为点的单元的即时集合(主体之间可归于各种集合关系),变化不居,即时的主体内容单元已经确定失去外在可能,所以柳下这里主客严格二分。实现,相应确定客体的当下或先前形式、状态属性,或可(作为客体)相应实现决定客体(已实现为主体)当下存在,但丝毫不决定或影响客体先前存在,客体决定主体,主体确定客体,(概念意义上信息由客体到主体单向实现),确定不是决定,因果从未被打破。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实现是再实现的路径依赖,未实现的可能路径即消失,“多世界”不存在。
2 时空是多元主体相应实现
单元之间实现作用和影响,无需媒介,展现出一元宇宙图景,离开单元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真空能”还是指向单元。费曼也曾说“我有一句口号‘真空是空的’”。所谓“空间”“虚空”不过头脑中概念实现,不是客体实在。单元们之间相应实现并实现相应主体确定的几何学模型可以给出主体相应时空演绎:
(1)单元从点向无穷大扩展,所以宇宙中不存在任何标准尺度。单元扩展速度都一样,设其增或减N倍,主体(钟或人体)内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或减N倍,则速度测量值或感觉不变,即单元扩展速率无论多大都不影响主体测量实现结果,“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由身体大小及其活动节律给出它的比较测量值c;若保持银河系单元数量不变,令其几何相似缩小N倍成为原来的针尖大小,单元之间实现节奏也必增大N倍,其中的主体(钟或人)测量或感觉光穿过这一“针尖”所用时间仍不变,空间测量或感觉当然也不变。此时空解释消解了于黑洞或奇点物理机制的失效,大道无外,宇宙中存在单元致密度区域分化,黑洞不过相对于人类的单元高致密区域。速率、空间、时间都是单元或单元集聚体之间节奏比较主体实现,不存在绝对意义,不是存在的固有属性,三者协变实现在具体主体,同一宇宙事件于不同主体有不同时空实现。我们来面对芝诺悖论: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是不是永远不能到达终点。柳下认为,这里时空主体是划段计算剩余的人,他只要一直划分下去,他的活动节奏就需要一直加密,对他来说也即主体时空扩展下去,他无穷划分,他的主体时空就无穷扩展。对我们来说仅是很短的时间,在他却是无穷长。不过,这必须以他的尺度无穷缩小,其单元无限致密下去为前提。这不是时空弯曲或时空维度蜷缩,而是多元主体实现。
(2)单元实现位移,但其速度和距离都没有绝对意义,所以,单元的运动概念虽有虚拟的球心理想绝对静止参照,但它既不是传统概念的绝对运动,也不是传统概念的相对运动。且若把这一过程看作前后两实现点位移,则绝对静止参照消失。在这里,运动的概念再一次实现变革。单元统一恒速(c)各自径向扩展,运动物体内部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整体运动速度之差同一于物体外部光速(单元扩展速度)与物体速度之差(以即时速度计,无论是惯性系还是加速系,包括在各方向的矢量分量),并成为该物体的主体光速标准。因此,运动系测光速不变且无法测出己速,物理定律不受影响。
设在理想静止坐标轴上,物体(或光)甲、乙分别以速度v甲、v乙运动(v甲和v乙的比较标准是光速c),问主体甲看乙速度V乙是多少。
问题中的主体是甲,速度比较标准应是甲中单元信息传递速度与甲运动速度之差。
V乙=(v乙-v甲)c(c-v甲)
(c-v甲)≥(v乙-v甲),V乙≤c,即被观测实体速度永远不大于光速;若v乙=c,则V乙≡c,即光速不变;v乙=v甲,则V乙=0,即同步相对速度为0。
若v乙>v甲,v乙-v甲>0,V乙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同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甲中c被v甲部分抵偿;若v乙<v甲,v乙-v甲<0,V乙与静止参照系中甲反向(我们始终以问题速度V乙为正方向),它的主体比较速度c-v甲中c被v甲补偿。
而v甲-v甲≡0,所以V甲≡0,也就是主体总测不出自身速度,即物理定律在匀速系和加速系都保持不变。
若v甲<<c,则V乙≈v乙-v甲,当主体相对于理想静止的速率远小于光速时,则回到牛顿运动学。
当v甲≠v乙,c-v甲≠c-v乙,揭示作相对运动的两主体互测对方速率不对等。这一揭示(或称预言)是柳下实现物理学的标志,对它的实验观测验证意义将不亚于1881年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或1919年日全食观测,当前技术水平应足以支持对此实验检验。
(3)不仅主体致密度影响主体时空,主体加速也改变主体时空。物体接受或释放单元或单元组织,内部单元之间实现路径和频率则改变,物体整体即时加速。这一量子式非连续动力学原理不仅贯通惯性系和加速系,而且给出量子论和相对论彻底统一的接口。
能元之间相应实现模型也导出“尺缩钟慢”,物体量子非连续跃迁式加速,其中能元之间实现节奏与物体理想静止参照系中速度v有关系
v方向tv=t01-(vc)2
垂直于v方向tv垂=t0〔1-(vc)2〕1/2
不同方向上能元间节奏的分裂会导致物体解体;若物体内部能元们在能元加入或释出时来得及协调,使物体在v方向收缩为
lv=l0〔1-(vc)2〕1/2
正好补偿v方向的节奏,物体中单元实现节奏获得谐调一致,赶上最快的
tv=t0〔1-(vc)2〕1/2
因为钟慢,物体作为主体光测外物则各方向均有尺缩
lv=l0〔1-(vc)2〕1/2
因相对运动(速度V)观测对方物体也有信息传递路径加长的钟慢效应
TV=T0〔1-(Vc)2〕1/2
(1)(2)式为物体自身变化,(3)(4)式为物体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观测确定,不决定或影响客体存在。
孪生子中A乘飞船离开B,设相对于虚拟的单元球心A比B有更多运动。因为加速是量子非连续的,虽然A的生命节律在每一级加速后都会变一级,当回到B身边时正好又与B的生命节律一样了,但是由于这个过程中A的生命节律多比B慢,所以A年轻了。这里不发生悖论,因为从(3)式看可知A加速会看B尺度改变,所以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下不会看到B节律按照(4)式变慢,转换实现在每一级加速瞬间。量子非连续动力学原理是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接口,并且统一通贯地解决惯性系和加速系的时空问题。这不是在爱因斯坦体系中能够完成的,而是以多元主体相应时空修正爱因斯坦时空,时空是主体存在而不是客体存在,引力的原因是物体之间单元实在的交流而非时空弯曲。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别无他物,没有时空实体存在,遑论高维时空、时空扭曲或倒流。
存在有统一最小单元,存在即若干单元;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和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一切实现(作用)效度都是实现的信息与主体相关项的比值,而公因无意义;存在之间相互组织、再组织或被组织,实现是再实现的路径依赖,存在的适应相应于环境,存在量增总是指向环境中有利于实现的组织模式者。此为柳下广义量子论、柳下广义相对论和柳下广义进化论,三者是融贯统一的,适用于任何存在。柳下广义相对论又称柳下广义相对原理,其中“公因无意义”揭示单元扩展速率大小无意义,因为都一样,在主客关系中作为“公因”,无论多大都不影响测量和感觉实现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可说柳下逻辑体系是完备和彻底的,没有更深层。“公因无意义”消解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预设的前提必要,柳下体系不需向体系外援引支撑,主体实现确定是柳下体系的逻辑立足点。
确定是客体于相应主体实现确定,是主体存在,存在实现相应不同属性确定于不同主体,存在对外无固有属性。存在于无穷环境中实现和再实现,主体对客体不要企图给出属性定论。同时,柳下主体新概念强调主体实现确定及其亲身第一人称不可替代地位,主体确定已是不依赖外在的既然实现,一条实现快乐的鱼可以宣称自己是快乐的。柳下以相应消除相对,以相应确定逼退不确定,以多元主体相应实现逻辑统一经典逻辑和辩证逻辑,以经典逻辑的主体多元解释辩证逻辑。柳下广义相对原理是多元主体之间的桥梁。
3
吞吐聚散
柳下“实现物理学”单元论推出单元数量无穷(否则所有单元会趋于重合),而虚空即什么都没有,这显示宇宙无限而一元,即有且只有无穷的且完全一样的单元们。而且,这些单元们聚散离合,其组织吞并吐纳,此起彼伏。有的局部逐渐做大,在某临界值坍缩,成为较高致密度的“黑洞”。“黑洞”又会吸纳和“挥发”,走向膨胀扩展。宇宙大视野局部与地球圈万事万物演化是相似的,而且无论多大区域和无论哪里,都是如此。各层级组织与其内容底层单元们是同一存在。柳下广义进化论解释了吸引子逻辑,揭示了存在的发展趋势,而热力学熵增定律只适用于有限系统,不适用于无限系统。
4 意识是两种以上感觉神经同时兴奋的主体实现
现象是头脑中存在而非外在,现象的本体即意识主体,这样,我们就有了神经现象学原理:现象和兴奋的感觉神经是同一存在(这相当于广义相对论等效原理)。当前,各种仪器设备时空分辨率对观测神经元之间连接关系仍难当其任,而神经现象学原理给出一条新的研究途径,现象之间关系分析等效于神经连接关系观测,可以给出利用仪器看不到的。
意识即认知,孤立一种主体感觉无法确定所指,没有意识或认知意义。不同种感觉之间才能相互确定实现认知,例如这一视觉形状的物体是这种触感或重量,“不同种感觉之间相互确定即意识(认知)原理”〔2〕。两种以上感觉神经同时兴奋的主体实现即意识,不同种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即记忆(或概念体)。
同种感觉神经不能直接连接。否则,设若同种感觉神经可以直接连接,则一个头脑中同种感觉神经很快都会直接连接而失去逻辑陷入混沌。不同种感觉神经因同时兴奋建立连接,并因连接引发兴奋,此即神经核心机制模型,感觉神经连接路径即意识逻辑。在由连接引发神经兴奋过程中,若某环节仅有一种感觉神经兴奋,则是主体无意识(或称潜意识)状态。强调不同种感觉神经才能建立连接(已获2020年3月9日发表在《Naturn Physics》的斯坦福大学实验报告支持)是柳下对赫伯学习法则的进步发展,这样,意识逻辑就有了,已知各种意识现象由此简单模型得到很好解释。
橡胶手错觉实验可解释为触觉和视觉同时激发实现相互确定。
先天性白内障成年患者在摘除手术后睁开眼睛,眼前一片混沌,即对光色感觉毫无意识(认知)。因为,患者的视觉神经与其它感觉神经没有同时兴奋的经历,故无经验连接,孤立视觉兴奋中光色的点、线、面给不出任何联想,给不出组合分解或区域划分,视觉兴奋处只是孤立的光色感觉,毫无意识(认知)意义。
镜像神经元不是特定的某种神经元,而是先天或后天经验连接在一起的若干神经元。一个意识主体身体的活动是相应运动神经兴奋的结果并伴随相关感觉神经兴奋,建立相应神经的经验连接。对他者的动作、表情理解、同情依赖这一机制,一旦看到或听到相似的他者的身体状况或活动,因连接则引发主体相应神经某种程度的兴奋。
意识主体对水的概念来自看到水、摸到水、喝到水等,感觉经验种类越多,概念体就越丰满实在。人们面对一幅有很多留白的山水国画,不觉其中物体残缺不全,画家没有着笔的云、水都会看出,甚至会感觉到山石的质感、林木的生机、云水的温柔、樵夫的歌声。这不过观赏者对画面的主体经验补充。观画者如果是一个没有相关经验的婴幼儿,定不会跟上画家的经验,引起这么多联想。意识只是头脑中实现,是信息刺激引起相应感觉神经兴奋并引发相连感觉神经的兴奋,有着头脑中原有先天或经验连接引发的神经兴奋的连锁赋予。
若语音听觉或字形视觉与某概念体兴奋同时实现,建立连接,则语义实现了,一旦再听见该语音或看到该字形,即相应听觉或视觉神经实现兴奋,则引发连接的概念体兴奋,意识主体中相应事物的形象、质感等同时实现。
神经之间同时兴奋经历愈多则连接愈牢固,沉寂长久则可能断开连接,神经连接既固定又可塑。神经及其连接是通用而可以组合集合实现意识主体的,也即神经元及其连接会为若干现象所共用即公共子集或交集,正是这种多元感觉神经及其连接公用组合主体实现机制给出神经网络并行实现(计算)和知识迁移能力。
进化赋予生物神经及其先天连接,生活经历使神经建立后天连接,主体间交流、学习也可以唤起感觉神经同时兴奋并建立连接实现新的认识和概念体。语言在不同主体对应不同概念,主体以各自的感觉神经及其连接结构来理解。某种连接缺失则不可能有相应方面概念的顺畅交流。柳下称因感觉神经先天或经验连接不同而无法交流或理解为“主体间鸿沟”,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晒太阳的石头实现什么主体感觉。一般非神经物质实现的主体感觉是微弱的,多种感觉主体(可以非局域)实现的意识,若无连接则无记忆和长进,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马斯克设想,人们通过脑机接口把自己的记忆、意识导出储存在U盘、存储卡等,实现人的意识永生。柳下认为这没有意义,因为数字人没有感觉基础,不实现意识。若未来能够以人工多元感觉神经硬件复制人的记忆和意识还是有意义的,这与“明天醒来的我”一样有意义,柳下认为,明天醒来的我是另一个人,是一个凭记忆自认为是今天的我的延续的人。若复制十个放在不同地方,还是如此。若想象明天的我,会跟想象他人一样。今天的我不过明天的我的客体。
5 美即价值
“快感和痛感的实现即主体价值(利害)的实现。意识主体以伴随快感或痛感实现而相应对客体建立价值属性,确立客体与自身利害关系,绝对或先验价值不存在。快感和痛感是意识的驱动、概念的核心、认知的起因和归宿。”快感和痛感是唯一价值依据,利他的目的也是为了他人快乐多些或痛苦少些,从而自己由镜像神经机制获得快乐或减免痛苦。
意识主体是以感觉经验对存在建立属性的,没有某种感觉神经及其兴奋就没有相应意识,这是意识的边界。离开感觉实现,则意识主体对存在给不出任何形式、属性。玻尔曾说“认为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自然是什么是错误的。物理学是关于我们能对自然说些什么。”意识不是对客体的本真反映,而是生成了生物适应生存的新的东西,意识主体对客体只能给出主客关系而给不出本质。但意识主体可以给出自身感觉本质,这是主体亲身体验给出而不是对客体存在给出。
“意识主体的立足点是感觉而不是所谓的物理属性”,“一切属性都可以还原为感觉”〔4〕,柳下称之为“感觉中心转向”。于是,意识解释鸿沟自行消解,感觉和所谓“物理属性”并非分别处于某“沟”两侧,感觉是建立和解释一切属性的基础,而不是相反。
感觉是主体既然实现,我们必须承认感觉质地存在,追溯感觉,可至单元的实现。任意单元由其可能存在到其实现,实现全同的主体感觉(柳下指出是感觉,但意识主体无法给出此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随单元组织的演化有多元化和强化,感觉与其主体内容实现单元是同一存在,就是其内容实现单元本身,决定于内容单元实现结构,绝无任何新的存在“涌现”(“涌现”不过相关学者对其认知盲区的搪塞,没有任何解释意义)。单种感觉不实现意识,不同种感觉相互确认才实现意识,且有连接才可能实现记忆和进步。
存在是一元的,心物同一,没有物质和意识之分。感觉、意识和相应兴奋的神经组织是同一存在,参与到因果中,神经与运动组织相连,神经兴奋“点火”相应运动组织而支配行为。不是智能设计的快感和痛感神经完全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感觉神经系统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意识主体是在既然的各种感觉神经实现路径基础上一步步进化,自然选择不会给快感或痛感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元感觉神经生物生存繁衍的机会。感觉不仅对存在给出属性“是”什么,而且给出价值“应该”怎样,“感觉(包括感觉神经连接)中心转向”使休谟难题获得根本解决。“感觉中心转向”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不同的神经组织及其不同的经验建构不同的概念和逻辑体系,所谓某范围内的共识,是因为这些主体有近似结构和经历。知识是具体主体感觉确定,当然相应适用于该主体,但随主体变化而相应弱化。知识相应确定,利用因此可能,感觉中心转向给出新的知识论奠基。
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美的感受。快感和痛感是主体实现,是真实主体存在,是主体价值所在。柳下给出一个式子:人生价值=生活中美(正值)+生活中苦(负值)。价值相应具体主体实现确定,先验绝对价值不存在。生命并非价值,美的感受才是价值,而生与不生和活与死都只是手段。
6
因果决定
一切存在都是若干单元的集合,意志抉择是通过单元机制基础上神经机制来实现的,神经的意识活动与其内容单元们的精致运行是同一存在,意志自由不过意识主体自我感觉。自然机制只可以被利用,不可能被改变,感觉也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既然实现(消除了“僵尸论证”),实现是再实现的路径依赖,进化是单元机制和感觉实现基础上的演绎,生物向利行为是神经机制与单元机制的统一(消解了“随附论证”),绝不背离。无差别的单元们在绝对精准地应机实现,没有例外,不存在特殊地位的上帝之手的干涉,也不存在随机或单元的意志抉择(单元无意识)。意识主体是在既然的各种感觉神经实现路径基础上一步步进化,自然选择不会给快感或痛感颠倒支配行为取向的多元感觉神经生物生存繁衍的机会(行为支配逻辑混乱必被淘汰),也就是快感和痛感进化实现参与后的自然选择收窄了纯物理机制的路径,自然中不是没有感觉和意识的地位,物理主义是不完备的。
有人说:既然一切因果决定,我们何必努力呢?!柳下说:正是因为因果决定,所有要努力挣未来,你怎么就相信你是懒惰而贫困的一生却不是勤奋而富足的一生呢?!
7 道德是处理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方式
神经连接逻辑决定,一切动物行为都是环境中主体主观向利实现。利害或价值相应主体实现确定,不存在先验或绝对价值观,无论自主还是被迫,道德出发于主体处理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方式欲为自己带来更大快感、舒适感或更少痛苦感、不适感,并经由主体主观认知下的利益自觉和逻辑路径而实现行为。
8 文化是主体利用科学技术对自身活动方式的改造
科学是对存在的探究,指行为而非指正确性,否则无法涵盖亚里士多德、牛顿等行为;哲学是对科学的科学,也即对科学行为及其结果的反顾究取,哲学属于科学,是科学的一个具体学科;其他具体学科是刀刃,哲学是刀背,刀刃开拓,刀背助推。
技术是对科学成果的利用,知到哪里利用才能到哪里,机翼设计历史可以作证;艺术是抒表、传递、调动思想情感的技术,艺术属于技术,和思想情感是分离的,好的艺术也可能被用以传递坏的思想。艺术的产品是艺术品,才包含思想情感。
文明即科学和技术成果;文化是主体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对自身活动方式的改造。文化不是在展馆和舞台,而是在生活中,社会游戏规则是最大的文化。文化是具体主体的,宠物狗穿衣剪毛是狗主人的文化而非狗的文化,不是出于狗的利益。文化的优劣相应于环境实现,随着全球化进程,各种文化在新视域下调整、交融、竞争和选择,不是强者或优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其主体正在发生着不容置疑的消长。
柳下定义人是实现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动物。制造、使用或携带工具已不是人类特征,某些鸦类就会。柳下另有一个理想主义的定义:人是美的创造和享受者。
9 人工智能第一伦理
根据柳下意识(认知)原理和意识定义,当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是不会实现意识的,且仅仅执行操作者指令。
快感和痛感是意识主体价值(利害)实现和行为驱动,但它们又是相应具体主体实现和确定的,不存在绝对价值。一切动物行为都是环境中主体主观向利实现(包括同情、利他和自残),相应实现确定的利益成为一切社会学依据,神经连接路径给出其逻辑。
目前人工智能物没有快感或痛感神经,所以不实现为价值(利益)主体。“社会是以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若干主体”,“整合、代表、实现若干社会利益主体的要求即政治”,故无需考虑人工智能物的人格权益,更不应授予人工智能物公民身份。人类应立法限制将来赋予人工智能物快感或痛感神经,使其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都不会实现独立利益主体而只能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
10 权益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博弈
“扳道工难题”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即是否为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柳下实现哲学中,存在之间无固有属性,存在之间相应实现和再实现,实现相应确定;作为实现的存在为主体,强调主体实现确定及其亲身不可替代地位。价值是具体主体实现,不存在绝对价值。当事主体的任一选择对各利益方有相应不同实现,而其深远影响陷入混沌,且为环境中动物主观向利行为(“吸引子”)所抵偿。我们不要做任何脱离具体主体或超出视域的功利分析,谁也不知道这一个人和那十个人将分别给社会带来什么。社会是以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若干主体,政治是整合、代表、实现若干社会利益主体的要求,权益不是天赋,而是主体利益自觉及其博弈的结果。一切动物行为都是环境中主体主观向利实现,政治行为的选择是当事主体视域中主观利益的博弈实现,行为离不开当事利益主体,选择权还是还给当事利益主体吧,柳下无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但有一点要记住,结果实现在广义选择而不是理想,环境中不利于存在者趋于消亡。
“扳道工难题”并非不切实际的游戏,当下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领域既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困难:本车在一辆渣土车倒来时,是否应违章变道甚至撞向路人?若是,则制造商或设计人可能面临诉讼;若否,则车辆可能没人买。2017年柳下提出这一问题并依“扳道工”例给出解决办法:在程序上应作选择设计,即“是”或“否”交给买主来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