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晓雷518
晓雷51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78
  • 关注人气:4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著名文学杂志美文发表作家陈晓雷散文-老信差-附摄影插图1-8幅

(2015-11-08 22:20:36)
标签:

作家陈晓雷

美文杂志

乡情散文

老信差

文化

分类: 陈晓雷散文

 

               著名文学杂志美文发表作家陈晓雷散文-老信差-附摄影插图1-8幅
    插图-1:
http://s2/mw690/001tD6WSzy6WQAYNchr21&690


     

      

 

         陈晓雷

 

            

 

 

大兴安岭东部地区,有一种房子叫土坯房。

这种所谓的“土坯”分为两种。一种是黑土泥坯。即用当地的黑土、干麦秸或干草加水和成大泥,再用两块砖长、一块砖厚的木板模子,装满黑泥,手工夯实,在地上拖扣出一块一块的泥坯子。一星期后,它被太阳晒干,就成了黑土大坯了。

另一种是黑土草坯。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的黑土,地表杂草丛生,地皮下的草根,像密麻麻的血管,能固定住黑土,优质肥沃,多年不流失。当地人制造一种工具叫坯刀,形似犁铧,其下部是雪亮的三角型钢刀,把草地切割成块,再用平板锹把手掌厚的小块地皮掀起来,这就是黑土草坯子了。


插图-2:http://s14/mw690/001tD6WSzy6WQB8aFOJ7d&690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大兴安岭的东南居住着的人们,都用这两种土坯盖筑民宅。用土坯垒墙,再用黄泥把外墙抹一遍,保暖保温,挡风抗寒。屋内有火炕火墙,内蒙古高原的寒冷再酷烈,住在黑土大坯屋里的人们,不管外面的风雪多大,都能在温暖中度过严冬。

在我的人生记忆中,只住过一次黑土大坯房子。那是1970年,父亲去大兴安岭深处绰尔河畔,开发一座铁矿时的住房经历。此前,我家因铁矿没住房,暂住在中东大铁路滨洲线与小铁路博林线的分岔处,一个叫沟口的小山村。

    我家临时租住的,就是老信差郭爷爷的黑土大坯房。

    这个只有两间大小的土坯房里,住着我们两家人,南面是郭爷爷住的小屋,中间的外屋是两家合用的厨房,北面的屋子稍大,一铺大坯土炕上,住着我们一家七口人。

    那年,郭老信差已经七十岁出头了,脸上的皱纹,像犁铧在黑土地上耕过的垄沟,深而明显。他的眼睛很小很亮,眼皮总像红肿着,厚厚的。老人那双粗糙的手,拨动算珠儿时,特别灵巧,速度之快,令我们这群正学珠算的孩子们目瞪口呆。老信差的面相虽不好看,却心地善良如弥勒佛。

    那一年,外婆和我们兄妹四个,在郭家的黑土老屋里,熬度着漫长的冬天。窗外的大地,远处的山峦,白雪皑皑。

    尽管这样的日子艰难,可我们却过得极为愉快,因为我们有郭老信差这样的房东。

    郭爷爷虽是长辈,却从不以长者自居,他眼里时时闪着温暖和慈祥,他常向孩子们做鬼脸,那张活灵活现的老顽童脸,常把我们逗笑得前仰后合。老信差为此颇为自得,皱纹深深的黑脸,像朵绽放的向日葵,夺目热烈……

    我们常看到老信差慢慢地喝稀粥,嘴里传出“呲——呲——”的声音。不多时,蓝边大瓷碗里的大碴子粥,就他被喝得精光。老汉脸上大汗淋漓,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摇晃着光头,教我们吟唱唐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老信差神态亦放松、自得,拉着长腔,声调儿抑扬顿挫,极为好听。

    我们学着他的表情,用和他一样的声调儿,摇头晃脑地吟诵古诗,不足一袋烟的工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

    见我们跟他学得认真,郭爷爷高兴,就跟我们玩刮鼻子,揪耳朵一类小游戏。过后,他自己还乘兴烫上一瓷壶烧酒,情趣满怀地自斟自饮着,半个晚上老信差几乎全在笑眯眯的状态中度过。这老屋里的生活,因有这老头的热乎劲儿,我们感到连冬夜也过得有滋有味了。

 

     插图-3:http://s5/mw690/001tD6WSzy6WQBkRSW8e4&690

                                          

 

滨洲线和博林线两条铁路,挟着不足三百户人家的小山村,这个三角地带,前后大山起伏,远东大铁路从东面哈尔滨方向伸延过来,直抵西面边境城市满洲里,然后进入邻国俄罗斯境内。

中东铁路自东向西穿过沟口,把山村分作两半儿。铁路南边,“丁”字型的红砖房是火车站,两侧是几十户铁路工人住的俄式老砖房,再往南就是另一条铁路博林线的分岔口,两条“V”字型铁路,把火车小站正好夹在三角地的顶端,往前不足一公里,就是大兴安岭上流下来的清澈透明的雅鲁河,“哗哗哗哗”的流水声日夜不断。白天有它的声音,就知道沟口的活力尚存,夜里有它的声音,如催眠曲把沟口人带入梦乡。

火车站东侧,有个紧靠铁路的贮木场。每天都有成捆的圆木材,被装进一节一节的火车皮里。那些装车的人,据说都是些劳改犯,他们穿着颜色统一的蓝劳动布囚服、剃着光头,各个眼神忧忧郁郁,说话胆胆怯怯。我感觉,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的不远处,总站着几个扛着大枪,看押他们的军人。

这些表情木木的犯人,抬木头时却配合得极好。二人一副铁卡钩,一根桦木抬杠横压在两人肩上,十几人纵向排成一队,动作整齐,弯腰以抓钩挂住圆木,不管多粗多重的圆木,他们一挺腰,圆木就悠然离开地面。随之,“归楞号子”也一声接一声着地喊唱起来,这个迅速编组的抬木头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向铁路上停着的黑色货车皮靠近了,纵队很快就走上两条颤悠悠的跳板,这队肩扛横杠的犯人们,让粗重的大圆木,乖乖顺着斜坡的大跳板,上了高高的火车厢。

我们这些好奇的男孩子,常跑到离他们很近的地方,听他们唱归楞号子,还淘气地跟人家学唱:

 

哥们儿——一条心啊——嗨嗨唬嗨啊——

男人们——上跳板啊——大圆木向前走啊——嗨嗨唬嗨啊——

兄弟们——齐步走啊——大圆木上车来啊——嗨嗨唬嗨啊——

爷儿们——腰杆硬啊——扛起大山肩不抖啊——嗨嗨唬嗨啊——

 

号子声由弱渐强,声音又齐又响,粗大的圆材木,伴着齐唰唰的脚步,经过颤悠着的跳板,犯人们一口气把粗重的圆木,抬到车厢顶部,稳稳地放进车箱里。

在劳改犯中,有位瘦高个儿的山东汉子打头,大伙儿都叫他 “瘦高李”,他喊唱归楞号子的山东腔儿,最独特最好听!

一天放学,我们又去听瘦高李唱号子,却没见他在犯人的队伍中,在一个木垛旁,他正一脸急切地和老信差郭爷爷说着什么,老汉表情凝重,不住地点头。不知为何瘦高李笑了,满脸的喜庆,他先是拉了拉郭爷爷的手,后又郑重地向老信差做揖,一副感激不尽的样子,他满面春风地转身归队了。

接着,站在队伍中的瘦高李抻脖子喊了一嗓子号子:哥们儿——一条心啊——

众劳改犯们马上跟着唱和:嗨嗨唬嗨啊——

这归楞号子极好听,全沟口的人都听得见,回荡在山岭间……

 

     插图-4:http://s8/mw690/001tD6WSzy6WQByt2gTb7&690

            

 

铁路北面,多是沟口的土著农家。那时,这的农民还没有自己的砖房,除砖房火车站、雨淋板屋顶的小学校、牛奶收购站和驻军团部有电灯,农家的房子都是青一色的黑土大坯房,多点着煤油灯过日子。

山村沟口人的生活有两件不能离开的大事,一个是收寄信——全靠老信差郭爷爷,另一个是购买粮食和生活用品——全靠铁路上每月发来一次的流动百货车。百货车来的这天,沟口的人们就像过节,平日幽静的火车小站,很快就变得比戏园子还热闹了。

我不知道郭爷爷是怎样当上信差的,却明显地感到了他的存在,他是所有乡亲们不可缺少的。郭爷爷手中的信,就好像是沟口人的精神世界。

沟口的冬天,早晨冷得出奇,若光着脑袋出屋,数不上五个数,保准能把耳朵冻硬了。冬夜晚特别漫长,天亮得特别晚,七点半才见亮,到十点钟,太阳才懒洋洋地爬上山冈。

不管刮风天,还是下雪天,郭爷爷都要接最早的一趟六点十分的火车。

我们畏缩在热被窝里不肯出来的时候,就能清楚地听到郭爷爷咳嗽着走出屋,一阵笤杵扫雪的声音响过之后,便听到雪地上传来“嘎吱嘎吱”的脚步声,由近而远,郭爷爷的手电光,由明到弱,老人伛偻的身影,匆匆向火车站走去了。

等郭爷爷从火车站取回票车带来的一大把信件,回到家时,天已大亮。

我们常看到他黑皱皱的脸皮,被冷风吹得通红通红的,胡子上挂着雪白雪白的霜,清鼻涕直流,可他还是乐呵呵的,似乎感觉不到岭上冬天的严酷。

在我们共用的炉子上,郭爷爷把一小盆大碴子粥,在灶上热一热,呲呲地喝完后,就开始坐在炕头上,把接来的几十封信,甚至近百封信摆了一炕,再按送信人家的远近,一摞一摞地分类排列——这就形成了他送信的行走路线图。准备工作完成了,老汉坐在炕沿上,打好黄腿绷,穿上毡嘎靼(方言,即毡靴),戴上手焖子,抓起黑狗皮帽子戴上,信心十足地走出老屋,像老将军临阵,好像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时,大山里的天气变了脸,白毛风呜呜地嗥起来,大雪铺天盖地飞来,把刚扫完的露黑土的小院子,盖得严严实实,同远山雪野连成一片,白茫茫的雪原真干净。老信差刚刚走过的足迹,被渐渐填平,老人的身影,被弥漫的大风雪,融入大片大片的雪白之中了……

 

     插图-5:http://s2/mw690/001tD6WSzy6WQBC30C5e1&690

            

 

记得阳历年到来的前一天,老屋窗外飘飞着的大雪片儿,躲着紧逼的冷风,咬着牙往门缝里挤,我外婆使劲往炉子里添加着木柈子,炉火呜呜地响着,屋里的温度就是热不起来。

我和弟弟放了寒假,趴在屋里的窗台上写作业,我哥俩坚持了只一会儿,就溜了号,两人虽手中握着笔,眼睛却早已离开了书本,紧盯着落在我家院子里觅食的几个麻雀儿。

弟弟问:哥哥,为啥家雀儿到咱家的院子里找食儿吃啊?

我告诉他:雪太大,麦子地里的食儿让大雪盖住了,咱家刚扫过雪的院子里有野草籽,它们吃饱了,就冻不死了……

我还想说下去,这时弟弟把手指放在嘴上:嘘——,快看啊,有只家雀儿落在咱家窗台上啦!

我看到外面窗台上一只灰色的麻雀,落在窗台上正伸着脖子往屋里望着,我们顿时兴奋起来!

这时,我俩听到我家的门“吱”地被推开,院子里和窗台上的麻雀“扑啦扑啦”地飞走了。接着见郭爷爷抱着一张炕毡走出屋,他把那张毡子挂在院子的木杖上,挥着一根棍子抽打起来。

弟弟大喊:爷爷,你把我的家雀儿给吓跑啦!

雪中的郭爷爷,根本听不见我们在喊什么,仍敲打着毡子。

我突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疑问:大雪咆天的,爷爷收拾炕毡干什么呢?

过一会儿,郭爷爷抱着敲打干净的炕毡进屋了,脸上一片严肃。

我大声追问:爷爷,大雪天你弄炕毡子干啥?

郭爷爷没回答我,脸上的神色大变,抱在怀里的炕毡差一点从手中滑落,他先是紧张地一愣,表情凝固了一般,似乎额头和脸上的深深皱纹对我的问话都不乐意。看得出郭爷爷故意咳嗽着,镇定一下自己,然后对我说:小孩子家,问那么多干什么?

还未等我说话,郭爷爷就转身悄悄地进了自己的小屋。

郭爷爷的反常举动,让人越发感到神秘,我慑手慑脚地趴在爷爷的门缝上往屋里看,见爷爷把炕毡铺在炕头上,又用笤杵扫去上面的浮尘,把叠得端端正正的花面被子压在炕毡上,然后自己站在屋地正中,很仔细地端详了一番,脸上显出颇为满意的神情,很快又透出了一丝抑制不住的喜悦,这样过了好一阵,爷爷的表情才渐渐恢复常态。

我推门闯进了爷爷的小屋,惊奇地发现这间小土屋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爷爷的落地小木桌上,散乱堆放的碗筷不见了,桌面擦得干干净净,那只座钟上还盖了块崭新的红布,格外显眼,正面墙上新贴一张李铁梅高举着信号灯正视前方的年画,她红艳艳的衣服、高耸的胸脯和油黑的大辫子,把爷爷的屋子弄得生机勃然,让我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产生了极少有的惊喜和愉悦的感觉。

哇——爷爷,咱家要来客人吗?我脱口问爷爷。

郭爷爷没有马上回答我,披上羊皮大衣,弯下身子用手指给我来个“刮鼻子”,嘴角上露出一缕笑意,后又转身严肃地匆匆推开门,寒风挟着雪花刮进来,冷得我一阵发抖。郭爷爷无半点迟疑,冒着寒风,向火车站走去,大雪花儿一会就把爷爷的身影涂得模糊了。

 

     插图-6:http://s9/mw690/001tD6WSzy6WQBYtRY498&690

            

 

傍晚,天拉下黑脸的时候,嗥叫的山风住口了,足足下了一整天的大雪花趴在地上不吱声了,睡着了一般。黄昏的沟口突然沉寂下来。

我们吃饱了外婆烙的香喷喷的土豆饼子,坐在桌边,望着煤油灯荧荧的光正发呆的我,没有一点心思写作业,脑袋里全是郭爷爷神秘的表情,我越想越发感到好奇,情不自禁地显出一副独自痴迷的傻样子……

妹妹举起细嫩的小手,在我的眼前晃了两下,见哥哥眼珠一眨不眨,就生气地说:哥哥,你的眼珠是被冻住了啦?还是傻啦!

这时,我听到屋外传来“嘎吱嘎吱”的一阵踏雪声。我忙捂住妹妹的嘴,趴在妹妹耳边悄悄地说:你快看,郭爷爷回来啦,还好像不是一个人。

说罢我跑到窗前,去证明自己的判断,果真爷爷身后跟着一高一矮两个拎着大包的人。

这三个人裹着一股寒气进了屋子。我立刻认出那个高个子男人,他就是火车站贮木场抬大木头的劳改犯,领头唱归楞号子的瘦高李。

这山东汉子,大概四十二三岁,传说这位“老右”,因写了篇文章犯了罪。瘦高李身材挺拔,目光深邃,他最能引起我们注意和好奇的,是他的山东腔喊唱的归楞号子。他嗓门亮堂,调门儿好听,韵味儿十足。我们几个男孩子,曾特意跑到火车站,去听他喊号子。现在的瘦高李,一脸喜色,正大步流星地走进我家。

瘦高李身后,是一位三十六七岁的女人,高挑姣好的身材,头上裹着天蓝色毛围巾,一双清澈的丹凤眼,闪涌着月亮的皎柔。被寒风吹得白里透红的圆脸颊,皮肤细腻,颇具光泽,毫不逊色于年轻姑娘。身上绛紫色的棉袄,束缚突兀的胸脯,可那里依然山峰跳动。小山村沟口第一次见识这样的女人。

不知为何,这个女人朝着我们微笑,这红唇皓齿的笑,让我立刻感到了眼前的这个女人,确有一种不同于山里女人的美,这种感觉颇像冬日的炭火烤手,这种感觉中渐热的温度,从手掌慢慢流向心里,那时的我体验得到,却说不清这种情绪到底是什么。

瘦高李和女人,跟着郭爷爷先后进了小屋。接着,小屋里传来了嘁嘁喳喳的说话声。

郭爷爷说:这是黑土大坯老屋,暖和着呢,冻不着你们!

瘦高李说:给大叔添麻烦啦,我们暂住大叔的屋子,你住哪里啊?

郭爷爷说:我自有办法,放心吧,你们在这儿好好地过几天舒心的日子嘛……

瘦高李女人的声音格外轻柔:大叔,你和老李做朋友,是我们的福啊!

郭爷爷说:见外了不是,山东人和东北人本来就是一家人,再说,我和老李是老朋友啊……

瘦高李和女人显然被老人的话感动了,屋里四五秒钟无话。

后来,还是女人故意转换话题:大叔,给——,这是我从关里老家带来的花生和大枣,来来来,快尝尝,快尝尝……

我心里想,怪不得郭爷爷神神秘秘的,他把劳改犯领到家里来了,这本身就是添乱子的事,他还把一个女人领来一起住,难道就不怕被村干部看见?郭爷爷让瘦高李和这个女人来家里住,风险可不是一般的大啊,这老头儿干嘛要这样做呢?我脑子里的问号,一个接着一个涌出。

一会儿,郭爷爷微笑着来到外屋,往炉子里添柈子,炉火呼呼地燃烧着,屋里的温度在不断升高。

我走到郭爷爷的身后,小声问:爷爷,那个大个子,不是喊号子的劳改犯吗?

郭爷爷转过身,也小声严肃地对我说:是劳改犯咋啦?他可是我的朋友啊。

我问爷爷:那个女的呐?

爷爷答:你小子是村干部吗?怎么什么事都管都问啊?

郭爷爷不正面回答我,眼睛俏皮地眨巴着。

我有些着急,还是强调那句话:我说的是那个女的,她是谁?

郭爷爷被我的一脸认真劲儿逗笑了:是他媳妇,大老远从山东来的。

我说:嗯,知道,是他媳妇。那他们来咱家干啥?

郭爷爷说:劳改队全住帐篷大通铺,他俩六年没在一个炕住了,多苦啊!是我去找的劳改队长,我说我给他们做担保,这才批准他们到咱家借住三宿儿,夫妻嘛……这些,你小子还不懂!唉——

郭爷爷长叹一声,不再说话,脸上一片沉抑。

我还想再问点什么,比如郭爷爷去哪里住之类,还未说出口。

郭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等你小子长大了,就知道我老头儿为什么要这样做了。

铁壶里的水烧开了,呜呜冒着热气,郭爷爷的脸上异常平静,大喊:水开啦!水开啦!拎着壶进了小屋。

几分钟过后,脱掉棉袄的瘦高李女人,身着紧身红毛衣,手里端着装满大枣和花生的小瓷盘,一脸笑容地进了我家屋里,她把大枣和花生往炕面上一倒,对我外婆说:大娘,这是从关里老家带来的,让让孩子们尝一尝吧!

我们兄弟四个,霎时眼冒蓝光,可谁也不敢伸手拿,全部眼神怔怔地盯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女人,她胸脯高耸,脸色红润,眼睛湖水般清澈、透明。直到听外婆说:吃吧,要谢谢这位阿姨……我才收拢眼神,慌然地伸手去抓女人洒在炕上的大枣。

月上窗楣的时候,村里连狗吠的声音也没有了。

苍蓝的冬夜,像是一张无形的网,把人世间的所有声息都吸纳进来,茫茫的雪地似乎也成了巨大的容声器。山村静得让人有了一丝骇然。

大概快八点了,我听到郭爷爷在外屋咳嗽,很快又听到他推开门的声音,他戴着狗皮帽子,穿着白板羊皮大袄,声音极小地走出老屋的大门。接着,院外面传来老人“嘎吱嘎吱”踩雪的脚步声,一下一下的由近而远,直到雪夜恢复了宁静。

 

    插图-7:http://s5/mw690/001tD6WSzy6WQBNjOE454&690

          

          

 

这对瘦高李夫妇,在郭爷爷的小屋里,一连住了三天,天天如过年一般。

白天早晨,瘦高李要去贮木场上班了,每次他的女人都跟着男人走出屋,把瘦高李送出大门外,男人迈开两条长腿,向火车站的贮木场匆匆走去,女人站在大门前,直到男人的身影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远去,变成小黑点……

女人返回院子里,不忙进屋,紧紧红围巾,开始操起笤杵扫雪。

十几分钟后,小院里被扫出了一条黑白对映的土路。此刻,女人的睫毛上,红围巾上,挂满银霜,全身上下冒着热气,脚下的路不断变宽了。

这时,从火车站方向,传来高亢的归楞号子声,女人抬起头,静听几秒中,清秀白皙的脸上很快红云涌动,变得一片灿烂。她手中的活儿越发加快起来。

火车站方向,瘦高李领头喊唱的归楞号子,此起彼伏地传来:

 

兄弟们——齐步走啊——大圆木上车来啊——嗨嗨唬嗨啊——

爷儿们——腰杆硬啊——扛起大山肩不抖啊——嗨嗨唬嗨啊——

 

就这样,瘦高李的女人,每天如沐浴春风一般,脸上的红晕像山头上的朝霞,红毛衣紧裹的胸脯,屋里屋外地跳动着,好像墙上的画中人李铁梅走出来了。瘦高李的女人,在我们的老屋里不停地忙碌着,里外收拾,擦这洗那,劈柴做饭,我们还常听到她小声哼唱着京剧《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声音很甜、很美。

谁都看得出,瘦高李的女人这三天的干劲儿和精气神儿,绝对不像她这个年龄的女人,倒像刚出嫁不久的新娘子。用我们家乡的话说,她臭美的简直快要登天啦。

瘦高李和他的女人过了三天的幸福生活。

临走那天,我们都出门送瘦高李和他的女人。

瘦高李的女人泪眼汪汪地看着郭爷爷,老汉读懂了这女人的意思,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明年冬天再来,大叔的老屋暖和着呢!只要心里有股子热乎劲儿,多难的日子也会缩短的。

瘦高李的女人,一把抓住老信差的手,贴在自己的脸上,嘴唇抖动着,半天只说了一句话:大叔,是你让俺俩做了夫妻,俺——真想叫你……爹——啊!

说完,眼泪就“哗”地流下来……

瘦高李昂着头,手拉着山东老家来的女人,向火车站走去。

鬓发苍白的老信差,站在自己的屋檐下,看着这对远去的年轻男女,小眼睛笑眯眯地闪光,像一对飞翔的萤火虫。

不一会儿工夫,山村沟口又飘起漫天的大雪,紫墨色的柞林、桦林、松林被雪染白,飘舞的雪片把一切声音盖住了,把蜿蜒的群山盖住了,世界顷刻间变得迷茫而洁白了……

 

                              注:本文原发于《美文》杂志 2015年第10月号(上半月)

 

            插图-8: http://s15/mw690/001tD6WSzy6WQC0TrC62e&690
 
 —信息链接—
 
   作家简介 
 
陈晓雷(图特戈),蒙古族,现为吉林省委政研室决策咨询研究所副所长,省委《调研与决策》杂志执行副总编辑、研究员、作家,吉林省社科研究学科专家。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新闻奖和文学奖。著有《我的兴安 我的草原》《生活的位置》、《生命的河流》等。
 
 
http://s7/mw690/001tD6WSzy6XqEhJNcy76&690                  《美文》201510上半月  封面
 

http://s11/mw690/001tD6WSzy6Y89j5WZkaa&690   201510月上半月《美文》目录(影印)

 

       《美文》201510月上半月 总第455目录 

 

                                        ·特别推荐·

      剑门蜀道今日谈                             余秋雨   3

      文学观念与文学写作问题                                 23

                                                       ·短篇散文·

  一个老游击队员和他的亲人们                                 30

 呼伦贝尔生灵笔记                                   33

  玉华宫之路(挑灯汲古)                                 39

 老信差                              陈晓雷  41

 人常常生活在误会中                              史丰友  46

 遗失在风里                              张文志  50

 锦瑟繁华                              姚雅丽  54

                                     ·一线散文·

                                    56

 记而不叙:为有难度的散文写作                                   61

                                                          ·专   栏·

 忆当年(一)                           (德)   62

                                        朱谅谅 

 斯特拉·本森的的中国情结                  (英)罗宾·吉尔班克  68

                                                       胡宗锋  

 记老舍                     (香港)   74

 您知道几个“一”?                             李守奎   79

 瞬间                                   81

 雷人画语                               美粉粉  88

  无意识伤害(每月语文)                               黄集伟  90

                                                    ·征   文·

庞贝石与诗(“丰子恺杯”散文征文)                             奚美娟 92

                                                           ·散文观察·

  词语复活                                94

            稿边笔记                    扉 

/ 贾平凹    /                  

/      / 史星文  东拉西扯          

 

 

 眉间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