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年张元幹在哪里?
《送赵公远往建康》
张元幹
王孙朝谒去,功业叹流年。
强项今三已,栖迟未九迁。
笑谈曾击贼,谋畧合临边。
秋雨长干路,归时且著鞭。
赵公远,名叔近,宋太祖赵匡胤弟弟赵廷美的六世孙。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杭州军校陈通以知府叶梦得不按时发放粮饷为名发动叛乱,杀死上司曹参军,囚禁叶梦得,四处招揽流亡。
宋高宗立即命令附近州县进行围剿。然而,经过两个月的围剿,不仅没能成功剿灭,叛军的声势还越来越大,发展至数万人。朝廷改用招安,先派高士曈、赵九龄等人持皇上的榜书到杭州。叛军陈通、沈安、叶轩以等众头目都弃兵卸甲、打开城门迎接两浙节制使高士曈招安时,高士曈手下不仅侮辱陈通手下士兵,还抢夺士兵的金环,引起叛军再叛,将招安的高士曈、赵九龄等人都关了起来,认为朝廷招安没有诚意,准备杀死招安的人。后两浙宣抚使王渊派兵来剿,惹怒叛兵,杀死了高士曈。叛兵虽然也打了几次小胜仗,但杭州民众并不支持他们,势力日弱。恰秀洲知州赵叔近派使臣来招,陈通等人再次同意招安,经过数次文书协商,陈通同意赵叔近进城面谈。赵叔近带着没有武装的几十个人进入杭州城,但陈通等叛兵迎接时,接受上次教训,仍然穿着盔甲,对他还是怀疑。到城内,赵叔近摆酒与陈通等人对饮,推诚置腹地晓以大义。陈通看到了赵叔近背后强大的秀州兵力,以及作为宗室的赵叔近,他的许诺比其他官员更值得信任。最后,朝廷对叛军免罪,杭州才恢复安定,赵叔近以两浙节制使移军杭州。
1128年秋,张元幹到达杭州不久,赵叔近就被诏往建康。因为当时高宗有移都建康的打算,所以诗中有“朝谒去”之说。“笑谈曾击贼,谋畧合临边”,指的就是赵叔近杭州置酒招安。
此诗有学者归为张元幹1127年作,实为不对。1127年5月初一,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到1128年秋才有建都建康之议,才有朝谒之说。再陈通叛乱四个月后,即1127年底才被平息,1127年秋,赵叔近还在秀洲。而《宋史翼》卷二十记载赵叔近于建炎三年知湖州,建守城之功(张元幹替其写《谢表》)。所以,只有1128年,张元幹上任杭州后作此诗相送。因有此误,才导出张元幹1127年流落杭州之说。
注:
朝谒:入朝觐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令羣臣居丧被诏起复者,须卒哭朝谒,其俸料自诏下日给之。"
流年:指光阴,似水流年。
强项:东汉董宣为洛阳令,杀湖阳公主苍头。光武帝大怒,令小黄门挟持董宣,使扣头谢主。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手,光武勅强项令出。见《后汉书、董宣传
》。
栖迟:飘泊失意。杜甫《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诗:"白头供宴语,乌几伴栖迟。"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九迁:多次升迁。汉蔡邕《表太尉董公可相国》:"昭发上心,故有一日九迁。"
“笑谈曾击贼”:用周瑜赤壁大败曹军典故。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著鞭:源见祖鞭先著。谓着手进行,开始去做。后多以勉励人努力进取。唐韩翃《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时辈已争先,吾兄未著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