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也夫
也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42
  • 关注人气: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探析(一)

(2008-08-03 14:45:49)
标签:

医籍研读

健康

分类: 耶夫文集

《小儿药证直诀》学术思想探析(一)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北宋钱乙所著,由其门人阎季忠整理编撰三卷而传后世。钱乙、字仲阳,山东郑州人,以儿科“专一为医,垂四十年”,“其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吕元膺称:“钱仲阳医如李靖用兵,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四库全书》目录曰:“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其精湛的医疗技术,誉满汶上,名震京师,“冠绝当时”。本文兹以《直诀》为据,探析其学术思想及方剂运用体会如下。

1.言理呼应“纯阳”  寒热虚实易变

    小儿“纯阳”之说,首见于《颅囟经》,其书云:“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钱氏服膺其说,指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小儿时期,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意即小儿时期,生机逢勃,发育迅速。尤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又小儿机体器官未趋成熟完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致病,且传变迅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多加阐发与发挥,如明代万全《育婴家秘》言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且“脾常不足,”叶天土《幼科要略》强调:“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景岳全书·小儿则》也指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至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纯阳说提出异说,认为小儿“纯阳”之体是道家的说法,“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尔,非盛阳之谓。”意思即小儿还是童真之体,并不是指阳气偏盛,而乃“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其脏腑薄,藩蓠疏”“肌肤嫩,神志怯”,从理论上否定了“纯阳”之说,创立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的新说。具体言云,小儿时期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小儿的生长发育是“阴长”而“阳亢”,小儿时期的脏腑柔弱,形气未充正是由于“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至此,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几个方面已臻完善,“稚阴稚阳”说的确立,使中医学从功能和物质的角度对小儿生理体质的认识趋向全面,几被中医界所公认。如近贤张宝林氏指出:“总之,纯阳之体学说,不能完整的解释小儿体质的生理特点,其作为一个学说,没有统一的含义……稚阴稚阳学说,概念统一明确,反映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已故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氏对“稚阴稚阳”作了较全面的解释:“这里的阴,一般是指体内津、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故‘稚阴稚阳’总结出的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变化迅速;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病理特点,有效地指导着儿科的临床实践。”其实,巍巍高山,起于丘陵;滔滔江河,源于小溪。“稚阴稚阳”理论是在“纯阳”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而发展的,学术以研究和争鸣而愈精,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固当无足为讳。但追本溯源,《颅囟经》的奠基之说,钱乙阐幽发微的首应之论,承前启后,对其学术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冠以钱乙为儿科鼻祖洵非虚誉。

    小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必有相应的病理特点,钱氏依据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明确指出小儿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钱氏认为,小儿病情常受其体质强弱和用药性能诸因素的影响,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转为寒证,寒证转为热证,热证变为寒证的病理变化,最为常见。如对疳证的成因,他提出是误下太过,亡津液所致,“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令疳瘦。”(《直诀·脉证治法·诸疳》)并说明治疗虚实腹胀要注意不可过服寒热攻补之剂,因“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直诀·脉证治法·虚实腹胀》)告诫后人治疗小儿疾病要时刻注意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变化。因此,在其诊疗活动中,时时顾护“小儿脏腑娇嫩,易为伤动”的特殊性,强调“小儿脏腑娇嫩,不可痛击”的治疗原则,选方用药遵循“轻灵柔润”的宗旨,力求平和。并警示后人,小儿用药“不可峻补,亦不可峻攻”,且身体力行,在五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做到了辨证清晰,方药精当,补而不滞,泻而不伐生生之气,钱乙已臻炉火纯青的医学造诣,实足垂训后学。

2 诊疾重视望诊  断病明察秋毫

   “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对于“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以言语取”的襁褓之婴,孩提之童,钱乙十分重视望诊,望而知之,如神妙断,堪称一绝。

钱乙对望诊周详细致,望诊内容包括面色、神情、口舌、排泄物的色量等。如“抽搐”一证即分“惊痫发搐”、“早晨发搐”、“日午发搐”、“日晚发搐”、“急惊”、“慢惊”等十余种,每种均详述其望诊症状,如“日午发搐”,“因潮热,已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晴赤色,牙关紧,口内涎,手足动摇。”又如“黄相似”,“身痛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上述例证,足见钱乙重视望诊之一斑。

    钱乙除重视常规的望诊外,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增加了“面上证”“目内证”两种特殊的望诊方法。其内容如“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直诀·脉证治法·面上证》)其“目内证”:为“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热,泻青圆主之;浅淡者补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无精光者,肾虚,地黄圆主之。”(《直诀·脉证治法·目内证》)这些独具一格的望诊方法,丰富了望诊的内容,增加了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依据,也是钱乙精于理论,明于辨证,学验俱丰的体现。

   钱乙所倡的小儿望诊作用主要有:

 2.1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如在“疮疹候中”通过望诊分别出斑、疹、水疱、脓疹的形态各异。水疱:“泪出如水,其色青小”;脓疱:“涕稠浊,色白而大”;斑:“色赤而小,次于水疱”;疹:“小次斑疮”,“色赤黄浅”。(《直诀·脉证治法·疮疹候》)又如“黄相似”关于黄疸,黄病的鉴别云:“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前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疸也”。(《直诀·脉证治法·黄相似》)

2.2推断疾病的病因病理。

   《直诀·脉证治法·杂病证》中云:“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吐泻,昏睡、不露晴者,胃实热。”“吐沫及痰,或白绿水,皆胃虚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热”。

2.3  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钱乙在《直诀·脉证治法》“胃气不和”、“胃冷痛”、“积痛”条下云:“面白无精光”,“面白色弱……当补脾,益黄散主之。”“面黄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当磨积,宜消积丸。”

2.4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

   《直诀·脉证治法·杂病证》中云:“目赤兼青者,欲发搐。”“目直而青,身反折,强直者,生惊。”“昏睡、喜嚏、悸者,将发疮疹。”

2.5判断疾病的顺逆与吉凶。

    其吉者,顺者:如“凡疮疹只出一般者善。”“先发脓疮,后发疹子者顺。”其凶者、逆者:“先发脓疱,后发斑子,逆。”“目赤脉贯童人”、“囟肿及陷”、“鼻干黑”者不治,“大病未已,弄舌者凶。”、“病重,面有五色之常,不泽者死。”综上,关于疾病的鉴别及机理,恙情的进退与转归,病情的逆顺与吉凶,均从望诊而得,非精工确识之士不可为也。

钱乙关于小儿望诊所论,并非纸上谈兵, 皆系临床积累所得,如治广亲宅子惊搐案,钱乙视其“目直视而腮赤”、“更坐石杌子”,诊脉“又急促”言需“预防惊搐”,“次日午前”果作急搐。又如治辛氏女子,病虫痛,钱氏用芜荑散三服,见目不除青色,惊曰逆候,又观泻下物中挟有丸药,谓不可治,后果七日而死,秋毫明察,非道中高手,莫能臻此境地。

3.辨证宗崇脏腑  论治补泻定方

    钱乙宗崇脏腑学说,在脏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小儿五脏辨证的方法,在五脏辨证法中,以五脏为纲,对于五脏所主,五脏本病以及五脏寒热虚实详加辨析,如肝主风,本病:哭叫目赤,呵欠顿闷,项急。主病: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心主惊,本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主病:实则叫哭,发热,饮水面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心热则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脾主困,本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主病: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热者目内黄。肺主喘,本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急。主病: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热者手掐眉目鼻面,虚热唇深红色。肾主虚,无实也,本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主病:惟疱疹,肾实则变黑陷。条分缕列,执简驭繁,是为五脏辨证的纲领。

    钱乙的五脏辨证法,还注意把五脏与五腑、五官、五志结合起来进行辨证。如“肝有风甚”条下云:“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扎也。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眦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肝开窍于目,肝经有邪,必然在目上有所表现,又如见小儿手寻衣裳领及乱捻物,归咎肝热;小儿手掐眉目鼻面,归咎肺热,闻小儿叫哭,责之心肝等,将小儿情绪、动作变化的反常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脏之中,这在儿科诊断上有着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需要提及的,自钱乙提出“肾本虚,无实也”的观点之后,后世医家争鸣多多,概括其观点有三,一是奉此为圭臬,其代表有张完素等人;二是视之为谬论,如张子和等人;三是不置可否,避“实”就“虚”,如目前中医教材等。对于钱乙“肾本虚无实”的观点,笔者以为宜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直诀》言及的本意,是针对小儿的生理特点而言,即指小儿生理常态,而非病理概念。二是后世医家宗其说,其理论根据无非是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宜守而不宜泻;肾系命门,为生命之本,宜补而不宜伐,虽然体现了肾的生理功能,强调了肾病多虚的临床特点,然考之于文献,验之于临床,肾病虽多虚,却并非只虚而无实;治肾虽常补,却也非纯补而无泻。

    在五脏辨证原则的指导下,钱乙根据“小儿纯阳、元烦益火”,“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及”的论点,制定出五脏补泻诸方,具体为:心实主用泻心汤,实热者,导赤散,虚热者,生犀散;脾胃实热,主以泻黄散,脾胃虚寒,用益黄汤;肺实,主以泻白散,肺虚,主以阿胶散;肝热,主以泻青丸;肾虚,主以地黄丸。这是五脏补泻的大纲及主方。而在《直诀·脉证治法·咳嗽》篇中又说:“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治当以葶苈丸下之,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当以麻黄汤汗之。……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 ,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这里具体论述了肺脏虚实的补泻方法。分析五脏定方有二个特点:第一,五脏之中,心、肺、脾均有补有泻,惟独肝无补,肾无泻,这充分反映了钱乙倡导的“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故有补而无泻”的学术观点。第二,五脏补泻方中,除脾胃虚寒用温性益黄散外,其余均系性味偏凉之方,钱乙的这种关于小儿“性偏阳热”治宜清凉的观点,虽未十分准确,但对小儿易感热性疾病的临床实际亦颇吻合。

     此外,钱乙还运用五行学说论述了五脏病证的相互联系。如在“肝病生肺”篇中指出:“肝病秋见,肝病胜肺,肺怯不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为令子实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就是说肝病见于秋,金为秋令,肺气通于秋,即使肝强肺的,治疗不直接补肺,而是补脾,培补脾土以生肺金;同时也泻肝木之强,这就是所谓的“培土生金抑木”的先导,在“五脏相胜轻重”中,钱乙五脏病证相互关联影响的思想得到了充分发挥与运用,不仅说明了五脏病证是一个整体系统,也实例性强调了五运六气变化与脏腑病变的密切关系,更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学术的整体观,把五脏辨证引入了一个广泛的儿科临床运用阶段。

上述可见,钱乙在继承《难经》、《内经》、《金匮要略》、《千金方》等经验的基础上,按心、肝、脾、肺、肾五脏归纳为喘、风、困、喘、虚五证侯,以脏腑学说来立论,摭阴阳、寒热、虚实而立法处方,为儿科五脏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宋以后各家都宗此立论,如薛已的《保婴撮要》,万密斋的《幼科发挥》,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均本钱乙脏腑辨证立论,由此可见,钱乙创立的脏腑辨证学说,对儿科学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歌
后一篇:昨夜得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