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与电子稿写作中的差别 陈立群
(2017-04-04 10:12:46)
这个问题我很久以来没有去细体会和总结。因为我写作早已经只用电子文稿了。但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以人的代际差别来说,大约现今75岁以上的人多数一生用手稿写作;50-75岁的人既经历过手稿写作,也经历过电子稿写作;50岁以下的人仅用电子稿写作。我手稿写作约停止于1997年,那时办公室有了电脑,自己尚没有。而后,就用电脑写作了。这当然是指文章、文件之类,不包括日常简单的便条和信件等等。
最初,我用电脑写作的时候,也有点顾虑。顾虑之一,是写作中思维是否有什么影响;顾虑之二,写作的速度是否受影响。我记得更早的时候,大约在九十年代初,那时候电脑刚兴起,单位及个人都还没有普遍拥有电脑,比较有经济条件的作家开始购置个人电脑,尝试电脑写作。报纸上曾经有过他们的讨论,关于电脑写作对创作过程思维的影响。那时候,持电脑写作影响创作思考的观点的作家还是不少的,但我记得王蒙不是这样认为,他觉得用什么工具写作仅仅是一个习惯,熟悉了也就适应了。他是思想比较开放的,跟得上潮流。持电脑写作不利于创作的人的看法也不是不值得一听,他们的看法我已不太记得了。我只知道直到如今,还有作家仅用手稿写作,其中有很知名的作家。
下面我就以我这两种方式写作的体会来说。
先说手稿写作。我不属于能把腹稿想得差不多,然后下笔文不加点,一挥而就者。这样的人可能不是很多。甚至,我常常在写作有了主题,大致有了结构后就下笔了。因此,往往是想好一段写一段。而在写一段时,我基本要想好每一句子,和一些比较主要的或者出彩的词,然后下笔。因为不这样,势必写了又要改动很多,甚至重写。这种情况是有所发生的。小改当然难免,比如哪里要增删词汇、短句,那就顺其自然。可是,如需大改,就很麻烦,纸面上涂画过多,显得不整洁了,尤其是要把前后段落颠倒移动,相当困难。过去的稿纸大约分两种,一种是一页240字,页面约相当于大练习本,格子以外是没有多少边空的,添加字数受到很大限制;另一种是400字一页,大于A4纸,在格子外有较大边空,可以添加较多字数,多数学者、著作人使用,出版社也要求投稿人用这类纸写稿,以便编辑改动。
由于写文章和著书时,思考是很缓慢的,思考的时间绝不短于书写所用的时间,因此,边想边写,边写边想就成了常态。在这种过程中,不太会产生写作跟不上思考的感觉,这大概也是现在坚持还用手稿写作的人的心理,认为手写没有什么不方便。特别是,凡是长期坚持写作的人,思考和写作都到达了相当熟练程度,比一般人在书写上改动要少得多。我们看到先辈们遗留的手稿,很多都是很整洁,削改不多,一遍就写成了。我过去做不太到如此,多数情况是,写完后再做一次誊写,然后发稿。誊写时,用复写纸,给自己留一份底稿,万一交出去的稿子不被采用也不退回,自己便没有了文本。
总结说,手稿写作,与写作时的思考比较步调一致,讲究文章气韵连贯的人,还是很能体会手书的魅力。手稿写作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就是不便修改。还有,保存和今后利用都很困难。另外,伏案写作,时间长了感到姿势和右手很累,对年纪大的人来说不能不是个负担。
再说电子写稿。电子文稿写作的优点是在文字处理和文稿的后期应用两方面。它的优越性太大了。从文字处理来说,写作中的改动必不可免,它改动非常方便,可以随时改动,频繁改动,因此写作可以很大胆,不怕词汇、句子、段落这样尝试,那样尝试,直到满意为止。这是手稿无论如何满足不了的。最后可以处理得一点不露痕迹,版面自然非常赏心悦目。在引用文字资料时,凡是查得到电子文本的材料,可以直接下载插入,省却了手稿写作中抄写的劳累和时间的花费。还有就是,作图手段也是手稿无法比拟的,在需要图画、照片、表格、外文等安插时,版面处理十分便捷。后期应用包括传送、编辑、复制、保存、查阅等等,都极为方便和高效。好处还有很多,想必各行各业的人有更多体会,限于我自己从事行业,写作内容的局限,就不一一缕述了。
说到电子文稿写作中的思维问题,总的说,与手稿写作没有大的分别。但是,在时下的写作中,可能由于我们经常求写作短平快的缘故,电子写作也有容易带来的副作用。以我说法。由于电子写作的优点,我撰写文章有时未考虑成熟便动笔,结果,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于是搁笔,半截文章留下不少,有率尔操觚之嫌。不过,我可以先保存下来,以后觉得想成熟了,再接着写也是可以的。俗话说,万事起头难,不少作者也有过类似的说法,说写作开头很难,想好开头,往往下笔就很顺,实则即运思充分。启笔轻率,在下来的撰写时,也会常有一句话或一段话未完全想清楚即往下打字的情况,结果,改了又改,改动过于频繁。在手稿写作中,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因为知道改动造成版面的紊乱,因此,思考较为缜密,下笔较为谨慎,尽量求“一遍过”,简言之,腹稿打得较好。我个人觉得,手稿写作,对人的思维强化比较明显。人的思维是需要训练的,逻辑严谨需要训练,形象的生动描绘在脑海里首先形成清晰的图像也需要训练。这些如果都没有想清楚,边写边琢磨,思考停顿过多,往往写不好,改来改去,文章气韵不易贯通,写作速率也不见得高。写到后来,总感觉和前面不大合辙,或不太到位。写作中构思弱化,词句冗赘松散,文气不畅,意思的表达清晰度不够,这种状态,在对自己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不易觉察,比较隐蔽,久之成习。因此,当我写完一篇文章后,往往需要全面重读,一般读三五遍以上,才能基本把“错误”改定。我观察过现在很多人写的文章,我觉得他成文后缺少返顾笔削,有很多句子可以改得更好,甚至,有的文章部分需要大改或删除。这样,对编辑是增加了负担。有一次,一位年轻学子问我:“如何写好文章?”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没有人和我交流过这样的问题,而且,绝非一两句话能说完。后来,我想了想,不知不觉地就说:“要能割爱。”轻松写出来的文字,未必是最好的表达文字。电脑写作比起手稿写作,割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需要耐心。
有过手稿写作经验的人,可能在电子写作中,比较能很快融合两者的优点,取长补短,很好地解决电子写作中的思维和拼写的冲突,以及导致的语感障碍。
其实,我个人觉得,单就写作过程来说,电子写作并不见得比手稿写作快多少,在单位时间里,写出来的字数是差不多的。写文章多数情况属于“创造性文字”,官样文章、八股文章是少数。边写边想是很正常的,因此,很少有一气呵成,像盲打一样快速成文的。很多时候,汉字拼音输入法不能完全达到联想(五笔我不会,不知情况如何),尤其是文学创作、专业写作需要词汇量大,一句话不能一遍打出来,因此,二次选择词汇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最慢的情况——,比手稿写作反而困难的是,引用古文,字难找。这当然仅限于少数专业作者,一般人不用考虑。不过,现在大家对钻研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有很大提高,也会有些文章作者会碰到这样的难题。
电子文稿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今后包括中文在内的文字处理和应用的基本手段,掌握它的特点,良好地为我们书写服务,就是我们的目标。
2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