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在伦敦,感受奥运(3)南岔2队 蒋本瑜

(2012-08-06 15:52:18)
标签:

杂谈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能过五关斩六将,杀进奥运会的运动员,个个是好样的。不想得金牌的运动员不算是好运动员,可以说每个运动员就是为金牌而来的,竞争是非常激烈。在中国金牌获得者有奖金,当地政府送房子,有名有利。英国的金牌运动员是否有奖金我不知道。只听说皇家邮政为每一块金牌发行一张邮票,并在其家乡,把传统的红邮筒漆成金色,想想什么样的人会印在邮票上啊!是何等的荣誉。既然人人都意在夺金,可金牌只有一块,必然大多数会失意;不过好像英国民众倒不是过分的爱金嫌银,铜。

 

开赛的第二天,女子公路自行车赛,阿莫斯栋曾是北京的金牌得主,最后就以半个车轮的距离屈居第二。但是她父母仍然非常激动,表示女儿尽力了,为她骄傲。双人划艇银牌获得者,在采访话筒前失望的哭泣,连声说抱歉。主持人一再说你没有让任何人失望。因为即使银牌铜牌,哪怕名落孙山,凡是奥运选手都是流血流汗奋斗出来的,都是值得父母家乡骄傲的。

 

我的同学在我的奥运博客上留言: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动人故事,特别是那些出身贫寒的运动员,有今天的成绩更是不易,让我们为他们加油,为他们喝彩,无论是前三名,还是后三名,能参加奥运会的都是好样的,好好享受奥运吧。每天都看报看电视,许多金牌后面的故事让我感动,这里就讲几个吧!

 

英国女子摔跤选手在得到银牌后,仰天高呼妈妈我爱你。要知道她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还在小学时,钟情于摔跤运动,妈妈支持她,既要努力工作挣钱,还要接送她参加训练比赛,付出很多。在她17岁时妈妈因白血病去世,那时她已获得少年组冠军。像她一样在欧美很多国家,运动员小时候都是由家长培养的,出钱请教练,接送孩子参加训练,张罗资助参加比赛,还要给孩子增加营养……,一个单亲母亲,压力该有多大啊!相比之下中国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真是太幸福了。

 

跳水小将汤姆戴力参加北京奥运时才14岁,被视为英国跳台的金童。四年来,他一边训练,一边上学,已顺利进入高中,期间其父诊断为晚期癌症,我见过一张照片,他与化疗后脱发的父亲紧紧拥抱。好在他已获得体育慈善基金的资助,他的家庭可以不再为资金操心。在10米双人跳时,前5跳与中国选手不相上下,可在最后一跳失误,一下子落到第四名,与奖牌无缘。体育竞赛就是如此无情。不过他如此年轻,有的是机会。

 

获得女子七项全能的杰西卡·恩尼斯,那天真是明星,一直带着自信的笑容,完成了200米,800米,100米低栏,铅球,标枪,跳高和跳远七项比赛。她简直迷倒了无数女孩。以前这个项目一直由美国垄断,正像一个小姑娘所说,杰西卡证明我们也行。四年前,她信心满满地准备进军北京,却意外受伤,与奥运失之交臂。这四年在家人未婚夫和教练的支持下,终于一举夺冠。其中苦乐自知,难怪在领奖台上她乐极而涕。

 

英国第一块金牌是女子双人赛艇,格洛弗是个体育教师喜欢多种运动,四年前才接触并迷上赛艇,斯坦宁是个军人,划艇也仅仅6年,两个业余选手居然玩成奥运冠军,可真是天才奇人。当然其中的辛苦是我们外人不得而知的。

 

男子10000米冠军法拉,29岁,生于索马里,8岁来伦敦。刚来时英语也不会说,在学校是个问题孩子,后来参加长跑,直致成为世界级的运动员。

 

男子网球莫瑞刚刚22-3岁,今年的温网进入决赛,是英国75年来首次,连首相都去助阵,可惜不敌瑞士老将费德勒。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月前他的哽咽发言。今天莫瑞再战宿敌,一举取胜成为奥运冠军。可惜紧接着的混合双打决赛失利,没有实现一天两块金牌的奇迹。

 

中国的选手表现不凡,到现在已经30块金牌,总奖牌61块。我们邻居同事见到我,总是不忘祝贺一下。以前许多运动都有地域特点,或者说是人种差异,比如中国人技巧好,擅长体操,跳水;短跑由牙买加垄断,而长跑多属肯尼亚……

 

在地球村的今天,郎平曾经执教的美国女排以3:0击败了中国女排;美籍华人体操教练乔良带出的美国的黑珍珠,获得了奥运女子体操全能金牌。英国队男子体操队鞍马银牌选手看起来也有点非洲血统;同样由澳洲教练培养的小叶姑娘也获得两块游泳金牌,游出了让游泳金牌大国都汗颜的成绩……随着交流的不断增加,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足为奇。

 

奥运会把全世界连在一起,美轮美奂的动作愉悦着人们的视觉,扣人心弦的竞争刺激着民众的神经,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人,这是体育那无与伦比的魅力。金牌激励着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不过参与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金牌,任何理由的金牌主义都是违反奥运精神的,应当摒弃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