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读者》转载了
(2009-08-16 05:40:32)
标签:
《读者》转载稿费好机会好机会首发杂谈 |
今年以来,大概已经有三篇散发于各种杂志的稿子被《读者》转载了。
其实以前一直对这本杂志很不屑,觉得他们事儿事儿的。太装了。
但是这一印象在第一次收到他们的稿费后彻底改变。非常意外,他们转载文章的稿费竟然和某些杂志首发文章的稿费一样多。
真是慷慨。
并不是我见钱眼开,而是稿费,能直接体现对作者劳动的尊重和认同。
且从一些细微之处的修改,的确可以看见编辑的功力。
一本杂志,做得好,卖得好,不是没原因的。
附上八月份被《读者》转载的文章,《好机会坏机会》,署名:晓晓
我承认我有点儿妇人之仁,看见陈水扁一家如今的境地,还是有几分同情的。看报纸上说,陈从狱中写信给太太吴淑珍,悔自己当初从政,落得今日之下场。
是的,如果他不从政,他不当总统,以他的才能,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律师,一双儿女,女儿是牙医,女婿是医生,儿子台大法律系毕业,眼看子承父业,媳妇,是弹钢琴的——多么完美的一家人,从事着高尚的职业,令人羡慕,而绝不会是今日,遭人唾骂和不齿。
当上“总统”,是一个多么荣耀的时刻,也是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可是给他带来的,只是八年的富贵荣华,之后的半生,他和他的家人,都要为这八年付出惨重的救赎。
可是机会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他和他的家人,没有与这个机会相匹配的道德、品质与修养,所以才会落得今日的结局,所以本来的好机会,变成了坏机会。
今日的社会,人人都在盼望机会,出名的机会,发财的机会,升官的机会,深造的机会……但有没有想过,如果机会真的降临到你头上,你,以及你身边人的能力、品质、心胸、定力、学识,能与这个机会相匹配么?
09年春晚红了一个小沈阳,春晚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机会。但是有谁知道,在这之前,他曾参加过三届春晚的彩排,结果都被涮下来了。在旁人眼里,真够背的,小沈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此事,他沉吟了一会儿,说:“现在想起来这对我来说算是好事,如果我第一次参加春晚就上了,我绝对不会有今天这种沉稳平和的心态,我都不知会得瑟成啥样了,那是很危险的。连续三年被涮下来,一次次让我从希望的高峰跌到谷底,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所以现在再红,我也有颗平常心,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上春晚的机会,虽说晚了三年,但对我来说,正当时。”
又想起郭德纲,出名之前,经过将近十年的默默无闻清贫黯淡,回首这段日子,他很坦然:“这是必须的,幸好有这十年,让我潜心钻研相声,如果十年前就给我这么一个出名的机会,说实话以我当时的能力,不见得能接得住,不但出不了名,还会坏了自己的名声,坏名声传出去,我用同样的十年,不见得能翻得了身。”
郭德纲说得真好——“如果十年前给我这么一个出名的机会,说实话以我当时的能力,不见得能接得住”。机会本无所谓好坏,只不过看你能不能接得住,你各方面的素质综合在一起,如果能接得住,那么机会就会让你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如果接不住,迟早,会是你的大灾难,弄不好还是别人的大灾难。
就像是一个人当了大官,关键时刻却脑筋混乱,做了错误的决策,连带着老百姓受罪,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也许他自己也会仰天长叹:早知如此,就不当这个官了,不在这个位置,就害不着别人。
这么些活生生的例子,其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急,不要急,机会就像班车,虽说经常晚点,但终究会来的,与其天天仰着头盼机会,苦着脸抱怨,削尖了脑袋去钻营,不如关起门来,好好努力、好好修炼,从各方面最大程度完善自己,如果说属于你的机会是一杯水,那你正好是一个杯子,它倒进你的杯子,不亏不溢,正好是盈盈满满的一杯,这才叫一桩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