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术三阶段之吾见---高载君
(2010-07-09 14:51:31)
标签:
懂劲
太极拳
太极十三势
高载君
无极
休闲
|
分类:
太极知识
|
太极拳术三阶段之吾见---高载君
日前终于经得了我师父同意,把原先只能是会馆弟子才能传阅的太极拳内部文章,面向社会共阅。日后我也将陆续的,把师父数十年来习太极拳时,写下的各阶段文章传于网上。以下是我师写于2000年深秋的文章,愿大家能在此中受益!
太极拳术三阶段之吾见
在《致柔社讯》首刊上写了篇《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就太极拳理的学习和探讨作了学步。我深深体会到太极拳理之博大精深,学悟永无止境。在这学与悟的过程中,不但要有愚公一样日日勤勉,挖山不止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更需要修炼悟知之灵气。就功理来说,太极拳理与道相近。平日拳友切磋之时,常谈及学练太极拳术何能不误歧途而循正道?何又能达臻上乘水准?我以为在学练太极拳术和学悟拳理拳论过程中,务必与悟道互相砥砺,始能一步比一步增见解,一日比一日有长进,这是我积多年来恩师的教诲和平日的悟解,试就此题作一抛砖引玉之见。
《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说的是太极拳术修练由低至中达高的三个阶段。显然,着熟是筑基的初级功夫,懂劲是关健的中层功夫,神明则是太极拳术的高级功夫。
一、根植于练的筑基阶段
着熟者。习拳以练体,推手以应用。“着”即动作,招式这谓。乃变化之法也。“熟”乃拳握运用是也。由此可见,走架、推手皆属着熟之范畴。走架既可强身健体,又是积聚内劲之最佳手段。拳术中的堋、捋、挤、按、采、挒、肘、靠之身手八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五行步法(即太极十三势)。以及套路中的每一招式都有克敌制胜的功用。在这些有规可循的可操之动作熟练掌握后,逐渐地结合运用柔以克刚、静以制动、深以测浅、后发而先至的战术特点。然而,柔何以克刚?静何以制动?深怎样测浅?后发何能先至?这不是轻易所能说清楚,必须通晓柔与刚,静与动之间的关联。
1、关于柔与刚
太极推手是一互动互静,机缄不已,运化生成的变化过程。在这往来不穷的变通过程中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非凡的应变通力。那幺,首先练就应变所需的各种条件。一是技能上的条件。例如:太极十三势的应用。而十三势的运用又依赖于走化、听劲、发劲以及内劲等等综合能力。二是心理条件。交手中既无恐惧感,又无胜负感。关于走化,《太极拳论》云:“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对此,微明先生曾诠释说:“人刚我刚,两相抵抗。人刚我柔则不相妨碍。不顶抗则走化矣。既走化,彼之劲失其中,刚背矣。我之势得其中,则顺矣。以顺粘背,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由此可见,能不能走化的关健是你身体的各部位是不是松柔。走,并非单纯为走而走,亦不是主观想动而动,或者误解为主动引彼落空,这样适得其反。结果是我不知人,人却知我。不能起到得机得势的目的。唯有随彼之动而动,才能人不知我,我能知人。但是,随彼之动着实不易。因为,彼之动不会往我身体圆活之处而动,而是往我身体的不活或不易走化之处而动。所以,我必须练就全身不相牵连的能力。全身不相牵连进而是虚空粉碎也。恩师告诫:“化时全身若无骨。”如能松柔到如此程度,彼就无法在我身上找到发劲的着力点。至此,身体上的走化条件已具备矣。《太极拳论》云:“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时。”凹凸处,断续时皆未能轻灵圆活乃致败之因也。轻灵与圆活是一对孪生子,由柔入轻,由轻至灵,灵则能变,变则通也。柔是基础,轻是条件,灵是通途,变是关健,通是目的。所谓圆活,即是圆而则活。圆乃变化这最,圆者之所能转。非其能转而转,而是不得不转也。所有这一切都来自源柔的基点。太极拳里的刚是从柔中而来,所谓积柔成刚是也。积柔成刚之刚,刚中寓柔,故所以,我得彼之着力点时而发劲之。如彼能走化,我之劲亦能随彼之走化而变化,此所谓伸中寓曲。如若不是积柔成刚的刚,必被彼引进落空,所以说太极拳术所说的刚与普通理念上的刚,是有其质的不同。
2、关于静与动
静与动是一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静极生动,动极生静。静乃动之基,动则静之机。这是人生乃至宇宙的运动规律。太极拳正是循应这一天道的无为运动。
就静的本意有安静和清静之说,安指安处。处安定幽静的环境,对于一个初练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起到处以安目,内以安心的作用。这是练拳的外部条件。清静,是指用志不分,心无杂念的心境,这是内在因素。尚若闲居而意乱,拱默而心驰,此虽形静却神扰也。所以说去除杂念是练太极拳的下手功夫,切不可轻视之。杂念除而神自清,心境静则气自和,气和则息自调。至此,外部条件就不是那幺要紧了。盖练拳时,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然其动纯以天行。此所谓“动中之静,方为真静。”进而达臻“真动不动,静在其中。”(中定之时)“真清真静,动在其中”(行架这时)这境界。所以说太极拳正是动中求静之最佳法门。
推手是太极拳术应用的练习手段。太极拳术中的十三势只有在推手中得到掌握,掌握十三势不难,但是运用十三势就不是那幺简单了。试问,俩人都会太极十三势,为什幺运用的效果却相差甚远?《太极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说的是彼不动,我亦不动,我以静观动,静以待之(机)。“彼微动”说的是彼虽稍动,其动必有一方向,彼之中心亦随之暴露。此时,我先动。即我因势利导,朝彼之中心或最不活之处发劲之,彼必跌出矣!此谓静以制动是也。主动动者不知人,此乃动而生昏也。能静以待机静以制动者知人,所以谓静以生慧是也。
3、关于“测”
太极拳术与其它拳种之最大区别是练就其特有的听劲。《太极拳论》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尽由此而及。”英雄这所以所向无敌,是由于人不知我,我却能知人。而知人的能力来自于羽不能加,蝇不能落的极细微极灵敏的感觉。即是测知彼方出劲的时间,劲的走向,以及劲的大小与长短;谓之听劲。在太极推手的变通过程中最难把握的是机势。有机无势,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有势无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掌握机势的关健在于识时。早则我势未成,迟则彼觉而变。这其中之分寸的把握,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试问?彼方出劲的时间、走向、长短我都能通晓,而且是我知人,彼却不知我。说的是那幺玄虚。然而,当你与象恩师这样的人推过手,就会明白太极拳术的奥妙之所在。听劲这是太极拳的术语。听即是测,通过测达到“知”的目的。古人云:“当屈之时屈,智能。当伸这机伸,亦智能。”这其中说的是识时知度。譬如:“前面说过的静以待机,机至则发。那幺,何以知晓机未至,机已至或机已失呢?这内中唯有靠听劲来测知。否则,静亦只是死静。《打手歌》首句:“堋捋挤按须认真”认真二字既有重视对方的意思,又有很多注重彼方变化之意在内中。所谓“听劲”听即是测。测彼的走劲及招术的变化,各人的变化各不相同,固所以我之变化亦无定法,纯属随彼之变而变。这就是太极拳术的精髓。如若只知以功力和招术胜人,不知应敌变化而变化,可以说他不懂太极之精微,充其量只是个太极拳术的门外汉。
4、“天道酬勤,厚积薄发。”
人从小就入学读书,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大学四年,其十六年。还不算研究生,博士生等等。读书即是求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人生的基本功。知识越丰富,即基本功越高。当然,人生除了书本上有字的书,还有一本无字的书。这就是阅历和见识以及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等等。太极拳术里的着熟阶段务必根植于练习,而且必须下苦功练。试想,羽不能加,蝇不能落。这样稍触即知的极细微极敏锐的听劲,没有十年乃至更多年“有素”的训练是无以达到的。恩师是很重视练的。他说:“只谈不练,终生无成。”韩愈亦提倡“勤”“业精于勤,而荒于禧。”然而,并不是每个肯下苦功夫的拳手都能有成就。学太极拳者首要有好的传授,传授者,师尊也。作为一个太极拳的传授者,给学练者教授太极拳术的拳道拳论,传授太极拳术的应用,解答太极拳术的疑难问题。而不是仅仅一套拳架,一些肤浅的招式。因此,择师是很重要的,将决定你日后把走的是正道还是旁门。
二、侧重于“悟”的懂劲阶段
筑好了着熟这一基石。尔后,可以安而行之。循而进之。渐而悟之。筑基的着熟阶段根植于“练”。而由着熟到懂劲阶段侧重于默识揣摩,细心领悟,继而融会贯通。懂,即是融会贯通。那幺,这里说懂劲的劲,究竟是指什幺呢?《太极拳论》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在太极拳术中即是虚实,这个大家都清楚。关健是“相济”二字如何理解。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对别人之说评论,只谈我之拙见。相挤二字犹如太极图中之阴阳混和体,阴中含阳(虚中有实),阳中有阴(实中有虚),又浑然无间,相连不断。例如:在推手中,当彼得势又得发劲之着力点时,我急速在与彼接角的着力处虚空,(如若我不能在彼出劲前虚空,彼既得势又得着力点,此时彼发劲即是得机,我必被打出矣。)我能虚空,彼一出劲犹如推在万向活轮上之落空感觉。此乃化之至顺,说虚即虚是也。所谓即有而空便是太极本无极。如若我得彼之不活之处,进足贴身,两手随腰略进,彼已跌出矣。此谓发之至骤,说实即实,劲整是也;即空而有便是无极而太极。由此可见,懂劲就是通晓太极内在的动静之理,阴阳消长之机。虽然,仅举此二例不足以说明何谓阴阳相济,却可从中窥见一斑。
懂劲,即是融会贯通太极十三势。太极拳术变化莫测,就“按”而言,有轻灵而进之,有重实而进之,有左重右虚而进之,有右重左虚而进之,有两手开之意而进之,有两手合之意而进之。况且按中有挤,挤中有靠,靠中有肘,肘中有挒,挒中有采,采中有捋,捋中有撅。总之,此中变化,本无定法,纯属随彼之变而变。
懂劲,即是把走与化与打三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即是化,是蓄,是打。化乃化彼之劲,蓄则蓄我之势,蓄我劲以待机,打则机至则发。我之劲如启闸之水,有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至于如何走化,请从庄子所说的:“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中悟之,求之。这不是笔墨所能说清楚。
总之,太极本无法,动则生法。懂劲,即是把着熟阶段练就的各种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运用,以静以制动作为技击的指导思想。以十三势作为运行手段,以柔以克刚作为走化的条件,以听劲作为测知彼方变化的手段。从而,随彼之动而动,随彼之变而变。掌握机势,达臻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不错,招术有万端之变化,我却追求因敌变化而变化之哲理。根植于练的着熟阶段之后循序而进,从不丢不顶到即丢即顶;从先化后击到边化边击,进而至不化而击;从舍己从人到随心所欲;这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过程。亦合乎道的:“始于有为,终于无为”之说。简而言之,我能聚散自如,虚实不居,刚柔并用,彼觉纵横莫测。得之如撼大树,失之如临深渊。至此,得太极之妙用矣。谓真懂劲也。
三、超越局限,攀登神明高峰。
《太极拳论》云:“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懂劲后可谓入太极之门。日日练习,处处揣摩,若有所悟,默识于心。至此,心动而身随,无不如意,技日精矣。至于神明,实非我所能说清楚。今日谈的,若是对的,功在恩师的教诲,缪误之说纯属本人自我胡诌,万望同仁见谅!
夫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明有高明和精明之分;高明来自于天份,精明来自于学问。天份生而随之,各人各不相同。学问,后天积累之。亦就是说人仅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天赋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玉不雕不足以成器,人不学不中以成才。所以人就必须不断修练,不断超越。存诚是其的原动力,精进是其的鞭策力。
太极拳术原属道家功法,练的乃是精、气、神。此谓人身之三宝也。譬如,天地间山川、土石,俱窒碍不通,惟有洞天虚谷,窍窍相通,而入身亦然。肌肉骨节,俱窒碍不通,惟有玄窍虚谷,脉脉相通。与造化之洞天相同。练太极拳时身体要放松,气宜鼓荡。放松在于宣通经脉,气鼓荡则无处不通,往来洞然无极。神内敛则心智不散乱也。所以练太极拳到上乘境界时在于改变气质,修养道德,启发智能。然今有神清智明之士却暗于成改者,非其愚也。乃名利,声色,怒爱而昏其智也。因而,道德的修养更为重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不为誉论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累赘,不为权贵所畏惧,是非评价是别人的事,成功失败是世俗的观念,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我行我素。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胸襟,然而,凡事都有度有节。放荡不羁不是修练太极者所为。
处世有外世上的神明。譬如:“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技击有技击上的神明,当对手来来到我的面前,他的身体会在我的意气笼罩之内。其前进还是后退,左腾或右挪,出拳还是踢脚,出击还是变招都在我的意料之中。而我之出击乃是循因对方招术变化而无为为之。何谓无为而为之,无为即是循应自然,以此基础上的为之是最佳时间,最大威力击在对手最不易防范之处。这就是我认为的神。虽处世与技击各不相同,然其理却是一贯的。然而,神亦好,明亦好,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人生期就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一个又一个局限。学无滞塞,精明通悟。然此中这神明变化,各师于心,内中感觉各人各不相同,至于妙诀,不差毫厘,然而甚活,全在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之人引不得,非极沉静之人守不得。固所以在亦步亦修练过程中,大凡心胞宽广,淡泊名利,德行高洁之人进步较速,那些处心积虑,争强好胜,追名夺利者,虽煞费心机,刻意追求,亦能勤奋苦练,但到一定阶段决难上进,这是心欲所致。试问?一个名利欲很重的人,他的心境完全沉浸在“胜”的欲望支配下,岂不违背太极拳术的要诀“无为而无所不为”。其心中想着胜念,始终围着求取,时时占着有为,何能静以制动,又何以神而明之。一个太极拳术的修练者能摒弃胜负观,把技击作为一种艺术来追求,这样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固所以修练太极功深者,唯以心态平和,淡泊名利,德高意诚,欲有作先循无为。
我衷心地希望爱好太极拳的同仁们,多学些道的知识。这是先辈留给我们的财富,自始你对太极拳就有别开生面的认识。
高载君写于2000年秋
高载君乃陈微明学生林炳饶之嫡传!林炳饶老师在宁波收了三个入室弟子.....高载君.....林国富...李康年...功夫有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