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淌在岁月里的华药印记

(2025-08-20 09:41:11)
标签:

华药印记

华北制药厂

职场情

信贷员

成长路

分类: 生活日记

流淌在岁月里的华药印记

 

   了今年815燕赵晚报14版刊登的《从曾经的“亚洲最大药厂”到城市记忆地标》文章后,关于华北制药厂的有关内容,我这个耄耋老人感悟颇多。我们一家两代人与华北药厂紧密相连,生活中每一段历程都浸透着华药的印记。从工作到生活,华北药厂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共同记忆。
                 两代人的华药职场情
    我的老伴与华药有特殊的缘分。从1956年华北药厂建厂说起。22出头的她,从市人民银行勤务员调入华药淀粉厂当工人。我至今记得她下班回家的样子,浅蓝色的工装沾着细碎的淀粉,脸上却总带着满足的笑意。她常说,淀粉是药品生产的基础,每一粒都不能马虎。那些年,华北制药厂储粮塔(淀粉厂工作塔,入选石家庄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就是她那些年工作的地方。她见证了淀粉车间从手工操作到半机械化的转变,见证了厂房从几排平房到规模化的扩建。她的青春,就消耗在那些轰鸣的机器旁、堆积的原料间,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1986年退休那天,她还特意回车间转了一圈,看着老机器红了眼眶。

我与华药的缘分始于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银行工作期间,曾经当过华北药厂的信贷员,我的工作虽不在生产一线,却掌握着信贷资金,时刻关注着华药的发展脉搏。华药作为 “共和国医药工业长子”,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希望,华药的每一个新车间投产、每一个新产品研发,都牵动着我的神经。我见过华药资金紧张时的艰难,也见证过它产销两旺时的辉煌。那时与华药财务人员一起加班加点核对账目数据的夜晚,那些为了项目贷款跑前跑后的日子,让我对“华药”这两个字有了特殊的感情 —— 它不仅是老伴曾经工作奋斗的地方,也是我职业生涯里比较重要的牵挂。
    儿媳的华药印记,则是另一番光景。她高校毕业后就进入华北药厂生产青霉素的102 车间从事岗位技术员,后来调到了人力资源部,直到退休。她常跟我们说,102 车间的自动化程度比老一辈那时高多了,穿着洁净的工作服在无菌车间操作,感觉既神圣又自豪。转到人力部后,她接触了更多的华药人,听了太多像老辈这样的老员工的故事,也为新一代华药人办理入职、退休、培训,成了连接新旧两代华药人的纽带。一家两代,在华药的不同岗位上接力,像是一场跨越时光的接力赛,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悄悄传递。
             孩子们的华药成长路
    孩子们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华药的怀抱里度过的。因为女儿和儿子都是在华药幼儿园启蒙长大的。那时幼儿园就在家属区附近,每天早上,孩子们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穿过家属区的小路,就能到幼儿园了。幼儿园里的老师很多是华药的职工家属,对孩子们也格外亲切。儿子总念叨着幼儿园的滑梯,女儿则记得儿童节时,幼儿园会组织去华药的厂区参观,看着穿着白大褂的叔叔阿姨,她会奶声奶气地说:“长大我也要在这里上班。”我的孙女从三岁起到上小学前,也是在华药幼儿园度过的。记得离休后闲暇时,我也会去幼儿园接她回家,触景生情,常常唤起我记忆深处关于华药以及孩子们的一些往事。
    上了学,他们又走进了华药学校的校门。学校里的同学,大多是父母在华药工作的孩子,大家聊着关于华药的话题 。老师们也常以华药的发展史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曾经承载着怎样的光荣。孩子们在华药学校读书、打闹、成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们童年最鲜活的背景。
           从筒子楼到单元房的生活记忆
    居住的变迁,更是我们家与华药共同成长的缩影。1965年,华药给老伴分了楼房,我们搬进华药一区的筒子楼里居住。那是一种狭长的楼房,几户人家共用一个走廊、一个厕所和厨房。做饭时,走廊里飘着各家饭菜的香味,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给邻居端上一碗;冬天取暖靠煤炉,家家户户门口都堆着煤球,孩子们在煤堆旁玩 “过家家”,煤渣溅到脸上也不在意。筒子楼的日子虽然拥挤,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邻里之间像是一家人,谁家有事,大家都会搭把手。

当时尽管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在华药一区周边煤场、粮店、肉食店、菜店等一应俱全,居家生活非常方便。当时孩子们考了“双百”去如今省博物院吃一次红星包子,也仅仅是步行15分钟时间的路程。
    1986年,我们搬进了华药三区的单元房,两室一厅,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不仅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是华药发展的见证 —— 它不仅让职工们有班上,更让大家住得越来越舒心。
    如今,我时常会让孩子拉着我回华药一区、三区看看,指着老房子的位置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则会说起华药学校的老同学。华药就像一棵大树,我们家是树上的一片叶,在它的滋养下生长、繁茂。那些与华药相关的日子,早已化作最温暖的记忆,刻在我们一家人的生命里,从未褪色。
    三代华药印  一生华药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