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相伴浓浓情
(2024-05-25 10:25:39)
标签:
燕赵老年报二十载相伴通讯员证征文刘芙田 |
分类: 生活日记 |
(燕赵老年报5月22日头版刊登了“我与老年报的故事”征文启事,我撰写了这篇文章进行了投寄。能否采编尚不得而知。现在登录博客,供参阅。)
二十载相伴浓浓情
光阴荏苒,《燕赵老年报》于2004年6月16日创刊,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我和《燕赵老年报》相伴也恰好20年,当年我73岁,今年是93岁老人了。我深深感到与老年报20年的浓浓情溢于言表。
说来有趣,我是当年在《燕赵晚报》上看到《燕赵老年报》即将发行的“问卷调查”消息后,发回问卷调查表,并在发行日那天,亲自来到报社领取“创刊号”的,因为当时我觉得已经获赠了《燕赵老年报》,为了多获得一张“创刊号”,就来到报社发行部又索要了一份,这两张《燕赵老年报》(创刊号),到现在我仍然珍藏着。
我订阅《燕赵老年报》也已经20年了,从来没有间断过。这20年的《燕赵老年报》我都一天不缺,一份不少,依年、分月、按日排列着装订好,整齐地存放在书柜上。可以说这体现了我对《燕赵老年报》的真挚情感。
20年来,《燕赵老年报》刊登了我投寄的稿件总共110篇,由于我年老、患病等原因,投寄的稿件数量并不多,但绝大部分稿件都被报社采编了。老年报刊登我的稿件,我都剪裁下来,另行粘贴装订保存着。为了不影响我对老年报报纸的保存完整,我剪裁稿件的报纸都是亲自到亲戚家找到的,或者是到报社重新索取样报的,这也说明我是《燕赵老年报》的一个忠实读者,与老年报有一定的真情实感吧。
2005年9月,《燕赵老年报》给我颁发的《通讯员证》,证书编号为050004。2013年4月9日,又给我颁发了新的《通讯员证》,证书编号130012。这两本通讯员证书,我也都一直珍藏着(附图)。
我在《燕赵老年报》刊登的第一篇稿件是:《进村灭麻雀》(2004.8.4)。最近刊登的一篇稿件是:《塔元庄年味儿浓》(2024.2.21)。
燕赵老年报刊登我的有些稿件,如,《在烈士陵园听报告》(2004.8.18),《与人民银行共经风雨》(2004.12,3),采访姚治中《我是南泥湾的军垦战士》(2006.11.17)等,都蕴含着一些有现实意义的往事。而《腰鼓队上街表演》(2013.5.31),《.榆次老城观感》(2014.5.7),《走进封龙书院》(2018.10.29),《在上海执法全国羽毛球赛》(2019.5.31),都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新中国七位伟人诞辰纪念币》(2021.7.7),《我收藏的购货券》(2023.2.25)等,也是我收藏品的有关反映。
我先后参与过《燕赵老年报》组织的一些“征文”、“征春联”等活动。2007年春节前夕,我参与了“春联大派送”的写春联活动。报社组织发起的赴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旅游活动,我和老伴也参加了。参与老年报组织的一些活动,也都给我的人生经历中留下难忘的一页。
2009年6月,我幸运地成为北京电视台“红楼探秘”活动全国40名的入选者之一。我在北京怀柔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组拍摄基地,参与有关“红楼探秘”活动返回石家庄后,《燕赵老年报》记者孙玉同志第一时间到我家中采访,后来在报纸上发表了她的《刘芙田在“红楼梦”片场开眼啦》的报道文章。2009年5月,《燕赵老年报》记者张运乾,来到我家采访我出版《保险论文作品集》书的情况,他编写了《刘芙田 出书只为了却心愿》文章,发表在报纸“书写人生”专栏。当年《燕赵老年报》记者兰荣同志,采编了我在博客(田上草夫)几年发帖的“全国‘两会’的期盼”的文章后,编写了《离休干部刘芙田写博文议“民生”》一文,发表在3月7日老年报报纸头版上。这些也都增加了我和老年报的深情厚谊。
我忘不了《燕赵老年报》的“读者茶座”栏目,是它的连线,才让我与老年报读者王宋堂、魏彤、郭儒才等博友有了交往联系,互相赠送书籍和收藏品,丰富了我的晚年生活。
相伴燕赵老年报,二十载的浓浓情,值得我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