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愿大同(辘轳·连珠·八仙体)
(2013-09-25 09:05:03)
标签:
辘轳·连珠·八仙体律诗文化 |
分类: 我的诗歌 |
民族复兴愿大同(辘轳·连珠·八仙体)
民族复兴愿大同,千年古国起旋风。
每念炎黄恩泽厚,常怀尧舜徳高崇。
百家诸子弘思哲,世代贤才立圣功。
国学慈航施仁义,秦疆汉土运昌隆。
秦疆汉土运昌隆,独领风骚多壮烈。
民族复兴愿大同,精诚报国情怀切。
一坛经赋定诗宗,四大发明称世绝。
社稷兴邦岁月逢,和风荡荡融霜雪。
和风荡荡融霜雪,晓日巍巍傲碧空。
鸿图伟略抒宏志,民族复兴愿大同。
黄鹤兰亭凝墨客,秦皇曹相拚枭雄。
仲谋赤壁燃烽火,历尽沧桑化彩虹。
历尽沧桑化彩虹,唐宗宋祖肝肠热。
千寻壁垒贯衢通,一统江山成霸业。
民族复兴愿大同,鲲鹏振翮先声夺。
风云际会觅芳踪,独向鳌头歌一阙。
独向鳌头歌一阙,“黄洋界上炮声隆”。
浪卷千重驱日寇,师挥百万灭豺熊。
南湖鼓角鸣春晓,民族复兴愿大同。
星火燎原创伟绩,风流人物数毛公。
风流人物数毛公,民主共和承马列。
两弹一星震国威,五湖四海旌旗猎。
大江南北翠如菲,众志成城刚似铁。
民族复兴愿大同,神州改革翻新页。
神州改革翻新页,港澳回归邓建功。
戈壁千秋通铁路,海疆万里跃蛟龙。
十载飞天强国梦,百年奥运友情浓。
中华崛起齐跨越,民族复兴愿大同。
[最近受朋友启发,写了这首辘轳·连珠·八仙体律诗,写完后回头看,总感觉有点不尽人意,故分别请了文友欧鸿,曾伯钧老师及朱瑞英老师等指导评阅探讨,希望尽量使诗作“完美”一点。其中与四会中学资深退休语文教师朱瑞英老师还有一段邮件交流对话,颇受教益。在此一并附上与文友分享。]
朱老师您好:最近我写了一首轱辘·连珠·八仙体律诗《民族复兴愿大同》,现发给你您评阅一下,请指教。由于是三种形式体现在诗中,写作有一定难度,故不可避免地在平仄上出现重复句。如“赤县奇葩别样红,民族复兴愿大同”这在律诗中是否允许存在?我在网上百度此体裁诗作,未发现轱辘·连珠·八仙为一体的诗作,这体裁也许是一种尝试。但我才疏学浅,故向您请教。
宗志兄:你的《民族复兴愿大同》诗写得很好,一定费了不少心血了!这种形式的诗应该属于杂体诗。八仙体实际包含了辘轳体,再加连珠(或称顶真),实在少有,你的这种努力是很好的,我也未曾发现过,而且又都是律诗,应该是你开创的力作!至于你提到的两句失对,在八首32联中仅为其中之一!因顶针又辘轳之故,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很佩服你的能力!后面附上我以前收集到的关于杂诗的资料,供你一阅。(见附件)朱瑞英 2013.9.23.
朱老师:读了您的《杂体诗初探》,确实长了见识。也惊讶我写的轱辘、连珠、八仙融为一体的诗作,实为不多见(曾伯钧老师写有-首)。连您这样资深的老师“也未曾发现过”。别论是我开创的力作,就当是一种新的尝试吧!只怕这种形式坏了律诗的既定平仄韵格,被人笑话。----罗宗志敬上
不会的。因为这属于杂体诗一类,而且八首除了你提出的一联外,都是标准的律诗——律诗也有押仄韵的。所以识者只会称赞。清远诗友、《古笛新声》主编吴成,他曾写过一首律诗,倒过来又可读作一首词,也属于我所未曾见过的形式,我觉得也是开创性的尝试。老干大学诗词组杨玉英等也做过模仿练习。待我有空找到这些资料时再发给你一阅。
您的鼓励使我增强了信心。您是老一辈资深语文教师,在诗词特别是律诗、杂体诗等方面颇有研究,从您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在新浪开了一个博客,地址为
http://blog.sina.com.cn/u/1353540450
好的。谢谢!
附:《杂体诗初探》(摘要)
杂体诗初探
(四会市老干部大学文学班学习资料 朱瑞英收集整理2009-5-10)
一、古诗的分类
“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共同特点是格律自由,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较宽,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并大量涌现的格律诗(与古体诗相区别),主要有律诗和绝句。近体诗在句数、字数、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近体诗,即律诗和绝句,也有少量的古体诗,例如《鹅》,是古代童谣,属于古体诗的杂体诗一类。下面的古诗分类表可供参考。
古诗类别 |
包括的诗歌种类 |
|
古体诗 |
汉魏乐府 |
|
南北朝民歌 |
||
六朝文人诗 |
||
杂体诗 |
||
古风(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所写的诗歌) |
||
近体诗 |
律诗 |
五言律诗 |
七言律诗 |
||
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
||
绝句 |
五言绝句 |
|
七言绝句 |
二、杂体诗专著介绍:
《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一日出版 鄢化志著译(略)
三、杂体诗的含义与分类
杂体诗通指古典诗歌正式体类以外的各种各样的诗体。这些诗多把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加以特殊变化,成为独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说:“按诗有杂体:一曰拗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四曰隔句体,五曰偷春体,六曰首尾吟体,七曰盘中体,八曰回文体,九曰仄句体,十曰叠字体,十一曰句用字体,十二曰藁砧体,十三曰两头纤纤体,十四曰三妇艳体,十五曰五杂俎体,十六曰五仄体,十七曰四声体,十八曰双声叠韵体,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之变体也。”实际上可以归为杂体诗类的远不止上述这些。诸如藏头诗,神智体,辘轳体等等。杂体诗多为汉魏六朝时文人所创制,虽表现出一定的巧思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但“终非诗体之正”(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一般不能列为正规的文学作品。
杂体诗,是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体。多从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形式方面别出心裁,翻新变幻,情趣横生。如:回文诗、连环诗、叠字诗、藏头诗、数字诗、谜语诗、图案诗、阶梯诗、宝塔诗、题画诗、打油诗、地名诗、朝代歌、智体诗、智趣诗、离合诗、盘中诗等。了解一下一些杂体诗,除了增长一些见识以外,也许能够提起大家对诗词的兴趣。
杂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他最大的特点是讲究作品的形式美,要有严格、特殊的诗体结构和形式,追求诗歌的近乎怪异的形式美。因为杂体诗对作品特殊形式的刻意追求,使得杂体诗难免有雕琢的痕迹。所以,在历代出现的作品中,大部分杂体诗均有形式奇特、标新立异,而内容空灵、牵强附会等特点,多为仅供茶余饭后品玩的消遣之作;而内容和形式均臻完美的作品是不多见的。正是因为这一个缘故,诗话中的一些文论家往往批评这类作品“刻意工巧”、“因词害义”。
杂体诗虽然形式奇特、严格,但没有固定格式,仅从散见于笔记、小说、野史中的杂体诗来看,其形式有回文诗、顶真诗、离合诗、嵌字诗、拆字诗以及无法划分类别的一些其它杂体诗。
从文学理论上来说,文学体裁的内容和形式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绝对完美的统一是不存在的,而仅仅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在文学创作中,形式与内容是一对始终存在的矛盾,而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切不可“因词害义”,切不可“为赋新诗强说愁”。
有些文论家大肆指责杂体诗的形式主义倾向,批判其华而不实的形式和空泛的内容;其实,在这些散见于笔记、野史的杂体诗中,也不乏一些比较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
1、宝塔诗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前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说明:这是一首宝塔诗,茶诗中是少见的,在其他诗中也不多。这首诗概括地叙述了茶叶的品质,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以及人们的饮茶习惯和茶叶的功用。诗的开头,用了香叶、嫩芽四字来说明茶叶的香味和细嫩,接着说诗人和僧侣们对茶的喜爱。然后谈到煎茶之事,十分讲究。(一行点题,二行品质,三行茶客,四行制作,五行色形,六行习惯,七行功用。铫,diào,粤音钓,茶煲。)(略)
2、回文诗(顺读倒读皆成诗)
顾名思义,回文就是一种可以顺着读,亦可以倒着读,回环往复的雅趣诗体。在对联中有一个“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就是回文的典例。
回文诗可分为大回文和小回文两种。
◆大回文为整首倒读,组成又一首。例:
春:花朵几枝柔傍砌,柳生千缕细摇风。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
夏:凉回翠簟冰人心,齿沁清泉夏月寒。香篆袅风清缕缕,纸窗明月白团团。
秋:芦雪覆汀秋水白,柳风凋树晚山苍。孤帏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
冬: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可读作七言绝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略)
3、连环诗(用顶针叠字方法循环往复读而成诗)
连环诗是采用顶针手法对一小句或一小段文字作循环往复由头到尾、由尾到头的组合所组成的诗。如《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三首,其一如下:
赏
读法:第一句从下边中间“赏”字读起,顺时针方向读;第二句从第一句的第四字读起;第三句从第二句的第五字读起;第四句读法与第二句同。可以读作一首七言绝句:
(略)
4、叠字诗(重字诗):就是每句都采用叠字写成的诗。
◆吴泽顺主编的《奇文与歪诗》一书中收有明朝嘉靖年间某人从绍兴往曹娥江时赋得的一首叠字诗,别具风格。原诗是这样的:
◆元代杂剧家乔吉写过一首《天净沙》: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略)
5、数字诗
数字诗是我国旧杂体诗的一种,它把数字嵌进诗句中,构成了一首首形式新颖、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诗意盎然、妙趣横生、魅力无穷的诗作。
数字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清新幽深,有独特的风格特色。它不仅可以打开人们思维的天地,还可以让人得到审美的享受。
◆如宋代理学家邵雍的五绝: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写过一字到底的诗,全诗用了10个“一”字,勾画出一幅意境幽远的渔翁垂钓图: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略)
6、谜语诗
谜语诗,即用诗的形式作谜面让人猜,其谜底可以是“人、物、字、地”等等。刘勰《文心雕龙》中说:“谜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谜”字拆开是“言”、“迷”,意思是迷惑人的言语。有许多谜语诗合辙押韵、情趣横生。
◆近代诗人苏曼殊,平时喜制诗谜。一次,曼殊和刘半农、柳亚子等人泛舟杭州西湖,闲谈中,亚子谈到有一熊姓朋友,以他自己的姓作谜底,制作一个诗谜:“明月半遮云脚下,残花零落马蹄前。”当时苏曼殊触景生情,即以船夫手里的竹篙为谜底,创作了一个谜面:
想当年绿鬓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
受尽了多少折磨,历尽了多少风波。
莫提起,提起来清泪洒江河。
谜语浅近贴切,文句优美流畅。更可喜的是,谜语本身隐藏着一个爱情故事,洋溢着浓厚的民间情歌风味,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略)
7、辘轳体
辘轳体,诗体名,杂体诗的一种,因诗的韵律如水井之辘轳架旋转而下,故名辘轳体。
此体要求写律诗五首,五首都有一句相同,这公用的一句,分别用作五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或作绝句四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三、四句,公共句若是放在第三句则需换韵;若作绝句三首,公共句用作各首的一、二、四句,无需换韵。◆五律辘轳体《明月照江南》五首 作者:名剑山庄
[一]初识: 明月照江南,初识在小园。疑逢天上客,料遇画中仙。
秀发随风舞,红颜趁兴谈。相约同赏月,不顾夜阑珊。
[二]相恋:小河重柳外,明月照江南。柳畔双莺静,天边一雁喧。
春宵花解语,夏日玉生烟。几度黄昏后,今番月又圆。
[三]恨别:日暮长亭短,柳深闻杜鹃。晚风催远客,明月照江南。
忍看横波目,顿成流泪泉。他乡圆月夜,何处话缠绵?
[四]相思:天涯追梦客,独自少贪欢。别绪盈胸壑,离情溢美笺。
孤灯摇斗室,明月照江南。遥念相思处,伊人应未眠。
[五]追忆:天妒佳人老,香魂已化烟。凭书追旧事,倚酒忆前缘。
冷榻怀新病,他乡梦故园。掩帘不堪看,明月照江南。
注:“老”,为“死”的委婉说法。(略)
8、顶真诗
顶真诗也叫顶针诗,或称连珠体,最常见的顶真诗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尾字重复(我们玩的成语连珠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还有双音词的顶真和一个词组的顶真。还有半个字的顶真!
◆
1、(越调)小桃红--情,作者无名氏: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由自,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诚志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全曲除了“诚志”是两个字的词顶真,其他都是一个字顶真。
2、七绝咏春(网络作者“刚刚”):
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家有后园思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
(略)
9、藏头诗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所以,藏头诗从诞生之日起,便打上了游戏和实用双重印迹。藏头诗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曲、小说。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文人士大夫中也不乏藏头诗高手。比如明朝大学问家徐渭(字文长)游西湖,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了七绝一首,其中就藏头“平湖秋月”四字: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在当今的文化人中,也有人能将藏头诗用的恰到好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交流的兴盛,藏头诗在网上更是大行其道,不仅有专门的网站“中国藏头诗网”,各诗词论坛写手也创作出大量的、以网名为主题的藏头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