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猩球崛起的时代,亚洲和非洲会发生什么?

(2017-09-27 17:34:06)
标签:

杂谈

《猩球崛起》的故事发生在北美。但电影里的主角,无论人类还是各种大猿老家都在旧大陆。这不经让我产生了联想:若人类消失,大猿智商获得提升,亚洲和非洲会发生什么?

咱们不妨来开个脑洞。而这个脑洞的前提是那种猩猩病毒非常给力,把所有的人类都给灭绝了,各种猩猩的智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非洲的混战

现代分类学家认为,人和各种大猿都隶属于人科,人也不过是种裸猿。各种猩猩被划分成三个属:红毛猩猩属(Pongo)、大猩猩属(Gorilla)和黑猩猩属(Pan),每个属各有两个种。其中,红毛猩猩生活在东南亚,另外2属4种都生活在非洲。

https://wx2/large/50aceaaegy1fjy8eqc61rj21kc0o87ay.jpg

​这些大猿都生活在热带森林当中,如果他们在自己的原生环境中创造出文明,那这个文明肯定以森林为物质基础,在对外扩张时也会更倾向于抢占森林。

在我们的时代,制约这些强壮又聪慧的大猿扩散的第一原因当然是无所不在的人类。第二大制约因素则是河流。各种猩猩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不会游泳。以黑猩猩为例,他们体脂率比较低,身体密度太高,一进水就下沉。也正是宽阔又湍急的刚果河,造成了黑猩猩和倭猩猩的地理隔离。

假设人类灭绝,猩猩们想要肆意扩张就先得解决过河的问题。不过既然都获得了近似人类的智商,扎个筏子啥的,猩猩们应该学得会把?

三类大猿中,整体实力最弱的是哪一种?让我选,我会选大猩猩。为啥?因为“笨”。

在之前的《神奇猩猩Chantek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一文中,我提到过现在主导大猿行为学研究的是认知革命这一流派。该派别认为,人的思维是由内在的不同的组成部分,人的记忆系统就可比计算机的硬盘和内存。在这个想法的主导下,对大猿的研究多会去寻找他们体内的各种认知系统。

所以,我们会让黑猩猩做上面这样的实验来考验他的短时记忆。一些更复杂的实验,可以从大猿身上找到解开人类母爱、合作、竞争等一系列社会行为之谜的钥匙。

无论是两种黑猩猩还是两种红毛猩猩在这些认知实验上都表现很好,展现了自己与人类相似的一面。但大猩猩的表现非常差,无论如何激励,他们都很难做好这样的实验,甚至很难会有黑猩猩和红毛猩猩身上寻常可见的对实验器材的好奇。在镜子测试上大猩猩的表现也很差,他们到底能不能认出镜子中的自己都存在争议。

大猩猩在三类大猿中个头最大,如果单挑,他们可能是最厉害的;但如果是打仗,是缔造一个人类式的帝国,大猩猩自身的条件就不太行了。

大猩猩的分布区域和黑猩猩重叠,占据的生态环境不太一样,但只要猩口爆炸肯定会发生竞争。

https://wx2/large/50aceaaegy1fjy8ns4c6tj20sg0dcmzd.jpg

​在《猩球崛起》中,各种大猿在获得智慧之后,组建了一个乌托邦一般的社会,完全无视了他们之间社会结构的差异和行为差异,这大概是因为北美的大猿都是输入性的,打破原有的种内社会结构很容易。但在原产地就不一样了。原生社会结构的差别势必会影响到竞争。

大猩猩的社会单元,是一雄多雌组成的家庭,家庭之间的交集并不多。黑猩猩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家庭是多夫多妻的。他们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雄性居于统治地位,但雌性也有自己的反制方法,发展出了各种社交行为,甚至能以家庭为单位集体狩猎(对此感兴趣,可看德·瓦尔的名作《黑猩猩的政治》)。在人类的社会里,狩猎几乎就是战争的演习。黑猩猩也很相似,他们在狩猎中磨合出来的配合,发明的谋略,怎么会不运用到家庭之间的战争当中——是的,黑猩猩会打仗。

获得了智慧之后,这两类动物的社会、家庭结构势必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新秩序肯定会诞生于旧的当中,无论是推倒重来还是慢慢改良。基于原有的社会结构与自身条件,大猩猩恐怕无法和黑猩猩一战。

https://wx1/large/50aceaaegy1fjy8o53fbcj20qx0bs78a.jpg

​所以,非洲的大猿社会很可能成为黑猩猩的社会:大猩猩被黑猩猩征服、控制、奴役,几大群黑猩猩在内战中练习合纵与连横。

什么?你问倭猩猩会怎样?

当北方黑猩猩的铁蹄跨过刚果河,倭猩猩这样的嬉皮士恐怕马上就会灭亡。

https://wx2/large/50aceaaegy1fjy8oihalij20xc0xckjl.jpg


亚洲的两强对立

和非洲相比,亚洲的情况既简单又复杂。

说简单,是因为亚洲的两种大猿都是红毛猩猩属的成员,各自分布在苏门答腊和婆罗洲两个大岛上。说复杂,是因为这两个种之间优劣不明,没有哪一种拥有黑猩猩那样的强势。

https://wx1/large/50aceaaegy1fjy8p01w39j21kw0qx7wh.jpg

​无论是苏门答腊猩猩还是婆罗洲猩猩都有一个问题:他们是独行侠。独居的动物很难建成复杂的社会。但这他们独居或许可以变成群居。在动物园里,独居的红毛猩猩一群群的养,也能出现比较自然的互动。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秘书长张鹏在他的著作《灵长类的社会进化》里也提到过,红毛猩猩的独行可能是在人类压力下的适应,而这种适应产生得并不早。但无论如何,即使有了智慧,红毛猩猩从独行变回群居依旧需要时间。

在人类消失之后,热带雨林会夺回自己的领土。苏门答腊岛上的农田、城市,都会慢慢变回绿色。这就是苏门答腊猩猩活跃的舞台,整个岛都是他们的了。在重新制造出船之后,这些大猿甚至可以渡过狭窄的海峡,南占爪哇,北入中南半岛,进入亚洲本土大陆。苏门答腊岛上历史上曾有个强势的三佛齐帝国,他们的影响力就是如此施展的。

https://wx2/large/50aceaaegy1fjy8p8x2bqj21030k9mzz.jpg

​同苏门答腊和爪哇不一样,婆罗洲在人类历史上从未产生过强势的帝国。为何如此大的岛没有孕育出强权?我们不妨看看地图。即使是现代,婆罗洲上的人类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内陆是大片大片的森林,不适合人类聚居。但这对于婆罗洲猩猩来说反而是好事,森林是他们的领土,只要跨过河流,整个岛都是他们的——红毛猩猩在林间迁徙的速度可比人类快多了。

婆罗洲是巨大的,它比苏门答腊和爪哇加起来还要大上不少。婆罗洲猩猩现在的数量比苏门答腊猩猩多,个头也更大。但婆罗洲和其他大岛之间的距离,又远比苏门答腊同周围大岛之间的距离要远得多。用原始的木舟渡过马六甲海峡迁徙是一回事,连接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是另一回事。

这两种红毛猩猩一旦在各自的领土上建立文明,那这两种文明的差异可能不小。苏门答腊猩猩的文明可能更为外向,和海洋的关系更亲密,而较为破碎的岛屿,也更容易让他们的力量分裂。婆罗洲猩猩可能会更加注重经营自己的岛屿,更加中央集权。

一旦大岛之间的海洋不能阻拦他们的扩散,两种红毛猩猩势必会发生关系。是战?是和?


如果有大猿完成了统一

人类的帝国,有的是草原帝国,有的是农耕帝国,有的是海洋帝国。而大猿的帝国肯定是森林帝国,至少在一开始是这样。

非洲的森林,集中在分布撒哈拉以南,南非以北。对于一个能在森林中无阻穿行的群体来说,非洲东西是连通的。假设有一群黑猩猩完成了统一,那么他们的帝国左边是大西洋,右边是印度洋。

如果东南亚的某一种红毛猩猩完成了统一,那么他们的帝国会以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为中心,往东进占巴布亚岛,往北抵达中南半岛,然后向亚洲大陆探索。向南,澳大利亚不太适合,森林不够多,气候也有点冷。向北,他们一开始至多能分布到华南,再往北也太冷了。

https://wx1/large/50aceaaegy1fjy8pyq59uj21kw0w0ngi.jpg

​这两个帝国,大概会在印度相遇。

在人类的历史上,东南亚、印度、中东和非洲东岸之间,一直有稳定的贸易。印度洋上的信风非常稳定,一年中有几个月从非洲、中东往印度、东南亚吹,另外几个月就反过来。大胆的商人,就会利用这股风沿着海岸线度过重洋——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无论哪里的人类,航海都是沿着海岸线走的。

不晚于公元9世纪,爪哇人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在那时兴建起的婆罗浮屠上,有许多有关航海的壁画。航船至少是从印度带回了财富、艺术和宗教。2003年,一艘从壁画中复原而出的木船从印尼出发,沿着古代的航线,出马六甲,到达印度,访问马达加斯加,然后绕过好望角,最后安全返航。这条航线,一千多年前的马来人、印度人、阿拉伯人和非洲人也可能会走。

https://wx3/large/50aceaaegy1fjy8qbu64zj21kw11xx6p.jpg

​而崛起的黑猩猩们,可能会从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下海,先占据马达加斯加,以此为基地向东航行,沿着中东的海岸线抵达印度。在中东,他们可能在绿洲上建立小型的定居点,大片的沙漠并不是他们的乐土。

那些东南亚的红毛猩猩,可能会水陆并进。他们会在真腊、大城和蒲甘的森林中穿行,一路抵达孟加拉。但更快的路线还是在海上。

在印度相遇之后,黑猩猩和红毛猩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肤如雷云的奎师那可能又会被认作是基督救主,卡利卡特和科钦的港口中会有炮声再度响起。

https://wx3/large/50aceaaegy1fjy8qmv4mhj20e80hs40v.jpg

​达伽马抵达印度的时候,把印度教徒呼号的大神黑天的名字奎师那(Krishna)当成了基督(Christ),于是一直觉得印度教只是一种基督教异端,是可以矫正的自己人。这个误会甚至一度影响了葡萄牙殖民印度的政策。图片来源没查到,如知道麻烦告知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