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二禅艺之一: 不二禅艺诠释
标签:
杂谈 |
http://s10/middle/50acb93fx9061ab190999&690不二禅艺诠释" TITLE="不二禅艺之一:
宁静中,细碎的桂花轻轻地飘落下来。在这个迷人的春天的夜晚,空气中满溢着醉人的香气,悄然四顾,这方深山的一隅啊,如此空幽、温柔,不知何时,一轮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一点点照彻入幽谷。于是,不知名的鸟儿被惊醒,展翅飞起,婉转啼鸣,和着哗哗的溪涧水声,回荡在谷中……
这首王维的五言绝句《鸟鸣涧》,带给读者的,是唐诗中最美妙的境界!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山中夜晚,寥寥数语,引人遐思,暗示出无穷的意味。呵!何人才能有此般幸福,置身在这样纯美的世界呢?起首一句,“人闲”二字,为读者揭示出一丝线索,只有那“闲”的人,才能感受到这幽静。闲,既是指身的悠闲无事,更是指心的空灵、自在。
同样面对一方美景,那不轻闲的人,那心中思虑万千、充满欲念、苦恼无限的人,是无心流连忘返的。也许带来的,只是烦闷、孤独、寂寞、无助之感,只是穷山恶水、大山阻隔的恨怨吧。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清人说:凡世之美者,所在皆是也。关键在于,我辈是否能睁开一双能发现她的眼睛,是否能有一方闲雅的心境……
于这一刻,在深山中,心在轻安之下,于是山河大地,如此幽美呈现。
放而言之,此心若能得道,时时处在轻安中,那么无时无刻,于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如是芳心可可,长住于此幽美的境界中吧。
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美妙、最可爱、最喜悦的!
自古以来,不同于西方理性文化中,那种对于外在知识的追索,对于物质世界的思辨、征服,我们东方的智慧,诸往圣先贤一直躬行、教诲的,乃是反己之学、修身功夫。他们念念在兹的,是内在的体悟,时时关注的,是心的修炼。他们皆认为,让此变化不定的心猿,脱凡入圣,常驻于宁静、纯一的状态,提升至浩然、光明的气象,才是我们个体生命的真正希望。
《周易》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六祖坛经》云:“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古印度《瑜伽经》云:“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精微的知觉产生最高的意识转变,使心灵平静。”
……
历代圣典中,不胜枚举的格言,自古而今,都在为人们指引着人生的超越和解脱之路,这是心灵的境界,是一种实在的功夫。许多箴言警句,我们铭记在头脑中,但是却很难在实践中做到。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非凡心境的培养,实要靠长期的修炼。
http://s15/middle/50acb93fx9061b73e8d0e&690不二禅艺诠释" TITLE="不二禅艺之一:
今天,我们人类,上可以登临皎洁的月球,探索遥远的星系;下可以潜入幽昧的洋底,发现深埋的壳层,但是我们依然和古人一样,难以琢磨和把握内在的、自己那颗起伏不定的心。群居时,我们感受着人际冷暖、计较、机心、躁动、爱恨、喜怒的诸多热恼;独处时,无数不快的往事,又纷至沓来,剪不断,理还乱,搅得我们心绪更加不宁。噫!何时,可得到心的轻安呢?
今日,我们处在一个空前的多元化、全球化时代,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物质斑斓,新的知识正以无可限量的加速度,不断涌来。和古人相比,我们今人个个见多识广,遭遇丰富,心思纷繁。但是,这一切,并未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反而,让我们的心绪更加缭乱!膨胀的知识、功利心、欲望、人我得失,难以克服的习惯,让我们倍感疲惫,深受束缚!
知识的小溪涨满了,而生命的大河却枯竭了。
在庄子的冷眼下,在禅者的静观里,所谓的世间知识,不过是分别而已,理性而已,带来的是二元对立,是我们人类以一己的私心,对自然的取舍;是个人以自我的私心,对他人的评判。我们从这个外在的世界,吸纳的知识越多,入世越深,我们的分别心被培育得越茁壮!于是,我们的心,终日沉浸在是非里,在得失里,在善恶里,在美丑里,在憎爱里,在输赢里,在人我之利害里…… 于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满目是触目惊心的分割、残破,于是,在心灵的局促和狭隘中,我辈烦恼无尽!
三祖《信心铭》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正是我们今人的生动写照。《老子》云,“大智不割”;《庄子》内篇中,那个中央帝混沌,被开七窍而陨的生动寓言;《五灯会元》中,那些稀奇古怪的禅师开悟妙语,都在昭示我们,如果想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的喜悦,我们必须跳出知识的、分别的巢窟,解衣磅礴,纵浪大化,和光同尘,泯灭物我,彻悟那浑全的大美,天人交融为一,于混沌中现大光明!
中国美学理论云:“空则灵气往来”。该怎么修炼自己的心性,使之空灵、潇洒、清净、光明,实现瑕满的人生呢?
自古各家圣贤,纷纷给出了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大而言之,儒家圣人,主张在入世有为中,实践仁者爱人,大公无私;道家仙隐,主张逍遥于物外,顺应无为,不争为争;禅宗大士,则持彻底的不二法门,入世与出世不二,圆融无住,慈悲为怀,智慧善巧。
我们在此,采用的不二禅艺法,是基于佛学不二平等的法门,充分体现空灵禅意的艺术方式。艺术一脉源远流长,相比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乃主要以感性的方式,抒发人们的情感,艺术的世界是绚烂多姿的,有着林林总总的表现方式,产生出绵绵不绝、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这无数的作品正是各样的艺术家,迥异的心灵世界之外现。
我们吸纳艺术的手段,用其灵动的方式,进行修炼,意在让此心安详、平和、淡定。但是,为了实现内心真正的不二平等,我们不得不先在艺术的海洋中分辨一下,对各样艺术的内蕴,进行一番甄别。
有些艺术,是充满了对于世间的欲望、贪恋、执着,其间满是强烈的爱恨情仇、绝望抑郁、甚至低级趣味,在其作品中,很小的情绪,被放大,被渲染。感受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心为之更沉重、更狂乱、更愤恨、更阴暗,如古今许多的二流艺术家,一生情感纠结,肆意放纵,甚多寿或不永;亦如古今很多的庸俗市井作品,引人颓废,沉于下流。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此引诱我们追逐物欲的艺术,我们不该要。
有些艺术,至纯至美,秉性高洁,一尘不染,明丽不可方物。那些非凡的艺术家,对于世间的最真、最善、最美,有着绝然的求索!如屈原的楚辞,那瑰奇、迷离、唯美、哀怨的境界,孤标傲世,不肯与浊世恶俗同流合污。这样的艺术家,太过高致,太过清廉,太过执着,太过分别,行走于世间,必然苦大于乐,惆怅忧郁、悲情一生。如屈原自沉于汨罗,曹雪芹泪尽而逝,李贺苦吟而终,这样的艺术,值得我们敬重、钟情、珍爱,但是也还不足以成为我们的修心方式。
昔日,圣人如孔子,编诗三百篇,删郑卫之声,盖知艺术之于人,教化莫大矣!如上所述,有的艺术,让我们执迷不悟,贪恋那阳光下,转瞬即逝的肥皂泡之华彩;有的艺术,激起我们对于人生负面心态的共鸣,让我们多愁善感,情绪大起大落,悲观消极绝望;有的艺术,追慕彼岸的一方纯美世界,抒发对现实的强烈评判,幻想离弃此丑恶的世间…… 这一切艺术倾向,都无助于我们安住当下,笑纳万千,获得身心之恬静。
禅宗云:分别是魔境!这个世间。有很美的事物,同时也有很多不美的、丑陋的事物,它们永远是并存的。《信心铭》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学会以平等的心,包容一切,善待一切。“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又如《六祖坛经》云:“善之与恶,尽皆不取不舍。”烦恼、苦难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帮助我们进步,提升心境的。
我们选择用来修炼的艺术之内涵,应该洋溢着这般诗情画意,乃是专注的、清净的、淳朴的、包容的、大爱的。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纯洁所感,进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宽阔、温暖,与身心的和谐。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告诉我们不应为外相所迷恋。同样,我们采用艺术,也有如船筏,渡我们过河,帮助我们获得心灵的解脱。不是让我们沉迷于艺术,像某些职业艺术家一样,为艺术而艺术,自我封闭,疏离外界,孤芳自赏,自高自大。领悟不二禅艺,其醉翁之意不在艺术,在山水之间尔!通过禅艺学习,我们应该更加谦虚低调,心量打开,容纳更广大的世界。
不二禅艺,不是让我们,只求入静、只求独处、只求从艺,而排斥其他,这样我们更加陷入分别了!禅的境界,不是枯寂的,不是沉闷的。禅既活泼、灵动、又恬静、安详,乃是中道,是不二法门。
同时,我们现代人,生活太浓艳!心态太躁动!因其在五光十色的尘俗中,接受信息太多,涉猎太广,关注纷杂,至妄想万千,五阴炽盛。心中牵扯甚多,贪恋甚深,烦苦无穷,沉溺乱相,引发疯狂!乃不能当下清凉,觉悟: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
正因为今日人群,普遍地生活太过浮躁,所以我们才对机地选择入静的禅艺,令人们身心宁静,得到最好的休整。如此,才可更好地适应今日瞬息万变的生活,禅不离生活!却又不深限于生活之困境,而能“如空中月,出于云翳。”
我们运用艺术之灵妙,还在于在艺术的创作中,情感得以有益地释放,我们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喜悦!《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在亲身从事艺术的实践之间,我们感受到极大的快乐,这是参与天地化育的快乐,我们生命的价值,世界的意义,皆在于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铺展开一页宣纸率意挥毫,擎着竹节历历的箫笛吹奏,不觉间,我们得到的不只是情感的外化,同时,还有如雨夜春笋,悄然出土般的喜悦,那是从无到有的喜悦,是生生不已的天地创造之喜悦。
在从事艺术之时,身心都凝注一处,心无旁骛,听凭灵感的指引,伴着创新的欣悦,这同时也是最好的养生。此时,大脑,处于艾尔法脑波状态,产生甚多的有益脑啡肽,流注全身,身心自然和谐,有若醍醐灌顶,体验到高雅的艺术享受。
我们的头部,大脑为髓海,属上丹田,是阳气集中的地方,乃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功能长于思考,深涉经藏。我们的腹部,脐下有下丹田,乃藏精之府也。通过冥想入定,气沉于此,可蓄精强肾,令我们躁动的心得以沉落。上丹田乃为性根,下丹田乃为命蒂。另外,我们的胸部,心为中丹田,为绛火,乃藏气之所。
人若只是下丹田沉潜,则易于枯寂不振;只是上丹田活跃,人易于浮躁多虑;需要汇通上下,令全身气血流畅。才可调节阴阳,沟通心肾,性命双修。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通过艺术修炼,正可以使胸部的中丹田激活焕发,打通上下丹田,使得体内精气神三宝,周身流注。如此人既能思考无碍,定力深厚,同时又能身心灵动,最得禅活泼、潇洒的意蕴,也对身心都有益。
是以揭开历史扉页,我们经常能发现,那些中国传统的绘画家、音乐家、山水诗人,往往得享高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