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严法师圆寂了!

(2009-02-03 22:47:03)
标签:

杂谈

   今天下午四时,法鼓山中,一代大师,溘然辞世,仙驾西去……

 

   沉痛哀悼!

圣严法师圆寂了!

 

    数年前,大师两次莅临北大讲演,可惜我都不在学校,亦未能争取缘分去拜访聆听,总想着还有机会的,大师定会再来,从来没有想过,师父年迈,也会染病。噫!何期今日竟成永世之隔!想起,多年拜读大师著作,受惠良深,极为钦佩。曾把他的佛学入门书籍《正信的佛教》等,结缘给很多的新朋友,何期竟终未能有缘,亲近到大师一面……

    永诀矣!

    人生最宝贵的,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虽知大师必至极乐净土矣,但我,还是好难过……

    想起多年之前,一次雨中游京西古刹,在雾气中,偶然见到一不知何朝的古塔上,淋着风雨、字迹斑驳的诗句:“偶来东土识香界,此去西方认故庐”,好难忘!谨把此诗献给大师,师父是再来人,慈悲降生此婆娑世界,辛苦济世一生,此刻,他老人家终于得以回到极乐世界,好好休息了,悲欣交集,祝福师父……

 

 

     修行佛法,就是要培养我们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简单说,就是练习爱众生的能力。

     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以后,了解佛教的根本道理,就说要放下、要舍离,结果变成一个很没有感情的人,乃至不苟言笑,自己一个人躲在山上,以为这就是修行。当然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叫“解脱道”,自己了脱生死就好了,但是这不是大乘佛法佛陀的本怀。

 

 

自百度:

  圣严法师(1930-2009),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13岁出家,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回台湾后,法师历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

  中新网2月3日电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长期患肾疾的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已在今天下午4时圆寂,享寿80岁。法鼓山网站已在第一时间刊登新闻稿证实此消息。

 圣严法师圆寂了!

认清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事实,就能完成内心世界的真正平安。

 

当我们无力帮助他人,至少可以停止伤害别人。

 

一个笑容,一句好话,都是广结善缘的大布施。

 

用奉献代替争取,以惜福代替享福。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道理是拿来要求自己,不是用来苛求他人。

 

以礼让对方来成就自我,以尊重对方来化解敌意,以称赞对方来增进和谐。

 

少点口舌少是非,多点真诚多平安。

 

只要少闹一些无意义的情绪,便能少制造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奉献是为了报恩,忏悔是为了律己。

 

多积一点口德,少造一点口过,就是培福求福的大功德。(文:圣严法师)

 

 

 圣严法师圆寂了!


圣严师父新春开示: 认知顺境,逆境都是过程 (2009-01-30 19:18:29)

    新春伊始, 师父在法鼓山开示: 面对困境要往好的方向看. 摘录两段, 与大家分享,祝福大家.

 

     "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未来要有希望,若能如此,就算是物质条件减缩、外在环境不安定,我们的心都还是踏实的。心踏实,就有平安。平安是可以影响的,我们自己平安,也把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做法告诉人,心里的踏实感会更坚定。

     我自己是从艰困的环境中走过来的,我小时候家穷,曾经穷到连一口饭也没得吃,就去吃树皮、树叶子,还是一样走过来了。我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这句话:「心安就有平安。」外在环境的改变是正常的,人生遇挫折也是正常的,当我们面对挫折、面对困境,不必往最坏的地方想,而要朝最好的方向看。大雨天,你说雨总会停的;大风天,你说风总是会转向的;天黑了,你说明天依然会天亮的!这就是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来。"

 

 

 圣严法师圆寂了!

摘自好友常心居士的博客:

     师父的这一生为无数人树立了楷模,他31岁那年在台湾朝元寺瑛珞关房闭关6年,深入经藏,解行并进。出关后留学日本,又用6年时间获得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佛教历史上的第一个博士和尚。 1976年师父远赴美国宏法,因为英语不熟,也没有什么关系,贫穷到经常睡在街边,异常艰苦而师父不改其初衷,被称为“风雨中的行脚僧”。在美国师父举办了第一个禅七和周日坐禅班; 1989年的时候,师父已经60岁了,开始创办法鼓山,当时不少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而今天,法鼓山的壮观和成就已为世所景仰,成为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

师父给我的印象是说话柔软,不快但是充满智慧和幽默,让一旁的人会很开怀和轻松。我现在回想当日的短聚,真是怀念非常。如今师父不在了,但是师父的精神和大爱并不曾远走, 我在此时,仿佛看到师父在苍穹上的和蔼笑容和期盼的目光,那是对佛法大化世间的企盼,是对众生解脱苦恼的企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