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样的人 最有魅力?

(2008-12-31 22:52:04)
标签:

杂谈

     在人群中,我们总会发现某些人是与众不同的。那不是帅气、不是俏丽,是一种无法言述的东西,散发出来。让你我觉得:此人真是非凡,吸引着你我去接近他,这种东西,就是魅力!一种你我都经历过,但是难以清晰地表达出来的感觉。就像有人形容见到,进入中年的宋庆龄:哇!那种女性美,想象不到……

        什么样的人 <wbr>最有魅力?

 

     魅力,毫无疑问,是精神上的。一种内在的东西,溢于言表,使得你我动容,心被击中,为之芳心可可,寤寐思服,不能自已。

     那么怎么样,才有这种魅力?

     让我引用德国康德的二段话:

     “我们要考虑的两种精致的感情,一种是崇高的感情,一种是优美的感情。这两种感情都是令人愉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之不同的方式。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激发起人们的带着敬畏的欢愉,相反,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一座溪水蜿蜒的山谷,给人的愉悦是欢乐和微笑。高大的橡树,丛林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篱笆则是优美的;黑夜是崇高的,白昼是优美的。崇高使人感动,优美使人迷恋;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可以是渺小的。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装饰。 ”

      “悟性是崇高的,机智是优美的。勇敢是崇高的,巧妙是优美的。真诚和正直是崇高的,玩笑和谈天是优美的。无私奉献是崇高的,风度和谦恭是优美的。崇高激发人们的尊敬,优美激发人们的爱慕。人们唯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去寻找正直严谨的崇高性质的朋友,但交往的时候更多的是找风趣欢快的优美性质的朋友;崇高的人激起我们的敬仰,但使得我们敬而远之。这就是说,崇高要比优美更为强而有力,但没有优美的伴随,崇高就会使人厌倦。反之,优美感当中完全缺乏高贵的成分时,就会蜕化变质,就会变得愚蠢可笑。悲剧主要触动了人的崇高感情,喜剧主要触动了人的优美感情。伟大人物在衣着上要显得崇高,就必须简单一点,而小人物则可以不妨着意装饰打扮以显得优美;老年人适合深色和简洁的服饰以突出崇高,青年人则可以不妨穿得鲜艳活泼光彩照人一点。”

      显然,在康德看来,能够激动人心,吸引人的是两种情感:崇高和优美,崇高让人肃然起敬,优美让人倍感亲切。一个人若有其中一点,就是不凡的,具备魅力。诸如抗灾英雄,那是非常崇高;诸如中芭演员,那是非常优美。若是两者都具备呢,那就是魅力四射了,人中之英尔!

     只有崇高,道貌岸然,人们不敢接近;只有优美,风趣有余,不能让人生敬,都不是最高的。

   

什么样的人 <wbr>最有魅力?

 

      在我们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也是特别重视人格修炼的。特别六朝玄学、宋明理学,那两个时期,极为重视人物风采、做人气象。其陶养出来的,都是充满了灿烂魅力的人物。且读《世说新语》,且读宋明理学《近思录》等大师著作,那种风流潇洒呵,跃然纸上。千载之下,读其文,想见其人,为之低回婉转,怅然若失,惺惺焉不能自已。噫!只恨我辈生不逢时,不得与那等名士做书童,常随在侧!

      我们中华,自孔子开始,就教育子弟,志于道,且游于艺。一方面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一方面若鱼游水中,陶然于艺术,儒雅迷人,文质彬彬。这样的思想,与康德所言,崇高与优美之追求,不谋而合。而我们中华,还有道家的旷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佛家的圆融大悲大智;其内涵,比之西方康德,要深厚了许多吧。 

什么样的人 <wbr>最有魅力?

      如何成为深有魅力的人物?我想东西方都有很多的具体方式。但是以我们中国人看,就是熟读圣贤书,以培养浩然气象;同时深深地热爱我们传统高雅艺术:琴棋书画、舞蹈、戏曲…… 特别是古诗词、古典文学——我们中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最纯粹的中国人,身上一定是有着浓浓的诗意。这样长期熏陶,一定能魅力非凡的!

 

什么样的人 <wbr>最有魅力?

 

《近思录》卷十四·圣贤


朱熹吕祖谦编选
张京华 录排、整理

1、明道先生曰:尧与舜更无优劣。及至汤武便别,孟子言性之反也。自古无人如此说,只孟子分别出来。便知得尧舜是生而知之,汤武是学而能之。文王之德则似尧舜,禹之德则似汤武。要之皆是圣人。

2、仲尼,元气也。颜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杀尽见。仲尼无所不包,颜子视不违如愚之学于后世,有自然之和气,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则露其材,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观其言皆可见之矣。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孔子尽是明快人,颜子尽岂弟,孟子尽雄辩。

3、曾子传圣人学,其德后来不可测,安知其不至圣人?如言"吾得正而毙",且休理会文字,只看他气象极好,被他所见处大。后人虽有好言语,只被气象卑,终不类道。

4、传经为难。如圣人之后,才百年,传之已差。圣人之学,若非子思孟子,则几乎息矣。道何尝息,只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厉不由也。

5、荀卿才高,其过多。扬雄才短,其过少。

6、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已自不识性,更说甚道?

7、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董子所以度越诸子。

8、汉儒如毛苌董仲舒最得圣贤之意,然见道不甚分明。下此即至扬雄,规模又窄狭矣。

9、林希谓扬雄为禄隐,扬雄后人只为见他著书,便须要做他是,怎生做得是?

10、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则未尽。王者如天地之无私心焉,行一不义而得天下不为。孔明必求有成而取刘璋。圣人宁无成耳,此不可为也。若刘表子琮将为曹公所并,取而兴刘氏可也。

11、诸葛武侯有儒者气象。

12、孔明庶几礼乐。

13、文中子本是一隐君子,世人往往得其议论,附会成书。其间极有格言,荀扬道不到处。

14、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语虽有病,然自孟子而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者,才见此人。至如断曰:"孟子醇乎醇。"又曰:"荀与扬,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若不是他见得,岂千余年后,便能断得如此分明?

15、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因学文日求所未至,遂有所得。如曰:"轲之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

16、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其为政,精密严恕,务尽道理。

17、伊川先生撰明道先生行状曰: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诚贯于金石,孝悌通于神明。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洁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

先生行己,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见善若出诸己,不欲弗施于人。居广居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动有常。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秦汉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物。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于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异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浊。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芜,圣门之蔽塞,闢之而后可以入道。"

先生进将觉斯人,退将明之书。不幸早世,皆未及也。其辨析精微,稍见于世者,学者之所传耳。先生之门,学者多矣。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贤愚皆获其益。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先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应对至于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所以轻自大而卒无得也。

先生接物,辨而不问,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从,怒人而人不怨。贤愚善恶,咸得其心。狡伪者献其诚,暴慢者致其恭。闻风者诚服,觌德者心醉。虽小人以趋向之异,顾于利害,时见排斥,推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为君子也。

先生为政,治恶以宽,处烦以裕。当法令繁密之际,未尝从众为应文逃责之事。人皆病于拘碍,而先生处之绰然。众忧以为甚难,而先生为之沛然。虽当仓卒,不动声色。方监司竞为严急之时,其待先生率皆宽厚。设施之际,有所赖焉。先生所为纲条法度,人可效而为也。至其道之而从,动之而和。不求物而物应,未施信而民信,则人不可及也。

18、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

19、张子厚闻生皇子,甚喜。见饿莩者,食便不美。

20、伯淳尝与子厚在兴国寺讲论终日,而曰不知旧日曾有甚人于此处讲此事。

21、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则浑是一团和气。"

22、侯师圣云: "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23、刘安礼云:"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气,盎于面背。乐易多恕,终日怡悦。立之从先生三十年,未尝见其忿厉之容。

24、吕与叔撰明道先生哀辞云:先生负特立之才,知大学之要。博文强识,躬行力究。察伦明物,极其所止。涣然心释,洞见道体。其造于约也,虽事变之感不一,知应以是心而不穷。虽天下之理至众,知反之吾身而自足。其致于一也,异端并立而不能移,圣人复起而不与易。其养之成也,和气充浃,见于声容。然望之崇深,不可慢也。遇事优为,从容不迫。然诚心恳恻,弗之措也。其自任之重也,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而成名。宁以一物不被泽为己病,不欲以一时之利为己功。其自信之笃也,吾志可行,不苟洁其去就。吾义所安,虽小官有所不屑。

25、吕与叔撰横渠先生行状云:康定用兵时,先生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上书谒范文正公,公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先生读其书,虽爱之,犹以为未足。于是又访诸释老之书,累年,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嘉佑初,见程伯淳正叔于京师,共语道学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晚自崇文移疾西归。

横渠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闻者莫不动心有进。尝谓门人曰:"吾学既得于心,则修其辞。命辞无差,然后断事。断事无失,吾乃沛然。精义入神者,豫而已矣。"

先生气质刚毅,德成貌严,然与人居久而日亲。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语人。虽有未谕,安行而无悔。故识与不识,闻风而畏。非其义也,不敢以一毫及之。

26、横渠先生曰:二程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