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读经典!疏离网络!追慕淑女……

(2008-12-29 00:47:39)
标签:

杂谈

    

只读经典!疏离网络!追慕淑女……

 

     今晚,遇到我一个好友,北大哲学系博士张君,一起在陋室品茗把盏,极为开心!听君一席话,如饮甘露!豁然开解,颇有拨云见日之感,张君远离时尚,冷眼静观,大隐于世,操行不凡,无愧于先哲熏陶,真乃今世之高士也!

 

     现在这个时代,如此浮躁,物欲诱惑如此多,该如何选择?答案是:静下心来读书!而书籍如此泛滥,该如何抉择?答案是:只读古代经典!中国古代三玄四书五经等极少量的书目加之西方先哲名著。(有关该看什么书,请见附三,一个很好的推荐文章)。去专注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眼界高远,迥异凡俗……

 

     此外,当远离现代媒体,诸如电视、网络、报刊等,现在特别是青少年,深陷网瘾,每天大量的精力、时间耗费在网上,熏染恶习,已经无以自拔,太触目惊心了,一种精神病症啊!(听朋友启迪,数日后,在新一年来临之际,我自己也将从此在家中甚少上网,也许时而写一点博客,汇报给朋友们)。

                               

只读经典!疏离网络!追慕淑女……

 

      闲谈中,朋友还说起现在的年轻女性,好多是女强人,重视物质,多不幸福。古代的女子,安居家庭内,相夫教子、温柔贤惠,那真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风景呢,现代人啊,真是可惜可怜。所谓现代妇女解放,真的解放了妇女否?还是极大地陷妇女于人生的大不幸!而今,女人遭遇极大的生存竞争,像男人一样逞强斗狠,性格刚硬,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子女,也没有耐性慰问夫君,同甘共苦。这一切真有些悲哀。多年来,接触过国内多家上好的大学院校学生,几乎少遇温柔敦厚的女子,甚多是女强人的性格,这样的女子,就如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后记,谈论赵敏和周芷若时讲的,她们都有政治才干,所以都不可爱。有女性味的女孩,倒是在一般地方院校,甚或没有大学的乡镇还多些,这真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不幸。唯分数至上,只偏重智商,在残酷的高考中,胜出的就一定是最优秀的人物吗?至少在女性的综合考量上,恐怕未必!古人科举以四书德行取士,取出来的是尊道之士;今天呢?以各门专业知识取士,取出来的是尚术之士。

     记得解放前的老北大还有家政系,针对女学生的,传为佳话。现在我们的大学呢?能够在全国千军万马厮杀中,脱颖而出,步入优秀学府的,不是超凡精英,事业型的女强人,还能是什么呢?记得以前学电影,很喜欢看台湾六七十年代的导演李行的影片,其中常常能见到那种婉约深秀、典雅温柔的传统女子,真的楚楚动人,打动人心。也许用荣格心理学的分析,就是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有着深厚的文化DNA,集体无意识,悠悠流淌了数千年了。尽管现实中难觅,但是一旦有缘目睹,顿时击中心灵,叹: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样子!久违了!

     李行影片中的女子在现代台湾也很少了,大陆更是少之又少。非但女子如此,大而言之,我们今日之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君子,亦属甚为稀有矣!又有多少男子堪称大丈夫,品德高尚之士,坚守道义,值得当今女性信赖呢?常常听到,许多的老先生,感慨道:而今的日本人、韩国人,更像我们真正的中国人!大陆非但已无中国文化,甚或已无中国人矣!斯文扫地,礼仪之邦荡然,悲夫!这已不是方今女子教育的失败,实是我们国民整体素质教育的大危机。而今,我们丢失的是赖以为继的中华文化传统啊!

 

   要评估一个文明,不是看它修建了巨大的城市,宏伟壮丽的建筑和宽广平坦的马路,也不是看它制造了漂亮舒适的家具,精致实用的工具和仪器,甚至不是学院的建立、艺术的创造和科学的发明,而是看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格类型,即造就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我们中华,自古以来,就有甚多的伟大女性,贤妻良母,辅佐夫君成就伟业,教育出甚多的伟大子孙。如孔子、孟子、乐羊子、陶侃、韩愈、岳飞、康熙…… 而今天呢?有多少女性,可望成为这样的后来人?再教育出我们这个民族新一代伟大人物?这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命运。可不慎焉!

 

     朋友现在也在某一重点大学教书了,他平时上课常给班上女同学,讲解东汉班昭的《女诫》,妇德妇言妇容妇工,介绍其现代意义,据说学生们听的非常入神、津津有味,很受启迪。羡慕啊,这样的老师才不会误人子弟!《女诫》,非是我们后来批判的,封建礼教、摧残女性。而是充满了美好的熏陶、人生的彻悟,事关女子一生的福祉,是不可多得的箴言呢。

                    

只读经典!疏离网络!追慕淑女……

 

附一:

     辜鸿铭对于我们中国人性格的总结,不知我们今日的国人这些特征还剩了多少呢:

 

     我青年时代基本上在欧洲度过,所以,刚回国时,我对中国的了解还不如对欧洲的了解,但非常幸运的是,我进了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张之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也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使得我能够和中国最有修养的人朝夕相处;从他们那里,我才对中国文明和东方文明稍有解悟,我得出了一个重大结论:这养育滋润我们的东方文明,即使不比西方文明优越,至少不比他们低劣。   


     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归纳出来,这就是“温良”。我所谓的温良,绝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软弱的服从。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人感到不快的东西。在真正的中国人身上,你能发现一种温和平静、庄重老成的神态,这就是一种温良之性。它使得中国人在精神上的许多不足,都受到温良之性的补救。真正的中国人或不免于粗鲁,但不至于粗俗;或不免于粗率,但不至于放肆狂妄;或不免于迟钝,但不至于愚蠢;或不免于圆滑乖巧,但不至于邪恶害人。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但不博大,德国人深沉、博大但不纯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而且,它还要具备另一种品质,那就是灵敏。 

 

     过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与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情,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附二:

                     只读经典!疏离网络!追慕淑女……

 

                         《 女   诫 

                              班昭 著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谷负辱清朝。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沈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间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勉之!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

      夫妇第二。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睢》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方斯二事,其用一也。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妇之不可不御,威仪之不可不整,故训其男,检以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

    敬慎第三。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挞从之。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矣。 

      妇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此之谓也。

      专心第五。《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只,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故《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礼义居洁,耳无涂听,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此则谓专心正色矣。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

      曲从第六。夫“得意一人,是谓永华;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舅姑之心,岂当可失哉?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者也。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故《女宪》曰:“妇如影响,焉不可赏!”

  叔妹第七。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已也;舅姑之爱已,由叔妹之誉已也。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自非圣人,鲜能无过!故颜子贵于能改,仲尼嘉其不贰,而况妇人者也!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是故室人和则谤掩,外内离则恶扬。此必然之势也。《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此之谓也。夫嫂妹者,体敌而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曜于邑邻,休光延于父母。若夫蠢愚之人,于嫂则托名以自高,于妹则因宠以骄盈。骄盈既施,何和之有!恩义既乖,何誉之臻!是以美隐而过宣,姑忿而夫愠,毁訾布于中外,耻辱集于厥身,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斯乃荣辱之本,而显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其斯之谓也。

只读经典!疏离网络!追慕淑女……


 附三:

    

                   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资料来源:刘梦溪的博客    作者:刘梦溪      发表时间: 2008-12-26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与经济与政治与文化的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形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的时代,或者换一个说法,可以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脱节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文本阅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快节奏要求;也可以说由于工作太忙,腾不出读书的时间;还由于诱惑太多,其他方面已占满了自己的精神空间,不愿意再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上。尤其电视的影响力大得不得了,传媒视觉形象的冲击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魅力,何必还来读书呢?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说现代化,欧洲、北美总比我们更现代化得多吧?我们在那里看到的是良好的读书风气。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到处都有人安静地阅读。他们的习惯是不说闲话,只读书;我们相反,只说闲话,连闲书也不看。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


   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也染上了肤浅、浮泛的学风。人文科学已大大贬值。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问题是应该怎样培育读书风气?

    首先是社会应有所提倡。但比提倡更重要的是,社会应该形成普遍重视学问、重视读书人的风气。如果读书人受不到重视,提倡读书就少有效果了。我们所以长期未能形成读书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太低,以至于极端的竟有“臭老九”之称。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士、农、工、商,“士”居四民之首。近百年不断激进地反传统的结果,知识分子的价值被严重弱化,特别在今天,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地位,正在直接受两种势力的挑战:一是“官本位”的挑战,一是社会普遍商业化的挑战。大学、研究机构的建制也套行政级别,教授、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竟然与行政挂钩,这是“官本位”挑战读书人社会地位的显例。至于全社会商品化的挑战,更是不言而喻的了。官、商对知识分子成钳制、挤压之势,读书人的无力与无奈,随时随处可见。这种社会的与文化的结构,要想造成普遍的读书风气,不用说自是困难重重。

    所以我认为要培育读书风气,前提是要造成全社会普遍重视读书人的风气,使大家都能够珍惜文化、重视学问、尊礼大儒。或者换一个说法,最主要是社会各阶层的官员、国家的指导者,应该有读书的习惯,懂得读书人的价值,奖励读书,优礼读书人。如果做到这一层,全社会普遍读书风气的形成必将指日可待。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

    难的是要有读书的意愿,如果有了读书的意愿,读什么书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简单地说,读总比不读好,就是古人说的开卷有益。当然认真说起来,选择什么书来读,也不是毫无讲究。各个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肯定首先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我是说如果有可能这样做的话,比如掌握相关的语言工具,能够直接读原著,或者至少可以阅读翻译过来的文本。不过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重点在中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学方面。

    我们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发祥早、文化典籍多,人文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历史上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典范之作,即使用 “汗牛充栋”这句成语,也不足以形容中国文本典籍的丰富与浩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大学》。这两篇著作是谁写的?据说《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这样讲的。《大学》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的好学生曾参,但也有说两篇都是子思所作。不管是谁作的,反正这两篇著作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提纲挈领,最见精要。因为篇幅小,如果能背诵,也是不错的主意。

    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尽管专家门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异说异是,我个人却认为是难得的方便受惠之书。如果嫌朱注太繁(从研究的角度看,他注释得其实非常好,不仅是注释,还有他自己的思想发挥),也可以读白文(不带注释的)《四书》,一遍一遍慢慢地读,甚至背下其中一些段落,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阅读中国经典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人物写得好,文字也优美。熟读《史记》,容易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制度这一套东西,真可收一以当十的效果。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诗经》不可忽略《小雅》。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等,都是不能不读之书。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

    不过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做《六经》。由于《乐经》不传,便只剩下《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按照马一浮的说法,“六艺”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说开来主要是“五经”、“四书”、前四史,是一般的中国国民都应该熟读必读的基本经典。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五四时期有过“尊孔读经”和反对“尊孔读经”的争论。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人,他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学术地位本来是无可怀疑的,但由于自汉代以后孔学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官方哲学,孔子头上的帽子越堆越高,“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头衔多得不可胜数,其人格和学说难免被神化、填加乃至扭曲。五四前辈痛恨传统的封建制度,为了国家强盛,对传统文化持强烈批评的态度,原未可厚非。但时至今日,社会制度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我们对孔子和儒学便不能再采取五四前辈那种激进的态度了。“尊孔”不必,但适当地“读经”,确为承继民族文化传统所必需。那种轻易否定儒家经典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的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