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写话剧剧本《冯喆》
标签:
话剧冯喆张光茹林玉凤电影 |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写《冯喆》这个话剧剧本,其实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冯喆》这个剧本,《冯喆》是一出典型的悲剧,何所谓悲剧,悲剧就是把人世间最美的东西给彻底毁灭掉,从而对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这就是悲剧。
在《冯喆》这个剧本中。冯喆是完美的化身。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是他演的不少电影,我们和老一辈人可能都看过。像《铁道游击队》《羊城暗哨》《桃花扇》《南征北战》《沙漠追匪记》等等。冯喆本人外貌英俊,身材健美,气质与众不同,在中国的电影演员中,是唯一一位能够用风流倜傥来形容的,这四个字,也只有他最合适。但是冯喆本人并不是一位完全靠外表取胜的电影演员。冯喆出生于一个有着非常良好教育环境的家庭,冯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能弹一首很好的吉他。能演文戏,也可以演武戏,对于古装剧、现代戏都演绎得十分自然,是电影圈里难得的一位好演员。如此完美的电影明星,却在48岁那年陨落了,这让无数影迷扼腕叹息。不少曾经和他一起拍戏的老演员,提到他仍然泪眼朦胧,例如:凌云、张瑞芳、秦怡、仲星火(文革后还专程到了成都的家里,看望张光茹)、王丹凤等等老一辈艺术家。他们都曾经为冯喆的纪念画册题字和接受采访,中央电视台的崔永元更是两次在《电影传奇》的节目中专门谈到了他。
为了写好这个剧本,我约见了一位冯喆的影迷,我们约在越秀公园见面。这位影迷已经50多岁了,早早地就抱着他的画册在等我,我们落座之后,她一页一页地给我讲解,宛如那些事情发生在昨天,并不觉得很遥远。那种淡淡的哀伤、陈年累积的伤痛,仍然可以强烈地让我感觉到。冯喆最后被安葬在广州,有一些影迷还会从外地不时飞来广州为他扫墓。他是一代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曾经是万千少女的梦想,然而他却永远消失在1969年的一个深夜。正如网友所说,冯喆是一个不慎落入凡间的精灵,是无法复制的,我深感赞同!他的家属知道我要写这个剧本,与我长时间交流,谈了不少的生活细节,这些都是写作剧本必不可少的,在此我也深表感谢。更值得一提到是,冯喆贴吧的丁吧主,知道了这个事之后,主动与我联系,还免费赠送了一本画册给我,让我十分感动,更感觉要写好这么多人心目中的冯喆,不是那么容易,而话剧本身有着很大的限制,根本不可能完整地展示他的一生,我也只有尽自己所能了。
http://s12/mw690/50abc880gd01be8ea1f5b&690
http://s12/mw690/50abc880gd01be91ff3ab&690
女主角张光茹留下来的照片也比较多,从照片上来看,是一位很秀气的川剧演员。和冯喆可以说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张光茹还是一代川剧大师,现在的四川省川剧院,还有很多演员是用她的茹字,表明是张光茹的嫡传弟子。这样两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他们结合在一起,理所当然应该谱出一段动人的爱情篇章。可惜的是,最终,他们却因为流言纷扰而劳燕分飞。最后被文革吞没,令人相当痛心。
光光是一段这样的爱情故事,还不足以成为一部打动人的悲剧故事。偏偏在他们爱情遭遇挫折的时候,遇到了文革,这样的,个人的命运在这个国家动荡的年代中,变得无比脆弱而风雨飘摇。然而,冯喆在生命的最后,却遇到了一位心灵很美的教师,这位老师没有留下名字,也不知道人是否还健在,但是根据众多的回忆录,都提到了她,她的容貌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回忆录上来看,她却在冯喆最艰难的时刻,给予了冯喆温暖和关怀。我在剧中给她取名叫林玉凤, 林老师只有三场戏,一场是相遇、一场是相守,在冯喆被打得七孔流血的时候,她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和他站在了一起,这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甚至可以说是写这部戏的原动力,林老师最后一场戏是冒险去祭奠冯喆,在她的据理力争之下,张光茹最终醒悟,悔恨交加,而林老师却告别了这一系列纷扰,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把对冯喆的思念永远地埋藏在了心里。
这部话剧剧本完成之后,除了受到影迷的关注,也受到了喜欢张光茹的一些川剧演员的注目。因为在冯喆的影迷中,绝大部分非常痛恨张光茹,认为是她毁掉了冯喆。而我和冯喆亲属交流之后,虽然不是很反对这种观点,但是更多的是认为那是时代的悲剧。希望能真实再现张光茹的形象,而喜欢张光茹的人们也不在少数,她们给我提供了一些她的川剧片段,讲述了一些关于她的故事之外,还极力校正一些谣传,例如冯喆死后,张光茹去买烧鹅吃,这样匪夷所思的传闻遭到了张光茹弟子的反感,他们甚至找出了始作俑者,提供给我交流,显示了她们对于一代川剧大师的热爱,当然,也获得我的尊重。我也承诺,绝对不会丑化张光茹,一定会写得客观,经得起人们的挑剔。
冯喆、张光茹、林老师是三张不同的美,带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对于美的毁灭,是残酷的,手段令人发指。虽然这部戏因为有文革的背景,无法得到高校剧社的青睐,但是我仍然不会删除文革的部分,要面对历史,就必须要正视文革,与其躲躲藏藏,还不如不要写。
虽然我停止了和高校剧社的合作,但是我仍然会尽力寻找有缘的剧社,寻找对这个剧有强烈感觉的话剧社,将它真实的演绎出来,完成广大影迷和亲属的心愿。这部戏不是找到感觉,就马上写剧本,而是经过了长达8个月的沉淀,写好剧本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去找剧社,而是经过了很多次的修改,我相信这个剧会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寻找有生活阅历的演员来扮演剧中人物,希望能遇到满意的剧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