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漠南第一府”称号的绥远城将军府【路过内蒙古】

标签:
路过内蒙古呼和浩特绥远城将军府清代官衙的建筑特征“漠南第一府”杂谈 |
分类: 天朝神州 |
有“漠南第一府”称号的绥远城将军府
【路过内蒙古】
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营造,砖木构制,占地约3万平方米。它的营建,是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的产物。
属八旗驻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为绥远城驻防将军之府邸,故称将军衙署。先后有79任清代绥远城将军在此任职。清末民初,曾先后改建将军府、都统府和绥远省政府驻地。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将军衙署改为将军府。1928年之后,将军衙署是国民政府绥远省政府所在地,傅作义和董其武就在此办公。绥远和平解放后,绥远省人民政府也曾一度在将军衙署办公。
将军衙署是严格按照《大清会典》一品府衙的规制建成,完整保留了清代官衙的建筑特征。将军衙署坐北朝南,建筑群按照“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布,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体现了中国官式建筑规划选址和建筑营造的设计理念。衙署建筑群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6000余平方米。该衙署整体布局分纵向三列,中列为五进院,内有房屋132间。整个院落前组为将军府的公务厅院,后组为将军府的内宅,西院为将军府的寺庙和花园,东院为将军府的后勤服务和保卫系统。
将军衙署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之一,有着“漠南第一府”的称号。将军衙署对于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绥远历史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属八旗驻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为绥远城驻防将军之府邸,故称将军衙署。
清王朝为巩固西北疆边陲的稳定,奉行对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实施政治、军事统治,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敕建新城,四年(1739年)建成,乾隆皇帝亲赐名“绥远城”,将军衙署亦同期竣工。到清代中期,全国设置多处八旗驻防城,主要有:盛京、吉林、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广州。清朝独特的八旗驻防制度对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全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自清代乾隆二年至民国六年,共有75任绥远将军在将军衙署任职,将军衙署作为地方最高统治中心和军政首脑部门
1912年到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时呼和浩特将军衙署改为“将军府”,1914年到1923年改名绥远都统公署,1921年到1937年为绥远省政府,1937年到1945年为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5年到1949年复名绥远省政府。
清末民初,曾先后改建将军府、都统府和绥远省政府驻地。绥远城将军衙署是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的产物,是清王朝统治和管理内蒙古地区的重要机构之一,绥远城将军拥有广泛的实权,不同于一般的汉族边疆大吏,而且也不同于一般驻防内地的满八旗的将军,它除统帅绥远城的驻防八旗官兵、管理内蒙古西二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旗的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有战事,还有节制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兵、节制沿边道、厅等权力。是沟通中央和边疆地区的重要军事重镇和枢纽机关,是边疆稳定,国家统一长治久安的象征。
绥远城将军衙署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沧桑历史和政治风云的变化,先后有79任将军、20任署将军、都统、政府主席和省主席在此办公。是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集中体现,是地方史志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