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之旅-序篇
9月10日至9月22日,我到安徽北部转了一转。本篇博文之所以取名为《皖美之旅》,基本上是为了博眼球,也是受当时乘坐的巴士司机启发,他电话里告诉别人说是在“皖美之旅”网站早点预订车票可以便宜几元。我一听,《皖美之旅》这个标题很好呀,就把她拿来作我此次皖北之行的博文标题吧。其实,我此次旅行的目的地不算出名的旅游目标地,风景一般般,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风景。
早在七八年前我就听说,有一种旅行叫作“无景点旅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并不是一味强求不看景点,其题中之义是留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节奏慢下来,把当地风情看个清楚,或者做一些能留下更多回忆的事情。很多“无景点旅游”爱好者事先没有设定好的线路,也没有自我束缚的日程,他们旅游的每一天都充满无尽的变数和可能:每天睡到自然醒,漫无目的地游走。于是,这些旅行者评价旅游目的地的标准不再局限于有多少热门的景点上,而会更关心“适不适合随处乱走”、“有没有舒心的旅游环境”等方面。
所以,我在出发的当日告知博友,本人到皖北旅行,路线确定,但随时可变。在13天的行程中,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内容,时间上也缩短了两天。
我的路线是:上海-滁州-蚌埠(凤阳)-宿州-淮北-亳州-阜阳-淮南—寿县-六安-桐城-安庆-池州-铜陵-马鞍山-南京-苏州-上海。
旅行的内容以城市风光或周边风光为主,自然风景如大别山、天柱山不考虑(我这个年龄要有自知之明)。
交通上,我以火车交通为主,并尽可能乘坐快车(K),但考虑到不想再进入合肥(困为去过),我选择了巴士,直接从寿县到达六安;从六安也是直接乘坐巴士到达桐城。这样省时间,经济上可能也是合算的。
本来,到达了马鞍山后应该是结束了这次的皖北之行,但马鞍山到上海只有动车,我认为车票价格高。如马鞍山先到南京后,就有很多班次的K车。至于到苏州,是在旅行途中,苏州博友领导吉头发通知,说是22日在娄门城楼上喝茶赏月,我欣然报名参加。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少美景可以去看,有多少风情可以去体会,而在于人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思想到底能够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否则一切都是空洞的,徒劳的。没有意义的行走,没有意义的拍摄。赞叹一番,离开,带着照片和大脑中浅显残存的记忆又奔向另外一处场景。虚无的空间和时间的切换和疲惫的身躯。
上图是我此次旅行的路线,蓝色的是乘坐火车,黄色的是乘坐巴士。其中有一段我是标错的,就是蚌埠到宿州,我实际上乘坐的是巴士。这段路线虽有火车,但两个城市间的站点似乎都在郊外,是蚌埠南到宿州东。这两个站离市中心有10~30公里之远,还是选择乘坐巴士合算。
下午一点多到达滁州,到宾馆安顿好后,马上乘坐公交车到琅琊山。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胜古迹而传誉古今。自宋代以来,琅琊山一直是皖东有名的历史胜境。
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和琅琊寺、醉翁亭等名胜古迹而传誉古今。始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的琅琊寺,至今已1200余年。建于宋代庆历六年(1046年)的“醉翁亭”,至今已900多年。
滁州之后,乘坐火车到蚌埠。蚌埠市区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景区,仅在市郊新建了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翰博览园”,我慕名而去,却是个尚未完工的新景,不高的山上屹立的高塔是一景。
凤阳这个县城是有点名气的,出了个朱元璋,还有小岗村。其县城就离蚌埠不远,
乘坐公交一个小时就以到达。到凤阳县城,主要就是看看其鼓楼、明皇陵和明中都皇城遗址公园。
鼓楼,又称中都谯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属建筑,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高15.8米,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台基。台基上楼宇初建之时,“层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琼绝尘埃,制度宏大,规模壮丽”,鼓楼一直以其高大雄伟为国内之最。
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于吴王时期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年后又两次大规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竣工。但实际上,这个明皇陵不大,仅有一条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原为三十二对)石象可欣赏一下。
而明中都皇城遗址公园还在兴建,大门紧闭。
从蚌埠到宿州是乘坐巴士,目的是方便,直接进入市中心。这是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地级城市,物价是此次旅行的城市中最便宜的。市容还是很靓丽的。流经城市的几条河流名称充满古意,如新汴河、浍河、沱河。
从宿州到淮北,也是乘坐巴士。淮北是个资源性城市,条件好多了,但市区内景致也少。我除了到一个人造新景外,主要还上了相山公园,这实际上是个市民公园。山上的寺庙很壮观,可惜不开。
相山公园里有个汉阙遗址。
接下来,我就从东到西来到了亳州古城,这是我久已向往的古城。亳州,简称亳,古称“谯城”,安徽省辖地级市。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下图是亳州老街。
到亳州,我首先去了《曹操运兵道》景区。曹操运兵道包括谯望楼和古地道两个部分。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已发现八千余米,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2001年6月25日,曹操运兵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是亳州最为出彩的古迹,一到宾馆,老板就向我推荐。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
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位于亳州城北关隅咸宁街,花戏楼路的最北边。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
花戏楼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花戏楼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
戏楼舞台呈凸字形。台正中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台前悬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
阜阳没有什么景色,到了那里就到市区的一个公园看看古塔-文峰塔。那一天,精神不佳,早早回到宾馆休息,因为前一天得知高中时的好友去世,久久不能入睡。
淮南市也没有什么特色,就在车站附近逛逛,吃了顿午饭,拍了张车站前的雕塑,一看还是淮南王刘安的。随即乘坐当地公交到寿县。从这里开始乘坐巴士,避开了再进入合肥,大城市交通复杂,那怕不住宿,转车可能也要半天。
寿县之大名,也是我久已向往。但实际上与平遥等四大古城相比,规模还显得很小。我到寿县,正好在古城的南门处下车,于是就背着包开始了游览。寿县别称寿州、寿春,是安徽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我仅游览了南北城门,在八公山走了廿余分钟,见空无一人,便毅然撤退,转而到淮南王陵墓去看看。
古城内就去了《大夫第》,破烂不堪,还关着门,于是就打消了去城里其他小景点的念头。
在寿县城北两千米处八公山南麓,静静地长眠着一位古人,他便是汉淮南王刘安,汉淮南王墓是一座封土高大,呈覆斗形状的古墓,周长120米,墓地面积2366平方米,墓四周筑有高1米青石护土墙,墓前立有清代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写的“汉淮南王墓”碑刻一方。刘安墓面临淝水,背依青山。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寿县那天下午五点,乘坐巴士到了六安,并在那里住了一晚。六安的景色主要在大别山一带,我无兴趣也无体力前往。于是第二天一早先在市区的淠河畔游览,感觉六安还是很漂亮的。看过之后,便乘巴士前往安庆的桐城。
所谓的六安西大街,其实已经毫无古意,仅是新建的商业项目取了个古名而已。
桐城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桐城文庙坐北朝南,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桐城文庙既是元、明、清时期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属“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桐城文庙是了解桐城、认知桐城派和研究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窗口。主要景点有文庙门楼,大成殿,桐城派陈列馆等。
紫来桥:原名桐溪桥,曾名子来桥,良弼桥,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市区龙眠河上。桥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街,西抵紫来街。全长48米,宽4.5米,高4.6米,五孔四垛,用麻条石垒成。
始建于宋末元初,建桥者为邑人方德益。明嘉靖末易木桥,名“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
东作门就是原旧城的东门,2008年桐城市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东作门,位于龙眠河公园内。
在桐城没有过夜,直接乘坐巴士到安庆。安庆曾多次乘船经过,但没有上岸,甚为向往这个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安庆是“桐城派”的故里,京剧鼻祖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两弹元勋”邓稼先、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人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庆文化。
到安庆的第二天一早,便开始了安庆城内寻古之行。因为住在老城中心的人民路步行街,到各处的景点都不远,就选择了步行。
第一个景点就是《迎江寺》。迎江寺,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从十里开外即能见其雄姿,安庆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迎江寺即在该城之东南,它上接九华山,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可惜的是振风塔在维修,无缘见其雄风。
安庆谯楼老百姓称它“白日青天”,在司下坡坡顶上,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它下面有个长方形基座,里面填上夯土,周围由扁砖砌成护墙。像座雄关也像城门分上下两层,一层为上面的望楼,一层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基座。
赵朴初故居,又名世太史第,世太史第风格融北方古建的恢宏、粗犷及南方徽州古建的细腻、精致于一体,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七进五院一园一场,布局规整,结构合理,气势恢宏。
傍晚时分去了菱湖公园,公园环菱湖而建,菱湖以多菱而得名,原是一片天然湖泊,与石塘湖、破罡湖相通。现已建园100周年,是安徽省建成最早的园林式公园,以菱荷景观和”菱湖夜月”景点闻名。
乘动车到池州,多年前曾跟团来过。正因为跟团,什么都迷迷糊糊。在池州,去了个《杏花村》,似是来过,现在一片荒芜冷落,没有几个游客。
原想去参观“秀山博物馆”,岂知关门(不是周一),只得逛街走走,经过一片城市绿地,河上有吊桥,蛮有诗意。
在池州吃了顿午饭,又乘动车到铜陵。因已不打算住在铜陵,便先到铜陵市内的天井湖公园周边走走看看。
好气派的市政广场,正中央的是市政府大楼。
晚上到马鞍山,第二天一早,便到当地的名胜~采石矶。
采石矶绝壁临江。
采石矶是唐代诗人李白终老之地。
诗仙李白一生曾多次登临吟诵,留下“醉酒捉月,骑鲸升天” 的传说。
采石矶扼守长江天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发生在这里的著名战争二十余次 。
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0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
濒临长江的江边栈道。

来过马鞍山,结束了我此次的皖北《皖美之旅》。如何返沪?最简单的就是乘坐动车或高铁风驰电掣般地直抵上海。票价太贵,在旅行中,我是能省则省,我认为,在达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能省线是一种能力,是“美德”。
查了一下,如从马鞍山先到南京后,那就不必一定要乘坐动车或高铁返沪了,各种普通车多得很。(不过,我从马鞍山东到南京南乘坐的动车足足误点一个半小时,而整个行车时间不到廿分钟,也是从未遇到过的。)
但到南京玩什么游览什么呢?绝大多数南京的景点都去过,不想再去。想到了两座山,牛首山和栖霞山,去栖霞山时间太早。于是决定去牛首山。
牛首山,是中国佛教名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开教处和发祥地。牛首山,风景宜人,每岁届春金陵百姓倾城出游,故有“春牛首”之称。清乾隆年间“牛首烟岚”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中。
佛顶宫,作为佛顶圣境区的核心之一,与佛顶塔共同构成牛首西峰新景象,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整个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佛顶宫内部由地上部分的禅境大观和地下部分的地宫构成,其中地宫分为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个空间。整个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其中汇集了全国宗教界、艺术界、建筑界的专家团队,旨在实现“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的宏伟目标。
佛顶宫的外走廊,美仑美奂。
从佛顶宫的穹门观赏佛顶塔,别有意境。
在旅行途中,正好苏州博友吉头通知在22日(八月十六)晚相聚姑苏娄门城楼,喝茶赏月。于是欣然前往,在苏州停留了大半天。
午饭后,先到苏州博物馆再去参观,也可避避酷暑。当然也去了拙政园。
下午四点,应苏州博友谦益之邀,到《苏地人家》赴宴,顺路再走走“平江路”。
夜晚的娄门城楼,灯火通明。
和参加娄门聚会的苏州博友合影。之后我乘坐动车返沪。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
摄影于2021年9月
本篇及之后的【皖美之旅】照片全为手机所摄,特此说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