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独行亚非欧58天》

因为最后行程考虑在到列支登士敦,必定要到瑞士,我选定了苏黎世。但时间有余,如在瑞士再选,太费钱了。因为三晚苏黎世的青旅,就将近1000元。正好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在路途中间,斯特拉斯堡还是个很有特色的旅游城市。
从卢森堡到斯特拉斯堡,我是乘坐火车。在斯堡住宿了两晚,离开斯堡到苏黎世,我则是乘坐巴士,因为便宜,且两城之间也没有直接铁路。在斯堡,我度过了美好的整整两天,除了风景外,还品尝了三顿美食。到国外,我是不尝试吃外国人的美食的,一不习惯,二是价高。
在斯堡,因为随身带的电热器坏了,吃了一顿越南餐,两顿中国餐。尤其是中国餐,令我难忘。这两顿中国餐,是在一家国人所开的小餐馆吃的。最后一顿,我点了两个冷菜一碗饭,共11欧元。菜是一盆白斩鸡,满满的一盆,没有一根骨头(外国人习惯)。另一盆是红油肚丝(是牛肚丝),也是满满的一盆。我美美地吃了一个多小时,一边吃,一边与老板聊天。这一顿餐的价格,在魔都也差不多要这个价钱了。
在斯堡,我完全徒步,因为老城不大。步行能见到更多的风景,两天里,我走了共和国广场、斯堡大学、圣母大教堂、谷登堡广场、小法兰西、沃邦拦河坝、圣多马教堂、欧洲议会、欧盟人权法庭、歌剧院、布罗伊广场、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斯特拉斯堡属于法国领土。但是在历史上,德国和法国曾多次交替拥有对斯特拉斯堡的主权,因而该市在语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国和德国的特点,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地。谷登堡、加尔文、歌德、莫扎特、巴斯德等德法两国名人都曾在斯特拉斯堡居留。
莱茵河流经市区东部。但斯特拉斯堡市区离莱茵河畔大约还有2公里的距离。其支流伊尔河则由西南流向东北,在市中心形成一个大岛,即小法兰西,之后流向市区北部,在与莱茵河平行了很长一段之后才最终交汇。市内除了伊尔河外,还有多条人工开凿的水道,很多至今仍在使用当中。



莱茵宫,昔日的皇宫,现在主要的作用为举办各类型展览,及对外参观,经常会有一些艺术展在这举办。


共和国广场坐落在斯特拉斯堡的德国区,是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交界点。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建筑群是威廉建筑的最佳实例之一,是结合了多种不同的建筑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建筑风格)。






















谷登堡广场位于斯特拉斯堡的中心岛。广场以发明活版印刷术的古登堡为名,印刷术的发明为史特拉斯堡带来了繁荣,在十五至十六世紀时,这里是欧洲出版业的中心之一。现在这个广场都会定期举行书市。


圣母大教堂,它始建于1176年,直到1439年才全部竣工,用孚日山的粉红色砂岩石料筑成。正面顶上,一边是一座高142米的尖塔,另一边却只有一座平台,此处原应该是一座对称的尖塔,由于当时的财力有限而没有建起来,如今反倒成了它的特色,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因此而极负盛名。教堂内有一个11米高的天文钟,建于1838年,每隔15分钟有儿童、青年、壮年及老年代表人生4个阶段的机械人出现,但每一整点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至今准确无误,到中午12点30分鸣钟报时之际,就会有众多的人物轮流出场,带来引人注目、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场面。






斯特拉斯堡的历史中心位于伊尔河两条支流环绕的大岛,被称为“小法兰西”,这一区域拥有中世纪以来的大量精美建筑。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首次一个城市的整个市中心区域获此荣誉。小法兰西又有“小威尼斯”之称。伊尔河在那里分岔为许多条运河,穿过的一小片地区布满中世纪木桁架房屋和巴洛克风格的砂岩建筑。


小法兰西又有“小威尼斯”之称。伊尔河在那里分岔为许多条运河,穿过的一小片地区布满中世纪木桁架房屋和巴洛克风格的砂岩建筑。

二战时该区域完全被毁,如今能看到的是重生后的斯特拉斯堡,德国风格的木结构房屋与交错的小运河相得益彰,有如童话般美丽,它历史的灵魂都在那些重建的建筑中得以体现。

沃邦拦河坝,小法兰西区以西一个伊尔河上的一道拦河坝,兴建于17世纪末。以设计师名字命名。



二战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欧洲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欧洲反贪局及欧洲议会等多个欧盟合作组织均在斯特拉斯堡设立总部。下图为欧盟委员会。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摄于2019年4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