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拉巴特《独行亚非欧58天》

去拉巴特是必须的,一,最后离开摩洛哥,要从卡萨布兰卡出发,必定经过拉巴特;二,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不去首都讲不过去。一般地说,大城市或首都都集中了一个国家最多的资源,包括旅游方面;三,拉巴特是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已经放弃了梅克内斯,拉巴特是不能放弃的。
到拉巴特是从丹吉尔乘坐巴士的,车费75迪拉姆+5迪拉姆(行李费),开了4个小时才到拉巴特南边的一个车站。看了看地图,离预订的旅馆有七公里之远,原想乘坐公交,实在难以沟通。只能乘坐出租车,打表,到“巴黎酒店”门口,15迪拉姆,真的不贵。
那“巴黎酒店”,位置不错,就在新旧城边缘,单人间,号称酒店的居然没有POS机,只能付现金,又给酒店狠狠赚了(我在网上是以欧元结算的)
安顿后,抓紧傍晚时分摄影的最佳时机,到海边、麦地那和乌达亚堡那儿去看看。第二天,再到市中心的哈桑塔、穆罕默德五世陵墓、舍拉遗址、穆罕默德五世大道和圣彼得教堂等市区景点。


穆罕默德五世墓,位于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1961年。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墓左侧建有清真寺,再左侧为讲经台。墓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据说毁于177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哈桑塔保存较好,占地单边长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图案各异,具有摩传统艺术特色。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

拉巴特,摩洛哥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非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自1912年以来,一直是摩洛哥政治首都。




哈桑塔建于1195年穆瓦希德王朝的哈里发统治时期,设计师是Jabir ibn
Aflah,风格近似他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设计的吉拉尔达塔,因此被称为姐妹塔,两座塔的原型则是马拉喀什的库图比亚清真寺。


哈桑塔是当时规划建造的大清真寺的宣礼塔已完成部分,计划建成86米高问鼎世界最高的宣礼塔。1199年随着苏丹逝世而全面停工,宣礼塔实际建成高度44米,约是计划高度的一半。清真寺部分也没建完整,只建了200条柱子和几道围墙。


舍拉废墟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时期皇家陵寝遗址,1980年被列为摩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门票不菲,不进去了。




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堂,教堂建于1919年,设计师M·拉福格。1921年由法国陆军上将休伯特·莱尔特主持的开幕典礼,同年11月教堂开始正式运行。教堂的两个高塔,于1930年外加的。教堂奉献给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彼得,是拉巴特大主教区所在地。



穆罕默德五世大道,法国殖民时期建造的新城政府区,大道上可以看到中心火车站、国会、邮局、马格里布银行、商店等。是拉巴特市民休闲购物的地方。


巧遇摩洛哥人在示威游行,井然有序,“示威游行”一词不知民敢吗?



乌达亚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现存乌达雅堡对外开放区域分三部分:一是院内花园,为伊斯玛仪国王于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二是博物馆,分两个展室,一是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另一个展出历代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犹太人服饰以及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为古时空中市场遗迹。站在平台上可俯视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萨累市全景。乌达雅堡内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别具风格。堡旁靠海外的一组平房,原为葡萄牙军事




在乌达亚堡上俯瞰在大西洋和布雷格雷格河的入海口风光。

2012年拉巴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拉巴特:现代都市与历史古城(摩洛哥)一份共享的遗产。拉巴特城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是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深度对话的产物。




拉巴特由两个紧连的姐妹城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进入新城,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树丛中。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街心花园,比比皆是。王宫、政府机关、全国高等学府都坐落在这里。旧城萨勒围以红色城墙,城内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市面繁荣,后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艺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存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




拉巴特火车站,我从此站乘坐火车回到卡萨布兰卡,准备下一程的旅行。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摄于2019年4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