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过去叫“鸡笼”的地方【台湾环岛行】

标签:
海港城市基隆台湾环岛游自由行街景杂谈 |
分类: 天朝神州 |
一个过去叫“鸡笼”的地方【台湾环岛行】
为了到野柳地质公园,不似旅游团队一辆大巴直驶过去就行了。我决定在基隆住上一晚,从从容容地游玩。于是,到了基隆后便游览了市容。
基隆市,是台湾省的省辖市,位于台湾岛东北角,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曾是台湾万商云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388624人(2009年8月)。为台湾北部重要的国际商港,加上境内岛屿、港湾、山陵兼具,繁华的港都则局促于山海之间,辖下仁爱、安乐、信义、七堵、中山、中正、暖暖等七个区。
基隆,旧名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ketakalan),鸡笼”是“凯达兰”的闽南方言译音。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光绪元年(1875年)设基隆厅时,才把鸡笼改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1617年(明末万历四十五年),张燮著的《东西洋考》里,就有鸡笼社、鸡笼港、鸡笼城、大鸡笼街等记载。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所取代,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1667年才被郑经(郑成功之子)率部赶走。1668年,郑经派军讨伐荷兰人,荷兰人兵败。
基隆有街市始于1723年,1851年开始与外国通商,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正式辟为商埠。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通车。日本入侵时期(1895年至1945年),设基隆郡基隆街,后来升格为市。1889年建成第一座码头,日本侵占台湾后大举筑港,分四期于1935年完成,成为现代化商港,现有39个深水泊位,可停靠3万吨级轮船。1945年光复后,增建了仙洞的货柜码头和特种货物码头,以及八斗子渔港。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000万吨。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时被划为要塞区,现为台湾当局的海军基地。
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中正区。
著名的庙口夜市
相关资料取自百度 摄于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