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到处都是“洋葱头”的国度【俄罗斯30天】

在中国、在东南亚旅游是看寺庙,到欧洲旅游则是看教堂,到俄罗斯也同样如此。在俄罗斯的大地上,所见最多最美的建筑当属“洋葱头”教堂-东正教教堂。东正教和天主教、基督教有什么区别和什么相同,我也不清楚。趁着在俄罗斯看了不少东正教堂,学习一下有关东正教及其教堂的知识。

从历史看,天主教是耶稣的使徒建立的,经过两次大分裂,使基督教,即基督教新教诞生了。
1054年,天主教第一次大分裂,罗马公教(天主教)第一次大分裂,后分成了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以及希腊正教(东正教)
378~1417年天主教会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宗教改革)中,罗马公教分裂出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基督教诞生。(网络)

东正教的教堂有几种形状,每种形状都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意义,而每间教堂一般都只采用一种形状。最常用的是椭圆形或矩形,模仿船的形状。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年。

东正教教堂几乎总是东西向的,建筑的主要入口在西端。这象征着礼拜者从罪恶的黑暗中(西边)进入到真理的光亮中(东边)。在东正教教堂的屋顶上通常都能找到一个或更多的炮塔(圆形的或坡度陡峭的高尖屋顶)。在炮塔的顶部有洋葱形状的圆屋顶,这是俄国东正教教堂特有的特征。这个形状提醒着信徒们蜡烛的火焰,而这火焰会燃烧到天堂。

在拜占庭教堂里,内部的陈设和布置,通常有一屏风将至圣所与教堂中殿隔开。祭坛前方有一大门,两边各有一小门。门和屏风上绘有精致的圣经故事、人物、天使长等圣画像。圣像崇拜虽在圣像破坏运动中受到攻击,被定为异端,但几经反复,787年尼西亚公会议终于宣布废除圣像崇拜的法令为异端。这一决定被以后的东正教奉为信条。其教义基础是:由于上帝在耶稣基督身上采取物质形象,也能在画像中表现出来。像是一种象征性而非现实性的艺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教会的神学思想和表明上帝启示的重要形式,同时也展示了基督教奥秘的形象化的历史。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后,拜占庭教堂的建筑艺术对俄罗斯正教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圣索菲亚大堂成了俄罗斯东教教堂建筑的楷模。但在教堂内部的陈设方面,俄罗斯正教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典型的布置是:在祭坛处布置有许多圣画像,上绘东正教崇仰的圣人、圣徒等。在俄罗斯城乡,东正教的教堂星罗棋布。白金色的十字架和葱头式圆顶,在城市的楼群中,在开阔的原野上探出头来,辉映着阳光。悠远宏亮的钟声,感召着俄罗斯各个角落的东正教信众。俄罗斯教堂经过了从希腊等外国建筑师主持修建,到俄罗斯建筑师主持修建的过程。其主要建筑风格一般是拜占庭式。造型风格浑厚雄伟、庄重饱满。室内采光经常要借助于烛光。拜占庭式的葱头圆顶在引进俄罗斯过程中,从一头转变为多头。这也是受古罗斯多神教建筑错落有致、讲究空间多角度、多层次分割的影响。

圣堂是教堂的主体部分,用一张被称为圣像屏风(圣像壁)的带有通道的圣像屏帏与至圣所(圣坛)隔离开来。圣所的围墙上都装饰有圣像和壁画,很多的前面都挂有点着了的灯(灯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东正教教堂里没有一张教堂内的靠背长凳。教堂里的教父认为在进行着神圣的仪式时坐着是失礼的(除了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如教育和唱圣歌),而且空地更有利于更多信徒们做象征性的东正教礼拜的鞠躬和叩拜动作。在教堂的最东端是圣坛(或至圣所),分两个房间-圣器收藏室和小礼拜室在圣坛的两边,这两个房间用圣像屏风与圣坛隔开来。

东正教教徒尊敬一个耶稣的圣像不是因为它木材或油漆的种类,而是为了通过塑像来尊敬上帝的化身耶稣本身,所以人们才尊敬那没有生命的耶稣的塑像。

人们吻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的圣像,正如吻圣徒的圣像,他们是上帝的朋友,他们与罪恶作斗争,为上帝流血和跟随上帝的脚步来效法他。尽管不如神和帮助者本身那样受到尊敬,但圣徒们也会如那些受到上帝的赞美、在上帝的帮助下成为让敌人害怕和对那些信念在不断进步的人有帮助的人那样得到尊敬。他们是上帝的仆人,上帝给予了他们勇敢的精神以回报他们对他的爱。人们看着他们功绩与受难的画面通过他们来使自己圣洁化和刺激人们热心地效法。






虔诚的教徒在亲吻圣像,我们不时见到这样的场面!


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引入,始终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教堂建设。东正教教堂如雨后春笋在俄罗斯大地上冒出来,成为凝聚俄罗斯东正教信众的形式。教堂开工往往和教义中的人物、纪念日有直接的关系。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圣母安息大教堂(乌斯宾斯基大教堂)就是在俄历的圣母安息日动工的。同样,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的天使长大教堂(阿尔汗格尔斯基大教堂)、圣母领报大教堂(布拉戈维申斯基大教堂)等,都是在相应的特定纪念日动工的。经过多年不辍的教堂建设,在克里姆林宫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教堂广场。

和教堂建筑一起影响了俄罗斯建筑的是钟楼加城堡的建筑形式。俄罗斯城堡建设源自希腊的城堡。坚固城墙连接着城门和尖顶钟楼,把王宫和教堂圈起来的做法,最初的名称叫“内城堡”,俄语叫“克里姆林”。不仅莫斯科有克里姆林宫,在16~17世纪,砖石结构的克里姆林在喀山、罗斯托夫、斯摩棱斯克等许多俄罗斯城市出现。克里姆林是城市的核心,带动了俄罗斯城市建设的发展。

在俄罗斯的东正教堂,不少不允许拍照,但也有不少可以拍照,如莫斯科的不少中小教堂可以拍摄,但有名气的都不可拍。如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克里姆林宫内的所有教堂,都不能拍摄。但圣彼得堡则不然,圣伊萨基辅大教堂、喀山大教堂、滴血大教堂、主显圣容大教堂等大教堂都可以拍摄。我进入教堂后如要拍摄,先征得神职人员应允才开始拍摄的。其实教堂内也大同小异,加上对宗教也不懂,只是感觉一种“美”(当然主要是建筑之美、雕塑之美和绘画之美)才想拍的。
以上照片全是莫斯科的教堂内外所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