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寺【独行津冀吉辽】

到蓟县是因为曾经到过那儿,却没有观赏她的精华景点,一个是独乐寺,一个是黄崖关长城。于是火车到了蓟县,我立马将折叠车打开,骑入城里,安顿好后即到了独乐寺。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县西大街,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始建于隋朝(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明万历、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维修,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砌照壁,增设观音阁重檐上下各四根擎檐柱,并建寺东行宫。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是国内最古老的高层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斗拱相当于立柱的二分之一,粗壮有力,为典型唐代风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山门上悬挂的“独乐寺”匾额相传是明代官吏严嵩所题。山门内有两尊高大的天王塑像守卫两旁,俗称“哼”“哈”二将,是辽代彩塑珍品。独乐寺山门正脊的鸱尾,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犹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984年)重建,被公认为辽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两座建筑内的数尊塑像也是与建筑同时的作品,但与建筑一样都历经后代的维修和改动。梁思成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寺内其他建筑都是明代以后修建,包括寺内东部的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行宫。


1930年代,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目前,独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在寺院内,有乾隆书壁碑,共28块。长方形,横竖皆有,嵌专修的矮墙上。全部是清乾隆皇帝手书名家诗。壁碑原放在蓟县与遵化齐界处清隆福寺行宫内。后移到蓟县马伸桥议事厅,嵌四壁(后改为马伸桥中学)。80年代因于桥水库扩建,马伸桥被淹没,壁碑迁到独乐寺院内。

主建筑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阁下檐上高悬“观音之阁”匾额,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观音阁高23米,
木质,集我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成,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观音阁看似只有两层,实际是一座三层式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物----在上下层之间还夹着一个用腰檐和平坐栏杆围绕着建成的暗层。阁内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形体高大的观音像,矗立在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向上穿过二、三层平台,直入顶层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




韦驮亭位于观音阁北面,是一座明代修建的攒尖顶八角亭。韦驮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天部神,在佛涅盘时,捷疾鬼盗取佛牙一双,韦驮急追取回,后来便成为佛教中的护卫天神。亭内韦驮像,身着盔甲,表情肃穆,双手合十,怀抱金刚杵。据说韦驮的不同姿势对于行脚僧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只要看见寺内的韦驮像双手合掌,表示寺庙里欢迎,路过和尚尽可大摇大摆进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表示寺庙不欢迎挂单和尚。







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其三,独乐寺为安禄山起兵叛唐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安禄山所命,盖安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而命名。而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为广泛。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
拍摄于2014/6/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