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义的印度】953扇窗的精绝古怪建筑

斋浦尔的地标性建筑是风宫。我们到斋浦尔去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风宫。从火车站出发,在站前搭乘了2路(10路也可)公交车(中巴)到风宫外十字路口下即可,车费是7RS/人。

风宫正对着街道的一面其实只是一堵宽大的墙,上面开有953个窗口。这些窗户都是用红砂岩镂空而成,呈半个八角形,密密排开远看又似蜂巢。窗户设计得无比巧妙,使得宫殿内任何地方都有风吹入。如果有狂风来袭,只要把窗户都打开,大风就会吹过前后窗户而不会把宫墙吹倒。当年,王后和宫中嫔妃仕女就是在风宫这上百个精工雕饰的露台后观赏街市的繁华景象的。厚厚的墙壁隔绝了宫中女子们抛头露面的机会,而街道上的人也绝望不到窗后的人。

金字塔形的风宫在晨光中呈现瑰丽的红色,两侧各有一座瞭望塔,中间主体部分是五层建筑,大约15米高,外形参照印度教神祗帽子的形状设计。像一个精致的蜂窝,风宫设计复杂,每个封闭的阳台都有拱形顶,顶部装饰有屋檐,953个窗户镶嵌在阳台上,整个建筑用白色线条和图案细致勾勒。从正面看,风宫似乎非常厚重,却又不失秀丽。

都说窗口的作用是从里面观察世界,这里的风宫,倒不如说是更吸引外部世界的好奇与神往。风宫这无数向外敞开着的窗口,不是更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这不也正是几百年来风靡世界的印度之魅力所在?

禁止女性抛头露面,在古代东方并不鲜见,中国闺秀深锁闺房,难得步出阁楼,但为深宫中的女性建设一座瞭望城市景致的楼阁,并成为地标性建筑,且历久而名声愈振,斋浦尔的风宫也称得上绝无仅有了。






转向侧面,它又呈现了不同的构造,可以看到风宫华丽的外表之后并没有宽阔的大殿,进深只有大约一间房屋,侧面的纤秀结合正面的华丽,风宫顿失厚重的正面观感,倒像是一座巨大的屏风。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风格的造型,精雕细琢的纹饰,以及这座宫殿承载的历史,使得它成为了斋浦尔的地标,所有游客前往斋浦尔都会造访这座代表性建筑。




风宫楼层间通过简洁的坡道连接,从坡道走进风宫内部,很是惊讶于内饰的简洁,与华丽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什么装饰,只是长长的过道和廊柱,阳光透过窗户上的五彩玻璃照射进长廊。外墙厚度只有30公分,风大时,只需将所有窗户都打开,即可以减少风对墙体的压力,即使在炎热的五六月份,在风宫上也是非常凉爽。尽管如此,设计师依然将上下楼层的通路设计为坡道而不是楼梯,这样身穿美丽纱丽、全身披挂金银珠宝的王后和贵妇们就可以懒洋洋地乘坐肩舆被仆人们抬上看台,而避免气喘吁吁地爬上楼梯。微风从数百扇小窗户中吹过,可以想象到贵妇们的惬意和百无聊赖,炎炎夏日,她们在这里小憩,啜饮冰镇饮品,勉强慰藉深闺的寂寞,打发大把的闲暇时光,偶尔打开小木窗,透过头巾用好奇的目光俯视街市,打量整齐的街道、喧闹的市场和繁华的城市。

英国殖民地时期,斋浦尔王公承袭了土邦统治权,效忠于英王,并享有主权,可以自己组建政府,但英国政府控制着外交和国防。如同印度其他大大小小的土邦,斋浦尔处于半独立状态,拥有自己的领地,但他们如同琥珀中的昆虫,美丽却并不自由,也不再有原来的生气。
更大的变化则发生在印度独立后,斋浦尔加入联邦,将国防、外交和交通权力上交给印度政府,其余事务仍由土邦管理。直到1971年,王公年金被取消,而基于公民平等原则,王公称号被剥夺,资产被充公,领地收归国有,他们只保留了这里的城市宫殿作为他们的居所。


按照拉其普特人的习俗,王室妇女不应该抛头露面,出现在陌生人面前。为了使她们可以观看城市街景、老百姓日常生活以及王家游行,体贴的王公修建了这座宫殿。风宫紧邻王室宫殿,处于斋浦尔的核心位置,且设计奇特,完工即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众多臣民对于宫殿之上神秘的王室家眷更是充满了好奇。

200多年来,风宫依然屹立,保持了原有面貌,墙外的人们不再是王公的子民,而墙内荣华也已今非昔比。

摄于2013年11月19日(资料取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