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论《庚寅本》前的“红楼梦旨义”

(2018-12-25 10:44:02)
标签:

红楼

文化

     2017年12月17日在天津“京津冀红学高端学术论坛”发言       

        http://s6/mw690/001tAecZzy7qeVoRrw165&690

           

              简论《庚寅本》前的“红楼梦旨义”

                                 山西红学会:张志坚 

天津王超收藏本,即庚寅本,继承和发展了甲戌本《凡例》,却脱去了《凡例》,把“红楼梦旨义”五个字,置放在首页,切割掉最后一段,展示出精华部分,并将最后一段如庚辰本一样,置放在第一回的开头。这样一来,一个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手抄本问世了。

对于《凡例》,胡适先生等前辈们已经有所关注与认识。周策纵、周汝昌曾内证《凡例》属于原作。冯其庸、林冠夫先生,认识到《凡例》与明清书前惯例大相径庭,“既不是此书的‘编述’体例,也没有规定出一个评批此书的体例。”

特别是冯先生1980年在美国红楼梦研讨会“论甲戌本《凡例》”、2004年纪念曹雪芹活动再《论甲戌本》下了很大功夫,对《凡例》作了各方面分析,遗憾的是没有参透《凡例》,说《凡例》“前后矛盾,自乱体例”,说“红楼梦旨义”只是罗列许多书名,等等。其症结在于没有揭示出“红楼梦旨义”中深层次的奥秘与精髓。

我从心底里敬佩和感谢天津红学会的坚持。因为庚寅本将“红楼梦旨义”置放在全书首页,直接以“旨义”为题目吸引读者思考:

什么是“红楼梦旨义”?为什么要脱去《凡例》放在最前面?

其实,《凡例》二字,就是“脂砚斋”借用明清已有的惯例,制作一件混淆视线的外衣,其目标任务是包裹、藏匿“红楼梦旨义”。庚寅本高屋建瓴,让“旨义”脱去《凡例》这件外衣,显示出至尊至上的神圣地位。

一句话:“旨义”就是乾隆十九年“甲戌重评者”——脂砚斋,留给后人破解和认识源头问题的纲领,是最高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简单说,“旨义”是纲,纲举目张。用来统领思想,收复各种幻想。

下面简述一下,如何用“旨义”破解红楼梦源头:

首先是背诵旨义、熟悉内容、把握脂批这三点。接下来用四个环节来解决源头问题:

一是应运“旨义”理顺和解决《红楼梦》成书过程;

“旨义”开头讲:《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该书有一个成书过程,过程中有以《红楼梦十二支》为点睛内容的小《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是曹雪芹题写的最后阶段。《风月宝鉴》是曹雪芹之前的环节;旨义告知“《石头记》,是自比石头所记之事”这是对《石头记》的“定义”,即无论是小《红楼梦》,还是《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均是道人亲见、石头亲记。《石头记》是“亲见亲记”的标志。

楔子中还有: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这样《总体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可以陈列如下:

小《红楼梦》——小《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石头记》——总体《红楼梦》

 理顺成书过程,这就是“红楼梦旨义”的首要作用

 

二、用“旨义”中三个“点睛”,选定源头部分两个特定名称下的传神内容和定位《石头记》

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晴。这是第一点睛。由第一点睛,可以确定出,第五回后半部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是小《红楼梦》传神内容。

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晴。这是第二点睛。用第二点睛,可以确定“第九回至十二回”为“贾瑞与跛道人的故事”。因为第九回“贾瑞自学堂”出现,十二回“贾瑞病倒、死亡并埋葬”,十二回后,再没有“贾瑞”。

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晴。这是第三点睛给《石头记》一个定义:“亲见亲记,限定时空。对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作者年轮至关重要。

 

三、择定小《红楼梦》和《风月宝鉴》的传神内容后,反复阅读与甄别,捕捉“点睛”信息,最终敲定作序人“棠村”

找到小《红楼梦》的传神内容为第五回《十二支》曲子,会读到警幻之语“此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还会读到一条脂批:“警幻是个极会看戏人,今之大老观戏,必先翻阅角本,目睹其词,耳听彼歌,却从警幻处学来。”这条批语庚寅、甲戌、王府、戚序本均有。通过内容叙述和脂批可以知道:警幻是戏剧高手,“生旦净末”是戏剧角色,宝玉看到的十二支曲子是戏剧曲子。

接下来,把“贾瑞与跛道人的故事”,即第九回至十二回内容复制出来,按一本独立的书对待,在封面写上《风月宝鉴》四个字,在下面写上:作序人棠村。

为什么要写上“作序人棠村”呢?大家知道,甲戌本、庚寅本在“东鲁孔梅溪”处,有一条关于作序人的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条批语在山西发现的甲辰本中已经由眉批演变为“双行小字批”。

经过详细阅读,在《风月宝鉴》四回中,可以捕捉到的唯一“点睛”信息是第十一回凤姐点《还魂》和《弹词》两出戏。《还魂》是汤显祖《牡丹亭》中一出;《弹词》是清初洪升《长生殿》中一出。考证信息从最新最近的洪升和《长生殿》入手。

[时间关系,考证过程从略]

我用了八年时间,反复论证,其结论就是:《风月宝鉴》这部书泄露出来的唯一有价值的“点睛”信息是《长生殿》剧。而《长生殿》剧的历史是“洪升康熙二十七在京城完成,棠村相国主持出台,第二年八月在京城遭祸,以“大不敬”治罪,51人遭殃,第三年棠村相国病故。康熙三十六年该剧自苏州虎丘上演。康熙四十三年洪升因曹寅邀请,在江宁织造府演出三天三夜,返家路上落水身亡。曹寅组织修订出版《长生殿》,纪念洪升。”

到这里,结论已经出来:“为《风月宝鉴》作序”的棠村,就是主持《长生殿》出台的棠村相国。

大家想,在一本只有薄薄四回内容的书中,发现与考证出来的重大事件主持人棠村和这部书的作序人棠村,会是两个棠村吗?肯定不会,只能是一个人。这是一个考证加逻辑推理的题目。而且这个事件中的棠村是从“旨义第二点睛”内容中考证出来的;更何况,这个“棠村相国”同时出现在曹寅付梓出版的《长生殿》剧本《例言》中。

 

四、当作序人“棠村”确定后,一系列绝妙的历史时间就会显现出来

《风月宝鉴》作序时间会从“棠村相国”《梁清标墓志铭》中走出来:康熙三十年八月一日,即梁清标去世前要写出《序言》来。

第十一回“凤姐点戏”的精准历史时间是: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五日。这是《长生殿》与“长生殿事件”之间在京城真实的唯一历史缝隙。

《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的完成时间为:康熙二十八年八月至三十年八月一日之间。这是由“长生殿事件”与作序人去世时间决定的。

“东鲁孔梅溪”候选人名单中,与《长生殿》有“姊妹之称”的《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罢官第七年康熙四十五年到棠村故里住六个月,留下《在真定借书作》的诗文证据,在康熙四十七年《平阳府志》中留下棠村记载,等等,成为首选人物。最奇妙的是:在孔尚任家院内可以望见的峄山南华道观,竖立有“雍正三年的宝玉石刻”。这是历史为后人留下来的石物证据。正所谓“立碑为证”。

另外,在“旨义”三个“点睛”后,还有“三个禁区”

不敢写地理位置、不敢写外事、不敢涉及朝政。希望后人理解,不得谓其不均,不得谓其不备。

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生存环境的险恶与不得已,“三个禁区”决定了《石头记》创作的技巧与方法,只能是举世无双,巧夺天工。惟有这样,才能将文字狱事件带到“清朝灭亡”后的历史空间。这些写作技巧与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

因此说“红楼梦旨义”是破解红楼梦的圣旨与纲领。还可以说,甲戌本、庚寅本是破解红楼梦的秘籍本和范本,而不是残缺本。所谓残缺,如维纳斯雕像,是设计打造残缺。

有了红楼梦旨意的统领性定位,才能理解胡适前辈最先捕捉十六回四次接驾这条真实历史点睛信息的敏锐高度与威力,才能依托秘籍,模仿范本,效仿前辈,继续捕捉十六回之后相关回目中的真实历史点睛信息,最终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历史年代划分》出来,这时候方可知道《红楼梦》究竟是爱情小说,还是变相的春秋史记

 

时间关系,只能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欢迎交流!

           http://s12/bmiddle/001tAecZzy7qeVBUiWn5b&690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