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志坚
张志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3
  • 关注人气:1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解红楼梦的秘籍本——甲戌本,如何读?

(2016-11-17 06:51:17)
标签:

红楼

文化

 

 

甲戌秘籍本批语“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

揭示《红楼梦》创作源头

渔兰(张志坚)

 

 

            http://s9/small/001tAecZzy76tGxxf8438&690        http://s8/small/001tAecZzy76tH8FJZBb7&690          http://s12/small/001tAecZzy76tI7iGpB7b&690
                                                                      


           红楼梦是一部非常难以读懂的书。

这本书就像“九连环”一样,掌握不了它的特殊技巧,很难读的懂,解的开。可以说,多数研究者,在短时间里,靠三五遍的阅读功夫是很难弄明白的。曾经数位大家名家,涉入其中,犹若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并没有解决这本书最基本的问题。更有俞平伯、周汝昌这般很有文学修养并痴情于红楼梦的学者,穷毕生精力斯磨至耄耋皓发,而最终,仍是不得其解,连创作源头亦擦肩而过,可为终生憾事!

俞平伯先生春秋越九十轮番,临终尽然留下纸条“胡适俞平伯腰斩红楼梦有罪,程伟元高鹗保护红楼梦有功。”有学者论及先生之留言说“此可谓推倒重来,否定了自己往日所有研究成果。”当下仍有一批红学老者,退休离岗之后,痴心不改,独抱红楼,但是其认识与解读仍在云雾缭绕之间。

这不是他们的智商问题,也不是他们的谨慎勤勉问题,更不是他们缺乏研究的工具与资料问题,而是一个最玄妙的问题久久地困扰着他们:那就是缘分不到,或者叫运气不好!否则该如何诠释长达半个多世纪太平世道中的的一颗颗痴迷之心呢!

 

有人言,红楼梦一部言情小说而已。

试问一部小说,写点三角恋爱,情又真,词又美,污秽之句寥寥,如此,用得着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用得着三番五次,改换书名?用得着设《凡例》,带加批,以“黑红两色,招摇传世”吗?更莫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诸多理由,足以暗示:此书绝非一般言情小说,而是披着言情小说的外衣,兜售历史“不得已,无可奈何”之真事实事。

 

即是历史之真实,有什么可怕的呢?可见绝非一般历史,而是涉及到操有生杀之权柄的皇家与朝廷之事。掉脑袋的事,自然是可怕的事情。所以甲戌本《凡例》预告: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由此可知,作者预告“两不敢”,乃谓“朝政与朝廷”,此正是盖书与所有一般小说不同之关键。

 

但是,一部书,费尽心机创作出来,让后人读不懂,这显然不是创作人的目的。创作者下如此大的功夫,藏来藏去,遮遮掩掩,目的只是怕当下惹火上身,给自己、特别是给家族招来灭顶之祸。

 

如何既能当下平安无事,躲避过清初“文字狱”横行时代,又能让未来的人看得懂,弄的明白呢?这才是创作者的指导思想与初衷。这就需要挖空心思地去精心设计打造,需要乞求“遮天大王”的关照与庇护。其结果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于是乎《石头记》便以前所未有的形态诞生了。

 

诞生后,如何传播同样需要精心地筹划安排,博学多识、从葫芦庙里走出来的大司马“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自然会将“遣兵调将”的高级手段应用其中,由此,乾隆十九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甲戌本)诞生了。

 

很明显,它的诞生应该是一个双胞胎,即《石头记》完整的原始手稿与“携带者红色批语”的《脂砚斋评石头记》同时落地。

这个时候,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走向社会,如何传播下去的问题;更贴切地说,作者在《石头记》整个创作的过程中,脂砚斋在整个批语的过程中,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抄和传播”的问题。如果不把“传抄和传播”问题解决好,他是不敢随意地将《脂砚斋评石头记》抛出去的。所以,乾隆十九年的甲戌本在周密的思考下,从《脂砚斋评石头记》中分离出来,从新打造,从新加批,并担负起“破解石头记”的重大历史使命而被秘藏起来,此可以称之为“阴本”。阴本,即秘藏本,或称秘籍本。分离后的《脂砚斋评石头记》也经过重新改头换面,“减去前十回”的所有批语,或者是减去由甲戌本分担的批语,被称为秋月定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即后来的《庚辰本》。庚辰又可以称“阳本”。阳本,即传抄本。

《脂砚斋评石头记》分离为阴本与阳本,才能基本解决作者的心悸与忧虑问题。因为,作者清楚地知道,没有“前十回批语”的《庚辰本》,一般人是难以找到该书的创作源头的,只能从他在十六回放出的“江南甄家四次接驾”这一涉及皇家并国人皆知的重大历史信息中去猜测揣摩。

而作为“阴本”的甲戌本,即秘藏本,则携带着特别的历史使命与批语,秘藏起来,只传门人不许外泄,等待恰当时机,等待政治环境的时过境迁。

那么,时过境迁262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得知甲戌本不是一本普通的传抄本,而是一本破解红楼梦的秘籍本呢?

读到这里,许多朋友一定会问,凭什么说甲戌本是秘籍本呢?

有哲人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本人笃信此言。我想甲戌秘籍本犹如武打传奇中的秘籍本一样,我们将“阴本代入阳本”一试便知其灵也不灵。当然,凡是,想“代入一试”的朋友,必须要有耐心,必须要熟读红楼梦前十八回内容,否则,你是做不了这道“类似数学代入法”题目的。

下面,首先给大家讲讲,甲戌本凭什么可以称之为秘籍本?

第一,包装整齐,四册一函,外观完美,宜存宜携。甲戌本的题目共计二十八回,中间挖去第九回至十二回和第十七回至二十四回,剩余十六回,即第一回至八回、第十三回至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二十八回,一至八回装两函,十三至十六回装一函,二十五回至二十八回装一函,恰是十六回分装四函。如此完美的取舍、切割、包装正像“断臂的维也纳”,显然是精心打造,不是巧合的缺失。

第二,此书特设《凡例》——“红楼梦旨义”,其它传抄本皆无。旨义,就是圣旨,就是最高指令。红楼梦旨义,就是破解红楼梦的圣旨,即理解和破解红楼梦的最高指令或者叫基本定理与基本原则。红楼梦旨义,共分六个部分,末尾有一首题诗。旨义将红楼梦成书过程、创作源头、地理位置、政治避讳、作者状况与简历,均作了简捷智慧的交代。

第三,旨义中独有“三个点睛”,暗示创作源头:一是《红楼梦》之点睛为《红楼梦十二支》。二是《风月宝鉴》之点睛为“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三是《石头记》之点睛——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之事方可称《石头记》。

第四,告知此书成书过程以及最初书名:旨义,开宗明义,首宣“此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总其全部之名也”。一曰《石头记》,又曰《红楼梦》,又曰《风月宝鉴》,又曰《金陵十二钗》,最终定名《红楼梦》。而独在楔子内容中的“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之前加入“至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此等于告知该书在源头部分,即《红楼梦十二支曲子》时便有《红楼梦》名称,与第五回内容中“原稿《红楼梦》”协调对应起来。

第五,此书前十回特有上千条批语,并特别告知第一作序人“棠村”:甲戌本前十回有批语上千条,庚辰本前十回则没有任何批语。楔子中“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批语“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是甲戌本独有的。

第六,用设计残缺,瞒天过海,且得无中生有之效果。甲戌本挖去两大块十二回,形似残缺丢失。实际不是残缺,而是人为设计。恰是挖去的两块中,共同含有《长生殿  弹词》和《长生殿  乞巧》重大历史信息部分。《长生殿》剧是“棠村梁清标”主持出台并形成涉及人数最多的文字狱事件,挖去《长生殿》这一重大“文字狱事件”信息,才敢将“棠村”批语标示出来。担心秘籍本的丢失或者收藏不慎泄露。这显然是甲戌本的首要设计理念。因为当下人,一看到《长生殿》便会想到“棠村主持出台”。这正是形成甲戌本与庚辰本“一阴一阳”的不同分工的一个关键之所在。

第七,庚辰本前十回没有任何批语,此反证了甲戌本的“阴本”作用庚辰本前十回没有任何批语。其批语恰从含有《长生殿弹词》的第十一回作起。此正是清朝当下人破解不了《石头记》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多数人只看到了程甲本、程乙本,部分人看到了庚辰本。很少有人,同时可以得到甲戌本、庚辰本、程甲本。也就是说,没有甲戌本的“红楼梦旨义”和“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的批语,人们是破解不了红楼梦,更找不到红楼梦创作源头。即便由于时间漫长之后,甲戌本传承门人失去警惕,该本丢失,得此本着,单独拥有,仍然因为其中的缺失部分,而难以破解此书。甲戌本十五枚印章,正是每一位传人的真实印迹。

第八,告知此书成书最早时间与创作忌讳:在楔子中加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仍用石头记”变相告知此书择定于“甲戌”年间,即乾隆十九年。因为康熙“甲戌”三十三年包裹不住书中的历史信息。康熙至乾隆时期“文字狱”横行,作者告知“凡写长安,从古之称---曰中京,不欲着迹于方向”,“写闺中切,略涉于外事则简”,“不敢干涉朝廷。---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

第九,巧妙告知作者简况:男性,为官,天下名人,其人生坎坷,“半生潦倒”,悲惨凄绝,终不负其才,用血泪哭成《石头记》,其高度与形态犹如文中之贾雨村。

如上九条,正是甲戌本作为“阴本”,作为秘籍本的特征。

 

下面首先应运甲戌本(阴本)与庚辰本(阳本)的结合,或者叫应运“代入法”如何解决《石头记》创作源头问题作一次演绎

 

甲戌本(阴本)批语:

1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乃棠村序也。

    2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阴本中,“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的内容被切割。

查阳本,贾瑞第九回出场至十二回贾瑞亡故埋葬,此后该书中再无贾瑞出现。

由此断定:1第九回至十二回是《风月宝鉴》的内容。

                2阴本恰好割去了“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这段关乎《风

          月宝鉴》的内容。

 

问题:1阴本指出“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棠村”是谁?

          2《风月宝鉴》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请“棠村”作序?

 

要了解这些问题,首要去做的还是去读《风月宝鉴》这本书的内容,通过详细阅读内容,从中捕捉关键信息,进而了解这本书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物等等。

 

详细阅读《风月宝鉴》,即阅读阳本中“第九回至十二回”内容。

阅读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明确的文字可以作为历史信息的,唯有“贾敬过寿,凤姐点的《还魂》《弹词》两部戏”可以变相判断出历史时间来。

 

《还魂》:明晚期汤显祖《牡丹亭》中一出。汤显祖1616年去世。

《弹词》:康熙二十七年钱塘洪升创作的《长生殿》中的第38出。

分析《牡丹亭》与《长生殿》,因为前者出台很早,距离《长生殿》出台时间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达半个多世纪。所以,考证距离作者最近的信息,应该是《长生殿》。

 

      考证《长生殿》:

 

读《洪升年谱》知该剧是康熙二十七年洪升在京城国子监读书时创作。

读王士祯《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康熙二十八年记载:“七月九日,立佟皇妃为皇后。翌日,佟皇后崩。”“梁清标于生公园演《长生殿》,赵执信具柬请客,名流毕集。”

读中科院蒋寅著《王渔洋事迹征略》记载:梁清标(1620——1691),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河北真定人。

 

读董潮《东皋杂抄》卷三:“演是剧,主之者为真定梁相国清标,具柬者为益都赵赞善执信。虞山赵星瞻征介,馆给柬王(黄)某所,不得与会,乃促给柬入奏,为大不敬。上先发刑部拿人,赖相国挽回,后发吏部。”

读清山东李澄中《白云村文集》中有《保和殿大学士梁公墓志铭》和《贺大司马梁公拜大学士序(代)》,对梁清标有一个全面的叙述记载。

读《正定县志》和正定《梁氏族谱》有关于梁清标的详细记载。

读戏剧家专论丛书,孟繁树著《洪升及长生殿研究》

 

通过如上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得知:《长生殿》由国子监生钱塘洪升于康熙二十七年编写完成。由河北真定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号棠村)主持出台。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因佟皇妃丧期未满,违制上演,以大不敬治罪,现场51位观戏人员遭祸,形成康熙朝涉及人数最多的“文字狱事件”,赵秋谷、查慎行、朱典等被罢官离开京城。《洪升年谱》记载,洪升躲入山西编馆。

因《凡例》“红楼梦旨义”告知:“叙闺中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为其不均也。”“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不得谓其不备。”所以知道,作者在《风月宝鉴》内容中的唯一信息就是《长生殿》。《长生殿》因出上演不慎,以大不敬治罪,形成文字狱事件,此已经直接“涉及朝政”,所以,作者不敢多写,只用“贾敬过寿,凤姐点戏”这种顺乎自然的方式,透漏《长生殿》这个关键的历史信息。

 

因此,我们通过阅读庚辰本,即阳本中的《风月宝鉴》内容,并从其唯一的《长生殿》信息中获知:

 

棠村主持《长生殿》出台。棠村就是河北真定梁清标相国。

《长生殿》在京城康熙二十七年出台,康熙二十八年八月遭祸,因形成涉及人数最多的文字狱事件,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之后,京城再无人敢于上演《长生殿》。

《洪升年谱》康熙三十六年记载,这一年因组织观演《长生殿》的赵秋谷到苏州,苏州巡抚宋荦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上塔台上演,轰动一时,千人石外,水泄不通

《长生殿》出自国子监生钱塘洪升之手。洪升京城国子监23年,如此才华,未能考取进士。大学士棠村梁清标相国欣赏其才华,主持《长生殿》出台,形成涉及人数最多的文字狱事件,使赵秋谷、查慎行、朱典这样才华横溢者遭遇罢官,洪升亦逼迫离开京城。所以《长生殿》的记载在《风月宝鉴》内容中出现,已经涉及“朝廷与朝政”,作者不敢多写,只用《长生殿》中的第38出《弹词》二字点出,这便是《石头记》作者心有余悸的关键写作方法的一个典型示范。也是甲戌本(阴本)“红楼梦旨义”暗示的“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不得谓其不备。

 

(其实,研究红楼梦研究什么呢?正是要研究这“一笔带出”的“涉及朝廷与朝政”的地方在哪里?因为每一个“涉及朝廷与朝政”的地方,都存有关键的、精准的历史信息。)

 

当我们把涉及《长生殿》的问题考证清楚之后,我们就应改知道这样几个问题:

1甲戌本(阴本)所指《风月宝鉴》内容,正是阴本被挖去的第一块内容,即第九回至十二回。只有同时具有阴阳两种本子的人,才能看到《风月宝鉴》的内容。

2甲戌本(阴本)批语“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这个为《风月宝鉴》作序的“棠村”,正是《风月宝鉴》内容中“主持《长生殿》出台的棠村”。因为在《风月宝鉴》短短四回内容中的重大事件主持人与为《风月宝鉴》作序的人,不可能是两个人,而只能是同一个人。而且这个棠村,是甲戌阴本不但在楔子中批语出来,而且因为怕发现,便将含有《长生殿》内容的《风月宝鉴》内容全部切割掉。同时,又专门在甲戌阴本中设置“旨义”指出《风月宝鉴》的具体内容,便于后人可以在阳本(庚辰本、己卯本、程甲本等)中寻找得到。或者话句话说,只有将阴本中的“《风月宝鉴》内容挖去”,才敢在阴本的楔子中批语出“棠村”的名字,不然“棠村”与“长生殿事件”在康熙朝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件,同时推出,肯定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也正是阴本与阳本的分离设计的最成功之处。

 

另外,当《长生殿》与棠村的考证清楚之后,我们通过《风月宝鉴》的内容,还可以得出红楼梦第十一回和第十八回“凤姐点《长生殿  弹词》和元妃省亲点《长生殿  乞巧》”的精准时间:

1凤姐点《长生殿  弹词》的准确时间是: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五日中午。

2元妃省亲点《长生殿  乞巧》的准确时间: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元宵节。

 

为什么?为什么说的这样精准呢?这是由长生殿出台、长生殿事件和《风月宝鉴》内容中给定的条件决定的。

读《风月宝鉴》内容,或者叫考证《风月宝鉴》内容可以得知如下条件和精准的历史时间:

 

1“贾敬过寿,凤姐点《长生殿弹词》”的地点在北京

  有三点重要依据:贾敬过寿,六大公八大侯前来送礼,不是京城无这么多名府公侯。

                     给秦可卿看病的张士友,是入京给儿子捐官来的。不是京城无法捐官。

                     恰秦可卿病重时,贾琏带黛玉离开京城到扬州、和苏杭,看父葬父。

作者为了让读者清楚“凤姐点《长生殿弹词》”在京城,不惜笔墨,用过寿、看病、葬父三条伏线来暗示,故事发生在京城。

因为,这个故事只要发生在京城,故事的时间,就是非常精准肯定的。

 

2贾敬寿日“九月半”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唯一性时间

《风月宝鉴》内容中写到:凤姐在秦可卿病房里说:“现在才九月半,到春天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什么病看不好呢?”此后,才经后花园,到天香楼点戏。九月半,就是九月十五日。九月十五日就是贾敬的生日。

而“九月十五日”可以在京城“公侯家里”点《长生殿》的时间,只有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五日这样一个唯一的年份。这是《长生殿》从出台到遭祸的唯一一个时间。因为这部剧二十七年出台,二十八年八月遭祸,遭祸后再无人敢演。期间,只有一个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五日。可以说,《石头记》的作者,用一种非常独到,非常巧妙的手法,在书中再现了当时《长生殿》遭祸前点戏的情景。

所以说,肯定《风月宝鉴》中的故事发生在京城是一个关键,这个只要肯定了,第十一回“凤姐点戏”的时间就是一个唯一精准的历史时间。因此作者下足了功夫,用送礼、捐官、黛玉葬父三条线来暗示这个“点戏”的时间与地点。

 

3元春省亲仍然是一个绝妙的历史时间

同理,十八回元春正月十五元宵节省亲,在京城,也只有唯一一个年份,那就是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元宵节,除此,在京城再无第二个时间可以点《长生殿》。因为这部剧康熙二十年出台,期间只经历了一个二十八年的元宵节,到八月便遭祸,再无第二个元宵节可以点《长生殿  乞巧》。

因为,十六回前有批语:“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如果这样的话,南巡中点《长生殿  乞巧》只能在康熙三十六年以后。因为《长生殿》在京城康熙二十八年遭祸之后,再无人敢于上演。在江南是康熙三十六年有巡抚宋荦第一次与虎丘千人石开始上演。但是依据书中对元春限定的年轮——“算命中有甲申年”和“甲寅年十二月十九日薨逝,存年四十三岁”来讲,只能是康熙四十六年南巡,即康熙皇帝最后一次南巡而绝不能识别的时间。因为这一年,元春只有16。)

 

4阴本中挖去的两大块含有一个共同的历史信息。当元春省亲点《长生殿  乞巧》和贾敬过寿凤姐点《长生殿  弹词》同样携带出这么多精准的历史时间时,我们就应该警觉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甲戌阴本中被挖去的两大块,即第九回至十二回和第十七回至二十四回,正是共同含有《长生殿》这个重大历史信息的部分。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明白,乾隆十九年的甲戌本,即阴本,是一本人为设计、切割的残缺,而不是自然散落流失的。但是如果没有阳本,即庚辰本等的配合,仅仅靠阴本,同样解决不了“棠村”问题。只有“阴阳本的结合”、互为条件、互为弥补才能解决问题。

当我们通过阴阳本的结合,解决和肯定了“棠村”就是梁清标想过以后,我们知道梁清标是河北正定人,有《墓志铭》和《梁氏族谱》的记载,便知道棠村梁清标:康熙辛未三十年八月一日去世

通过棠村梁清标去世的时间,可以知道《风月宝鉴》产生于“康熙三十年八月一日”之前。因为“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所以这个“序”一定在去世之前完成。

至此,我们就把《石头记》在《风月宝鉴》阶段的历史时间搞清楚了。

但是,这其中还存在问题,什么问题呢?

 

甲戌本(阴本)的楔子在“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之前,又增添了一句“至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也就是说,《风月宝鉴》在后,《红楼梦》在前。是东鲁孔梅溪将《红楼梦》改题为《风月宝鉴》的。这样一来,就带来疑问,“棠村”之序,是为《红楼梦》作的还是为《风月宝鉴》做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甲戌本(阴本)同样在“红楼梦旨义”中《风月宝鉴》之前便有“点睛”指点: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这就告诉我们,在《风月宝鉴》之前有《红楼梦》之点睛。通过“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这句提示,我们可以在第五回找到这段内容,其实全书中也唯有第五回有《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这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去详细阅读第五回有关《红楼梦十二支》的内容。我们会在内容中发现甲戌本中特别的批语。

第五回后半部分,在警幻说“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别,又有南北九宫之限。”这一段后面批出:

批语1:不知谁是个中人——宝玉即个中人乎?然则石头亦个中人乎?作者亦系个中人乎?

批语2:警幻是个极会看戏的人。近之大老观戏,必先翻阅角本,目睹其词,耳听彼歌,却从警幻处学来

批语后面又写到:警幻“命小环取了《红楼梦》的原稿来,递与宝玉。宝玉揭开,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接下来便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通过警幻之言,此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别,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我们知道《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不是一般的歌词曲子,而是戏剧“填词”。因为“生旦净末”是戏剧中的角色名称。“南北九宫”依据《洪升年谱》知道是康熙年间江南著名词曲家徐麟昭整理编写的一本有关戏剧规则的著作。康熙四十三年,洪升落水亡故后曹寅请徐麟昭、吴舒凫重新修订《长生殿》。

批语第2条“警幻是个极会看戏的人。近之大老观戏,必先翻阅角本,目睹其词,耳听彼歌,却从警幻处学来”又告诉我们,警幻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一位精通戏剧并善于评戏论戏的行家高手。

文中同时告诉“警幻‘命小环取了《红楼梦》的原稿来,递与宝玉。宝玉揭开,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使我们知道:《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在原稿《红楼梦》中。结合“红楼梦旨义”第一点睛“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我们可以确定:以《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为核心内容的《红楼梦》正是第五回小环拿给宝玉的“原稿《红楼梦》”。

因为,这个以《红楼梦十二支》为核心内容的《红楼梦》,即“原稿《红楼梦》在旨义中排序在《风月宝鉴》之前”,为了区别旨义首句“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的完整《红楼梦》,我们将含有《红楼梦十二支》的原稿《红楼梦》称为《小红楼梦》或者《雏形红楼梦》。

当我们明白《原稿红楼梦》中的《十二支曲子》是戏剧曲子的时候,我们再读第五回后面的十二支曲子的曲牌名称《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等等,通过这些名称,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这十二支曲子全部是悲残曲子,是一种哀怨忧伤、痛彻心扉的疼苦之声。再读《枉凝眉》“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老牵挂;一个水中月,一个镜中花。”接连反复六次“一个”,这说明十二支曲子,不是为一个人、两个人写的,而是为一群人写的。是一个群体的悲哀,是一个群体的悲惨结局。

由此,结合第二点睛《风月宝鉴》内容中的“《长生殿》和主持《长生殿》出台的棠村以及长生殿文字狱事件”我们就会明白,这十二支曲子是指“长生殿文字狱事件”中那些因为观看一部戏而遭受入狱、罢官、赶出京城的人生悲剧。而这种悲剧,只有当时的现场51人,即批语中的“个中人”最为痛心疾首,可谓一辈子燬之于一部戏,燬之于一次看戏!

比如赵秋谷,当时只有28岁,其后回到故里,受尽了家人、族人、地方势力等等的讽刺、讥笑、欺辱等等,他活到83岁,期间五到江南悔悟长生殿作者洪升,结果又被曹寅请去处理洪升落水事件,可谓“悲中之悲”!有诗句形容他“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比如查慎行,罢官回家后,又重新改换名字,有查嗣立改为“查慎行”,凭着自己的学识,重新参加科举,果然二次为官。结果后来,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又被罢官。可气可叹,却无可奈何!

了解了《红楼梦十二支》的内容和“长生殿文字狱事件”,以及该事件后那些人物的凄惨命运和悲剧人生,我们便会知道“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实际是为以《红楼梦十二支》戏剧曲子为核心内容的《原稿红楼梦》,即《小红楼梦》或者叫《雏形红楼梦》作序,因为,当时年龄70岁的老相国比谁都清楚,长生殿文字狱事件毁掉的这一批才华横溢的观戏人不是别人,追根到底是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主持出台长生殿”,是自己毁了他们的人生,改变了一批学子官人的命运人生,带给他们的是终生难以削掉的痛苦!所以,棠村“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含有十二支曲子的《红楼梦》作序,名人之序,相国大学士之序,定然不会白作,一定会传下去,让那些有志于戏剧、有志于文学的才子们,在此序之后做出千古文章来!

世上有句话叫作“无独有偶”,康熙三十八年圣人第六十四代后裔孔尚任的《桃花扇》出台了,同样遭遇罢官,两部剧同出于康熙朝,同遭文字狱,于是便有“南洪北孔”姊妹剧的记载。于是便有了“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便有了“康熙四十五年秋天《真定借书作》”的诗文问世。于是也就有了“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是东鲁孔梅溪将《原稿红楼梦》改题为《风月宝鉴》,且仍用《原稿红楼梦》棠村之序。

为什么?“传他必传我”,一根绳子上拴着两只蚂蚱。漫长的历史,只要搜寻到戏剧领域的线头,“南洪北孔”姊妹篇就会同时彰显出来,更何况,老天爷故意安排“长生殿文字狱事件”在东鲁的“灾星”——28岁的赵秋谷,文章卓著的李澄中,已经为未来的“大悲咒”选择了伴侣。

甲戌本(阴本)在楔子“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之后批语“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这其实已经是将“南洪北孔”以姊妹剧的形态挂在了最前面,等待后人的解读。因为当我们通过“红楼梦旨义”解读出“棠村与长生殿”的关系之后,“棠村”在这里代表的就是《长生殿》。

(关于东鲁孔梅溪就是《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论证,太长了,此处不易展开论说。)

 

当我们推得“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实质是为《原稿红楼梦》作序,是东鲁孔梅溪改题《原稿红楼梦》为《风月宝鉴》,而其序,仍然借用棠村之序。

 

“棠村”之序,在哪里呢?

红楼梦前有两序,第一序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并有标(这里的标,指棠村梁清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二个序,则是甲戌本作者“红楼梦旨义”第六部分内容,即“此书开卷第一回也。------。题诗: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妙,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诗前也变相告知“贾雨村云云”。

大家细细体味这两首诗,其含意韵味是一样的。只是第一首较概括,第二首透露的细节更多一些。

 

总之,通过如上阴本与阳本的结合,我们得知:

 

1红楼梦的创作源头来自于“长生殿文字狱事件”。

2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就是《长生殿》出台主持人梁清标(号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     

3东鲁孔梅溪将《原稿红楼梦》改题为《风月宝鉴》。原稿《红楼梦》含《红楼梦十二支》。

4因棠村梁清标去世于“康熙三十年八月一日”知《原稿红楼梦》完成于康熙三十年八月之前。

5凤姐在京城点《长生殿弹词》,时间是: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十五日。

6元春在京城点《长生殿乞巧》,时间是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元宵节。

  此结论,单凭甲戌本(阴本,即秘藏本)难以得到。单凭庚辰本(阳本,传抄本)也难以得到。只有将阴本的特别批语与“红楼梦旨义”代入阳本,或者说,只有将阳本中的“第九回至十二回和第十七回至二十四回”补入阴本挖去的部分去,才能“阴阳结合”,才能肯定第一作序人棠村梁清标和得出红楼梦的创作源头、创作时间,以及第十一回凤姐点《长生殿 弹词》和十八回元春点《长生殿 乞巧》的准确时间。

这些结论,对研究红楼梦至关重要,只有把源头搞清楚了,才能得出正确的研究成果。源头搞不清楚时,研究者,只能在云雾缭绕之中猜疑和悬想。所以研究红楼梦的人,一定要首先确立甲戌本为“秘藏本”的重要地位。一定要认识到甲戌本“红楼梦旨义”的圣旨地位和最高原则地位。一定要认识到“为《风月宝鉴》作序的棠村”是揭示红楼梦创作源头的第一人。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三于燕京通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