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谈谈语文教师的备课【转载】
(2011-07-28 09:10:15)
标签:
杂谈 |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谈谈语文教师的备课 |
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出色的公开课,课下一位老师请教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备课,就是对“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更局限地理解为写好教案,而忽视了“终身备课”这个根本。为了上好每一堂课,需要终身准备什么?“终身备课”的精髓是什么?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知识的不断充实 渊博的知识是教师上好课的根基。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有关邻近学科的知识,注意所教学科的发展,不断学习这门学科的最新成就,并且善于将知识融会贯通。语文课包罗万象,语文老师不仅要精通汉语、文学,还要了解哲学、历史,社会学等知识,甚至自然科学的常识,同时,还必须精通教育学、心理学,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一般地说,教师的知识结构越好,知识越渊博,驾驭教材、理解教材的能力就越强,教学的技巧就越高,学生的获益也就越多。有了浓厚的知识功底,就能更好地把握一篇教材的内容实质,重点、难点,以及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了解它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才有可能寻求创新,在课堂上才能随机应变,挥洒自如。因此,如果每天的备课活动仅仅局限于熟悉教材,写教案,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会有深度,也不会真正地活起来。要想让语文课达到艺术的新境界,教师就必须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这就要读书,读教材以外的书,应该成为每天“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应该终身手不释卷,潜心思考、钻研和探索,应该围绕教育教学这个核心不断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并且关注“生活”这部大书,因为“语文”无处不在。这样“厚积”是为“薄发”,阅读思考的“活水”是语文教学“清渠”的源头。 二、人格的不断完善 听一些语文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合理,教学环节滴水不漏,但总觉得缺少一种感人的生动,而这种缺少的东西或许应该是属于人格的东西。语文是中学课程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之一,这门学科的讲授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质。 广义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这里讲的人格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工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应该是一种更高尚、更完美的职业道德。教师的德、才、学、识会从一言一行中显露出来,他的世界观、品行,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高尚的人格实际上是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做人的示范。“他既是知识的化身,又是伦理的榜样,甚至是审美的对象。”(李如密《教学艺术论》) 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体现在自尊自爱,乐观自信,严格的自律精神,更体现在他对工作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他会在工作生活中,在阅读思考中,纯洁道德,锤炼性格,提高能力,优化气质与情感,并将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他会为艰苦工作的付出而感到愉快幸福。他会以“人”为核心,一切为学生考虑,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真正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为他们排扰解难;他会从塑造高素质人的高度,去构思每节课的教学;他不仅教给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养成其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师的人格魅力正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灵魂。 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学探索》一书中把“自强篇”放在第一位,强调教师要花力气改变自己,他认为,教书只是“雕虫小技”,完善人格才是根本。 完善的人格不是朝夕而成的,需要终身不断追求。如果备课仅仅立足于“课题的直接准备”,或仅仅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教案检查,而不注重人格修养,那就永远不会获得教学艺术的灵魂。 三、教学艺术的不断求工 听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往往有“简直是艺术享受”的感觉,但随后又觉得学不来,学不来的是教师的修养气质,还有娴熟高超的教学技巧。学识修养需要终身追求,教学艺术技巧也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砺而获得的。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还要潜心揣摩如何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陶冶、意志培养兼顾起来,教学环节的安排怎样才能如行云流水,教学语言的什么风格才能适合教学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如何使教学节奏张弛有度等等,都要刻意求工,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篇流动的艺术作品”。(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教学艺术,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供套用,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备课的过程应该是寻求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过程。新颖、有创意是一般好课的共同特点。这种“新颖”不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它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实质的更准确的把握,它更好地遵循了教学规律,更贴合学生与教材的实际;它是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凝聚,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境界。 要使教学艺术不断求工,要坚持写好教后记,及时总结每节课的得与失,它甚至要比教案写得更详细。当我们在每一堂课上锤炼授课技巧,那么每一堂课的备课及实践都是为下一堂课上得更好做准备。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技巧也会娴熟起来。 教育管理者习惯于检查老师的教案,以此作为衡量老师备课是否认真和教学水平高低的依据,甚至在教案的形式上都有统一规定。这种形式主义只会对教学形成误导。当然,这里并不否定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要把教案写得详一些。前苏联的那位历史教师只花了十五分钟准备上一堂好课,而教案写得多而工整的教师却不一定能上出一堂好课。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具有“终身备课”的精神。对任何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并且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讲,拥有这种精神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
前一篇:[转载]小学语文教什么呀
后一篇:班级管理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