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底,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其中语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却增加了需要背诵的篇目。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里已经概括性地阐明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设计的思路,也是设计的原则:结合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呈现数学结果的同时,注重学生获得数学结果的过程。其实,我们的数学教学也该如此。我们知道,就算学生死记硬背后记得数学概念、定义、公式、定理,他们可能仍然不会解题。许多学生就有这样的感受:看书看得“懂”,听课听得“懂”,题目不会做,考试成绩差。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较好地经历获得数学结果的过程,只“记得”有那样的数学结果;而“记得”也只停留在识记层面,看到书上呈现出或听到老师说出那“数学结果”时有印象,甚至是“似曾相识”,终究不能理解而变成自己的知识。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㈠
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㈡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从新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都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我想,我们阅读分析教材、备课、说课以及组织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
这四个方面。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以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结果目标而忽略了过程目标。如今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充分培养、激发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落实过程目标。
㈢
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此省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具体内容简介)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此省略对“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具体解释)
——这一段表述很中肯、具体,可作为我们确定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目的的范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