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鲁迅世界 |
1926年秋天到1927年初,鲁迅在厦门大学待了135天。这期间,他们天天写情书。据鲁迅的孙子周令飞统计,是每36小时就写一封信。其实,还不止是这样,有的信是上午写一段,下午写几行,晚上又补充一段。可以这么说,厦门期间,鲁迅满脑子是许广平,许广平也满脑子是鲁迅。
除了叙说思念外,鲁迅也希望许广平有所长进;就是希望其有所长进的话,也带着特有的情感。许广平在1926年9月28日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幼稚,你有什么方法鼓舞我,引导我,勿使我疏懒退缩不前么?”鲁迅10月4日回信曰:“至于作文,我怎样鼓舞,引导呢?我说,大胆做来,先寄给我,不够么?好否我先看,现在太远,不能打手心,只得记帐,这就已可以放胆下笔,无须退缩的了,还要怎么样呢?”12月 2日致许广平信,鲁迅再次提到了“打手心”。鲁迅希望许广平能学日文:“……还有一个吃亏之处是不能看别国书,我想较为便利的是来学日本文,从明年起我当勒令学习,反抗就打手心。”鲁迅表达爱情,没有一句要死要活“哎呀呀”的话,“打手心”,却含蕴爱的情趣,也符合师生恋这样的特定情境。鲁迅打许广平的手心,像严父打闺女?像私塾先生打弟子?像哥哥牵过妹妹的手,欲打不忍,结果是一个吻?有趣。
12月7日许广平致鲁迅信,其中几句很有趣味:“英译《阿Q》不必寄,现时我不暇看也不大会看,待真的阿Q到了广州,再拿出译本,一边讲解,一边对照吧。那时却勿得规避,切切!”这里,鲁迅成了阿Q!我做如是想:鲁迅和许广平紧挨着,鲁迅念英译本《阿Q》,许广平眼睛不看书里,却瞅着鲁迅,鲁迅发现了,说:“不专心,打手心。”许广平伸出手,鲁迅将要打,许广平却捏了一下鲁迅的鼻子:“你这个阿Q呀!”这种推论,应该有一定的合理性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