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如何选角度拟题目
标签:
文学评论选角度命题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文学评论,除了应遵循一般议论文写作的普遍规律外,在选取角度、拟定题目方面,还有它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
[原材料]
[例文]
优美的画面,优美的歌
整个画面色调明快,韵味无穷。这正是作者脑海中对如画的童年记忆的反映,也正是作者为抒发对童年怀恋之情而刻意营造的又丝毫不留痕迹的画面。画面的美,完完全全的基于作者抒情的基调。那美丽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所传达的美的信息,正是由作者所表现的美好童年而来。
美好的画面反过来又帮助了抒情。作者把心中对童年的怀恋,形象地寓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画面中,抽象的感情得到了具体、形象的表现,更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听众接受了画面优美的信息,先浮现了一个美丽的童年的景象,再由这个景象加以联想、想象自己的童年及童年中的快乐,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童年生活,从而一下子接受了作者所描写的原本抽象的感情。抽象-具体-具体-抽象,完成了感情的表达与共鸣。而其中具体的优美画面正是这一审美过程的桥梁。
优美的画面另一作用就是帮助了歌曲的传唱。画面的美好使歌词更加美好,易唱易记易流传。
优美的画面,优美的歌,优美的澎湖湾!
[简析]
倘仔细分析,这首歌词还有其他角度可供选择和拟题:
多种感觉的描写,动人情怀
(“晚风轻拂”——触觉;“阳光,沙滩……”——视觉;“笑语一串”——听觉)
韵味无穷的副歌
(副歌所描绘的物象,使人联想到自己的故乡、童年、亲人等)
明朗与含蓄
(明朗的色彩构成了优美的画面;含蓄的描写更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如“一遍遍幻想”“脚印两对半”“走向余晖”“老船长”等;二者相得益彰产生的艺术效果——既直截明快又韵味绵长)
单就“画面美”这一大视角而言,还可以搜索到一些更小更易于把握、易于充分展开的小角度去拟题,比如:
鲜明的色彩与优美的画面
[白浪
画面中静于动的和谐配置
(动:“拂”“逐”“走”“印”“拄”“吞没”“挽”;静:“坐”“澎湖湾”)
画面的朦胧美
(“晚风”“薄暮”“夜色”)
意味隽永的形象刻画
(“坐在……幻想”“脚印两对半”“将我手轻轻挽”“一位老船长”)
当然,要写出上乘的文学评论,归根结蒂,有赖于作者较高的文学鉴赏水平、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较宽的艺术视野(音乐、美术、舞蹈、雕塑、书法等)——对中学生来说,平时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艺术品方面的常识,读一些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而又文字活泼生动的报刊上的文学评论、影视评论,从而丰富写好文学评论的知识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图片取景于长江黄石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