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台江现存的古桥有多少?光收录于《台江区志》(1997年版)的就有75座,而1993年出版的《台江建设志》收录的则更多,这当然还不包括解放以后建的桥。千百年来,她们承载过无数重负,对人员、物资的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无论从考古、旅游、文化等方面来看,都有一定的价值。小桥、星安桥、万寿桥、马祖道桥、透龙桥、三通桥、通太桥、白马桥、洗马桥、光明桥、六柱桥、路通桥、粉干道桥……每个古桥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现在,由于道路的加宽,有些古桥已不复存在,只能把留存下来的部分古桥给大家作一些介绍。
今天先介绍一下台江区的“三通桥”和“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以区分闽江中洲岛的“万寿桥”,现称“解放大桥”。
一、“三通桥”在现中亭街附近,建于1806年。该桥为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南北走向,很有一定的气势,其长度为36.7米,宽为3.1米。所谓“三通”,是指东通小桥,西通三保,南通新桥仔。这一带历史上就交通便捷,物流通畅,桥下百舸争流,桥上行旅络绎。

二、河口“万寿桥”,史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5月,当时河口渡由于渡口比较狭小,来往的人货又多,常常发生事故,船覆人亡。看到这个情况,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为便利行旅,在渡口处建造石桥,并将建桥工程交寺僧成源主持。僧成源募得白金2000多两,当地人柯应窠也出资赞助,从当年5月动工,至翌年(1669年)12月告成,历1年余。为了对抱病造桥的成源和尚表示感谢和祝福,也因为桥所在是万寿乡,人们就把这桥叫万寿桥。
“小万寿桥”所在地河口港,历史上曾经是琉球等诸蕃国贡船集中泊地.附近有“河口天后宫”和著名的“柔远驿”(琉球馆)等,都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清朝康熙年间开海禁后,这里的对外贸易更为繁华,曾经“百货随潮船入市”。
桥为东西走向,以松石为基,花岗石板砌成,有4墩,墩高7.3米,中间两个桥墩特意造成船的形状,两头三角尖,好分水,可减轻长年急流冲击。桥面平铺12条石梁,每条石梁数千公斤,是利用退潮水浅时砌基垒石,涨潮时以水的浮力将载于船中石梁架上石墩。桥两端都是石阶,桥中段石阶比较高,方便通行船只。桥两侧有石栏杆,桥头望柱上端各雕一石狮。桥头两侧各植一株榕树。桥东有万寿堂,还曾建有阿育王石塔,祀河神。桥西建万寿庵,祀观音,庵左侧墙上原来嵌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住持道霈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记述建桥来由和过程及捐资人姓名。后来这座碑搬到于山碑廊。桥西现在还留有刻着“康熙九年七月……”字样的一口大石槽。

本博内所有照片均为闽都风情本人原创摄影作品,未经本人的许可,请勿随意转载及下载使用,特此申明。
.............................................................................................
“铃铛家园”博客圈,欢迎您的加入。
圈内都是高手的摄影佳作,喜欢摄影的朋友:请点击这里加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