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篇——蛇年话说蛇与玦

标签:
附图古玉玉玦演变玉润墨香 |
分类: 古玉收藏 |
首先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新年伊始,我决定成立了自己的玉润墨香玉文化工作室,这是一个个人研究和交流古玉文化的小平台。今后我将尽量减少不必要参加的社会活动,潜心学习和研究古玉文化及古玉鉴赏领域的一些问题,多参与一些交流与研讨活动,以利自己能够在玉文化的博瀚中取得一些收获。
原本想写一点蛇年与玉有关的东西,为此想起了唐启翠老师曾经提到叶舒宪老师的一篇《再论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蛇—玦—珥》文章。叶老师认为“
http://s15/mw690/50a1c751gd2366b8b5a9e&690
凌源田家沟九号墓出土玉器蛇形耳坠
玉玦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玉制佩饰之一,可称为耳饰之祖鼻。
何谓玉玦?它就是以在玉璧、玉环、玉柱(或玉管)上从孔缘向外锯开一条豁口为表现形式的一种饰件。它玉玦类似今日的耳环。
据有关史料记载来推测,古玉玦使用方法有三种:
一、是将耳朵下端轻拉变薄后嵌入玦的缺口即可。
二、是在缺口的小孔处穿绳将玦和耳垂联系起来,但一般认为,缺口对应处有小孔的玉玦出现时代大多较晚,小孔可能起到和其它饰物复式组合的功能。
三、古代可能有生前戴环,死后戴玦的风俗。但这只是推测,没有充足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观点。
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
一、耳饰或腰上的佩饰;
二、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皇帝赐玦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
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
四、作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
五、作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各个时期的玉玦有其不同的形制,其中既有传承的元素,也有发展的写照。红山文化玉器中,片状玦和立柱形玦较少。这些玉玦的用途可能只有佩饰和耳饰两种,作为符节器“赐环则还,赐玦则绝”的用途,则是老三代时期(夏商周)的规矩,红山时代则不得而知。商代玉玦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10厘米,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常有出廓,图案化风格强烈。中孔居中;有的整体雕成动物形;有的两面阴线刻龙纹、背起扇棱、身饰云雷纹、鳞纹等。周代玉玦仍作片状,好的部分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玦。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当时龙形玦的出现已经极少,且多无脊齿。春秋战国玉玦数量最多,此期玉玦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动物形玦简化成为了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玦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可以理解为是佩玉或符节器。
http://s7/mw690/50a1c751gd2366ea0bec6&690各个不同时期玉玦基本特征归纳附表
笔者认为,“玦”字的含义和其原始用途,须先考其用途而得出结论。目前关于“玉玦”的用途,说法纷纭,其主要的观点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玉珥”说,这是最多也是目前最权威的说法。如中国玉器研究会会长杨伯达老先生将“玉玦”定名为“玦形珥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玉器专先生亦称“玉玦”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耳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导叶舒宪老师也认为“玉玦应称玉珥”。
二、“玉目”说,这是最近部分考古学家根据发掘出报告而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具8000前女孩尸骨头颅右眼眶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嵌有一块环状玉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研究后认为应该是“以玦示目”意义的表达。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同样也出土了一件5000多年前的陶塑女神头像,其双眼内也镶嵌了圆形绿色玉片,刘国祥老师认为应该是此种用玉传统的直接传承和延续。
三、“神器”说,此说依据的是红山文化出土的典型器“玉猪龙”,“圆环有缺”类似“玉玦”形状(另称“玦形龙”或“兽首玦”)。因“兽形玦”出土时往往放在逝者的胸部,而其形又似猪似熊又似龙的神兽造型,所以一些玉器学者称之为心灵与神灵沟通的法器,即“玉神器”。
四、“环珮”说,亦即“信物”说。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说法,即常将“玦”与“环”相提并论为君主佩带之信物,喻其谐音:环-还、玦-绝,根据召还和诀绝的不同需要,传达一种象征。据古代北宋官修文献《大宋重修广韵》记载所言:“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诀。”明确地表述了这种象征意义。
五、“玉韘”说,即射箭时套在手指上用于勾弦的玉器,这种说法可见于古代典籍,清代学者考证:“玦”即“韘”,再发展成为了后称的“玉扳指”和“韘形佩”。汉晋时人往往将“韘”视同为“玦”。“韘”字,最早见于《诗经•卫风》:“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毛亨注》:“韘,玦也。能射御则佩韘。”《孔颖达疏》:“玦,钩弦也。挟矢时所以持弦饰也,着右手巨指引。”很清楚地阐述了这种演变过程。
附图介绍:
http://s14/mw690/50a1c751gd236734c7aed&690
兴隆洼文化出土玉玦
http://s8/mw690/50a1c751gd236752a5957&690红山文化玉玦
http://s4/mw690/50a1c751g7b6bd8ac7433&690河姆渡文化出土玉玦
http://s10/mw690/50a1c751gd236787ca509&690浙江余杭崇贤镇出土良渚文化玉玦
http://s14/mw690/50a1c751gd2367a62af7d&690凌家滩文化玉玦
http://s3/mw690/50a1c751g7b6bd92f9812&690马家浜文化玉玦
http://s16/mw690/50a1c751gd2367d9a6ddf&690斐李岗文化玉玦
http://s4/mw690/50a1c751gd2367f30f823&690山东前掌大出土商代玉玦
http://s10/mw690/50a1c751gd23681a9c249&690西周出土云纹玉玦
http://s1/mw690/50a1c751gd23683cf32e0&690曾侯乙墓出土玉玦
http://s9/mw690/50a1c751gd236866e66d8&690春秋管状玉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