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族谱话渊源·李氏宗祠

标签:
裴李岗遗址李氏宗祠耕读书屋少昊子皋陶食李果腹 |

几年前去探寻裴李岗遗址,不知道距离遗址百余米还有一座李氏宗祠。应一位李姓骑友邀请前往裴李岗,想看看这里的李氏家族跟自己是否有渊源。在裴李岗附近还有郑国故城遗址、古郐国城遗址和京都城隍庙,没有意外可以顺道游览一下。大学南路行进两个小时,从一条新修的路直接进入裴李岗村。


李氏宗祠坐落於裴李岗村文化活动中心旁边,从祠堂门口西望就能看见裴李岗遗址保护碑。祠堂坐北朝南,建在稍高的土岗上,北方民居式样的门楼作为祠门,围墙带有顶檐,墙面上镶嵌着“忠义”“孝道”砖雕。进入院内两侧厢房各三间,正房为祠堂面阔三间带明廊,两立柱间悬挂木质匾额草书“李氏祠堂”。东侧厢房后门外有卷棚,柱间也有匾额书“耕读书屋”,诗书之气隐於其间。


祠堂是刚维修过的,门窗立柱尚未刷漆,据说祠堂留有古碑若干,院中空间较小,未见古碑竖立。不过院中放置有《续家谱记事》碑,另有关於家族姓氏传承的《新郑密县五门六姓简介》碑,该碑为三方拼接而成,暂时斜放在东侧厢房门外。


碑文记载,李氏家族现存最早的族谱创修於大清乾隆四十一(公元1777)年,由十一世孙李翰书写,咸丰三(公元1853)年由十六世孙李楷续谱。族谱记述,“李氏祖居直隶正定府,洪武初,为避兵祸直抵新郑县,明以前世远年湮,祖名某某失其传矣。”族人中相传,追溯其先祖原为赵姓,造父实为其鼻祖。春秋时期,造父为周穆王赶车曾救过穆王一命,穆王遂将赵城(今山西晋城西北)封赏给造父,其后人即以地名赵城之赵为姓。


史料记载,造父本姓李。皇帝有一子少昊,少昊之子皋陶曾被封为大理寺,负责制定律法主持判案管理监狱,历史上被称为狱神,其后裔便以职位改姓“理”。“理”姓一直延续到商代末年,理征执法严明为纣王所不容而杀害,其子携母亲逃亡,饥寒交迫之际靠“食李子”果腹,为报李子救命之恩将理姓改为李姓。族人据此推断,其家族应为黄帝之后裔。


李氏两兄弟迁徙至新郑后,为躲避兵役,长兄将其二子改姓为裴、李;二弟将其三子分别改姓为刘、张、王,若干代后赵姓失传。然而,五姓氏后世的辈字传承却完全一致,五门六姓便由此而来。
离开裴李岗很快找到了古郐国城遗址、郑国故城和京都城隍庙,两处遗址只剩下《郑国故城》一方文物保护碑,而京都城隍庙没有开门,门外墙边竖立着三方明清古碑,只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