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熊耳河畔
黄固寺位於超化镇东南五千米的柏崖山麓熊耳河畔,因黄固村而得名。寺院初建时间无考,专家曾考证黄固寺始建年代应为隋末唐初,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宋、元、明、清历代曾多次重修、扩建、重建,明清时期黄固寺进入鼎盛,成为新密、新郑一带较为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鼎盛时期黄固寺有殿宇数十间,僧侣数十人,寺产农田林地百余亩;逢初一、十五或举行法会,十里八乡信众云集,寺内木鱼声声梵香袅袅,寺外摊贩叫卖人来人往,其盛况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山门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重修黄固寺碑记
寺院内现存的重修碑记载,大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山西泽州高平县廿三都通仪南里人士姬大伦曾在黄固村居住,见黄固寺山门及其它殿宇陈旧不堪,遂捐资予以重修。大清康熙卅八年(公元1699年),乡贤周氏、吕氏、晁氏及崔氏募资重修伽蓝殿,为伽蓝神关羽重塑金身,并刻立金塑伽蓝神碑记。大清雍正八年(公元1722年),乡绅周友、张娄等人发起募资,将黄固寺殿宇全部重修焕然一新,竣工后勒石纪念。大清乾隆卅四年(公元1769年),在住持僧主持下重修伽蓝殿、大雄殿。大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邑庠(音xiang)生陈范施给寺院土地一块,供黄固寺扩建之用。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山上小亭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古碑(明)
清末民初黄固寺逐渐衰落,民国时期大雄殿已破落不堪并相继被毁,仅余山门殿及东、西配殿,其时寺貌残破佛像黯然壮观尽失,钟鼓木鱼之声消弭,梵香信众之迹无踪;至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山中矿洞遍布,地表沉陷变形,黄固寺仅存殿宇几近坍塌;近年,佛教昌盛,佛教界及信众再筹资重建黄固寺。
黄固寺坐北面南,山门前便是熊儿河,河道用片石硬化,架有一座石拱桥,桥下河道中蓄有一汪碧水。寺院两侧土山表面也已硬化,山体上开有若干窑洞,为僧众修行居住之所,山上林木葱郁,山顶各建有小亭一座。山门前是一片广场,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色琉璃瓦,坐落於一米台基上。门额悬匾书鎏金大字黄固寺,有楹联曰“大慈大悲到处寻声救苦,若隐若现随时念彼消灾”,殿内供奉弥勒佛,两侧侍立四大天王。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大雄宝殿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山上小亭
院内东配殿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西侧配殿为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关公。两殿均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面带有红柱廊檐,观音殿楹联曰“杨柳枝头甘露润,莲花座上慧风生”,伽蓝殿楹联曰“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灯青史映青天”。两殿北端皆有廊道十余米,与大雄宝殿相连,廊道北端小亭中分别放置钟、鼓,相当於钟、鼓楼的作用。
甬道连接山门殿与大雄殿,甬道上放置一尊铜铸香炉,殿前两侧竖立现代版“重修黄固寺碑记”,和“黄固寺历代重修碑记(摘录)”,碑刻简要介绍了黄固寺始建年代、延续历史,以及明清两代数次修葺重建扩修缘由、过程,方便爱好者了解寺院的历史,也是对历代重修碑记重点部分的复原。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伽蓝殿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历代重修碑记摘录
大雄宝殿坐落於两米高的台基上,台基中央设有双台阶,双台阶间为一方腾龙图陛石。台基一侧立面上镶嵌着明清两代重修黄固寺碑记碑,其中有大明万历十三年、大清康熙卅八年、雍正八年、乾隆卅四年、嘉庆三年为寺院重修、重建、施田所刻立的古碑,古碑已无碑座,镶嵌在墙上也是一种保护措施。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巍峨壮观,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正脊两端配以龙头大吻,中间饰以琉璃质宝葫芦,斜脊飞翘六兽纵列,明廊檐枋彩绘斑斓,廊檐悬挂鎏金大匾书“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祖,佛祖端坐於精致镂雕的红木佛龛中,供案两侧竖立万佛塔,殿侧为十八罗汉雕塑,墙壁上彩绘佛教故事。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观音殿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镶嵌在台基上的古碑刻
离开黄固寺重回快速路,一个多小时来到苟堂镇,咨询了一下路径,开始往南泉寺走。这段路太陡峭,大约距离南泉寺还有四五千米时看了一下表,已是下午十六点多,后面的路则更陡峭。考虑了几分钟,决定还是按原计划先在苟堂镇住下,明天一早游览南泉寺,之后返程途中参观兴隆寺。回去很快,十几分钟进入苟堂镇,直接走进过来是看好的一家客栈。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回望山门殿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河对岸远眺
逐鹿中原·超化黄固寺·寺院西侧僧侣修行处
请关注下集《逐鹿中原·苟堂兴隆寺·北魏趺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