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2014-05-20 08:00:00)
标签:

名山第一坊

配天作镇枋

五岳真形图

嵩高峻极坊

黄箓殿御书楼

杂谈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牌坊·名山第一

   登封中岳庙,道教著名宫观,位於嵩山东麓。中岳庙始建於秦(公元前221-207年),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於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始称今名中岳庙;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是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实为极盛时期;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毁於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遥参亭

     汉武帝晚年热衷於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像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隐约听到有山呼“万岁”之音,其实乃方士们为博得武帝欢心所设骗局。武帝欣喜颁旨增建太室神祠,并以太室山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供奉之用,太室山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正式与恒衡泰华四岳并列称为中岳。北魏时期祠址经过三次迁移后,太室神祠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大唐武则天於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 年)登嵩山封禅中岳为神,因登山封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武则天此举使嵩山中岳庙声望日盛八方传播。宋代皇室崇信道教,多次整饰殿宇绘制壁画遍植松柏,为中岳庙增色。元末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时期对中岳庙多次整修,特别是乾隆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始存今日之规模。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铜香炉上的太极八卦图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石刻翁仲

       道教兴起於东汉,其来源乃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又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根基,原为祀奉中岳神而设,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道家认为这里是周朝神仙王子晋升仙之处,王子晋羽化后,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峻极峰建造白鹤观纪念他。《道学传》记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此后历代还有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道场。峻极门东侧有《五岳真形图碑》,高三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道教经典《云笈七签》云,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身。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天中阁

       中岳庙布局制式与故宫相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乾隆帝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两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坐北朝南,东毗牧子岗,西邻望朝岭,前对玉案山,背靠黄盖峰;从南向北,由低至高,自中华门起,依次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至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六百五十米;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庙内共有楼、阁、宫、殿、亭、台、廊等各种建筑四百余问,面积十万余平方米。庙内珍藏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代以来古柏三百余株。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配天作镇枋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宋代守库铁人

     中岳庙中轴线是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沿甬道徐行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於神道两侧,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 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一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於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铜像、石像均称翁仲。中华门为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质牌楼,民国年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并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财神殿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四状元碑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便是天中阁,原名黄中楼,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明代嘉靖年间改为天中阁;天中阁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七米余,上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文昌殿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四状元碑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枋,原名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崇圣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於北宋,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於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三米许,重约三吨,铁人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四通古碑撰文者皆为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古碑内容为讲述中岳庙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古碑规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南岳衡山殿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西岳华山殿

     续行为化三门,化三门取名於道教“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彰显。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於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明祟祯年间毁於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殿内梁材、斗拱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东岳泰山殿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北岳恒山殿

     竣极门附近保存珍贵文物最多,其中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於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 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石碑,碑高近三米,由整块巨石雕成,仿汉碑古制,是研究魏碑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将其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之为“沉异奇古”;现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五岳真形图碑》立於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古碑按五岳座落方位雕刻成图,图下部刻有关於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嵩高峻极坊屹立於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化三门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五岳真形图碑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三米高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峻极殿重檐殿顶四龙吞脊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用於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大殿周围石雕栏杆,月台正面三道石阶,中间台阶分两路,其间镶有垂带式陛石浮雕精美图案,上部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设有拜台,左右为两座清秀的御碑亭,东为“御捍亭”,内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御碑,字体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漓。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嵩高峻极坊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明代经幢

     殿内居中是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龛上悬有康熙皇帝御书“嵩高峻极”四字横匾;神龛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台、大鼓和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等珍品。大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千年古柏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峻极殿

     峻极殿的后面是座单独院落,主建筑为岳寝殿,岳寝殿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殿内神龛供有“天中王”和“天灵妃”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出寝殿拾级而上到御书楼,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於明万历年间。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时期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出中岳庙后门,沿着蜿蜒盘山小道便可到达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顶的山峰“黄盖峰”,峰巅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小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走出中岳庙已是傍晚时分,车行廿分钟返回市区,炒鸡蛋、米饭加一瓶啤酒填饱了肚子,回客栈躺在床上开始舒缓一天奔波的疲劳。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迎神门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疑真阁(三仙圣母殿)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石雕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御书楼(黄箓殿)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砖雕

逐鹿中原·武则天封禅·中岳大庙

                               逐鹿中原·中岳大庙·岳寝殿

 


                      请关注下集《逐鹿中原·古建博物馆·风穴禅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