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2011-01-24 08:12:48)
标签:

骑自行车

旅游

纪实

辉县

百泉

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百泉苏门山·孙登啸台·城门楼

穿过孔庙旁边的阁楼,再上行就是古啸台。据“晋书·孙登传”记载,孙登,字公和,汲郡(今辉县)人,孑然一身隐居於苏门山土窟中。孙登生活的年代正是三国后期,魏国的曹魏政权日渐衰落,司马氏将即将取代曹魏之际。魏国政局不稳社会混乱,先是司马懿威慑魏帝,后有司马师蠢蠢欲动,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立十五岁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门楼
曹奂为帝,国家政权实已掌握在司马氏家族手中,乃世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者也。面对政治黑暗民怨横流局面,许多仁人志士不满朝局,为避祸隐居山林,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河南尉氏县亦有阮籍啸台)、嵇康、刘伶、阮咸、向秀、山涛、王戎皆为西晋著名隐士;孙登也如“竹林七贤”一样,成为持不同政见者一员,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陛石·二龙戏珠
进而隐居於苏门山中。

民间传说,孙登蜗居於百泉苏门山上一土窟内,土窟极小仅容一人侧卧;孙登日常生活及行为,在常人看来极其怪僻不可思议,他平时不穿衣服。夏天以茅草裹身权作蔽体之衣,冬天再把长发披散下来覆盖全身;孙登偶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御碑亭
然下山,大凡遇到有人搭话,皆不理不睬,世人不知所以然;有善者施与衣、物,孙登一概不受,只以松子、柏子、野果充饥;孙登若蹲在土窟洞口,茅草与他满身毛发融为一体,竟然看不出此处有人。孙登时常在苏门山上厉声长啸,亮嗓宏声犹如惊雷,震惊山林鸟飞兽散,撼山动地之势好比五级地震;啸毕,孙登或手捧“周易”屏
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御碑
气凝神逐句苦读,或轻抚筝弦,丝竹环绕神清意满。有人突发奇想,欲试验孙登会否发怒,趁他在百泉湖边行走
时,突然将他抬起投入水中,孙登落汤鸡般攀爬上岸,仅哈哈一笑,便甩手扬长而去,乡民皆瞠目语塞。不知何时孙登从苏门山上神秘失踪,山下乡邻方知他不是凡俗之辈,便在苏门山巅孙登长啸之处修建一方土台,并取名
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啸台
“啸台”,今之石砌啸台乃后代所修。

隐居实为对世事不满的消极抵制方式,但对于司马昭来说却是一块心病。据载,司马昭得知孙登隐居在苏门山上,便决心要查清他的真实意图,于是便央求平时和自己若即若离,又和那些文人学士有一定联系的阮籍前往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碑楼
苏门山察看;阮籍见到孙登,与之探讨上古历史,孙登无动于衷一言不发,阮籍无奈只得离去;当他行至苏门山半腰时,听到山上一声长啸,大有地动山摇之气势,阮籍知是孙登长啸,一时间明白了所以,自叹不如;后阮籍著文“大人先生传”,暗喻孙登才是大人,而那些自称“大人”的人,只不过是人家衣裤里的虱子而已。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啸台重修记碑

阮籍走后,嵇康又来访,孙登仍不言语。直到嵇康临走时孙登才告诉嵇康说,“你才高和寡,很难在如今的乱世中保全自己”,嵇康没有听从孙登的话,后来果然被司马氏家族所害。

登上啸台先经过一座门楼,门楼开有一大两小券拱洞门,过门楼还有座御碑亭又称龙亭,登亭台阶间有二龙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乾隆御碑
戏珠陛石极其精致,亭内竖立残碑用铁环固定;龙亭建于康熙卅一年(公元1692年),是年河南灾荒几无收成,康熙帝御诏免除全省田赋漕粮,地方官民为感皇恩,由卫辉、辉县等六县共建龙亭并竖巨碑,碑文即为谕旨,初建之亭内中部为一吊挂巨龙,龙亭之称由此而来。啸台为一院落,正门为砖砌类似照壁,开券拱门二月门一,门额字迹不清无法辨认;西晋初建啸台为土台,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在啸台北侧建祠三间,大清乾隆十年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仁知动静碑
(公元1745年)改土台为砖石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在原祠旧址上改建啸台保存至今。啸台南壁镶嵌碑碣数十方,其中有“一啸千古”、“高贤奇迹”,两侧有袁世凯所撰楹联,“运际昌期应不容先生长啸,闻犹兴起却常留终古高台”;袁世凯乃千夫所指窃国奸贼,不料却撰出意境深远之楹联。台前树有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撰文,左国玑丹书“啸台重修记碑”,“仁知动静”碑及乾隆御碑。啸台上新建八角重檐小亭,二层仅有四角,小逐鹿中原·苏门山隐士·孙登啸台                                       八角亭
亭石柱浑厚翘角飞檐彩绘斑斓;啸台为苏门山之巅,极目四周山苍野莽,果有厉声长啸之欲望也。

无论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昏庸暴虐的帝王、庸碌无为的首脑都会时常涌现,做臣子做下属的,或如忠臣比干炮轰直谏胆脑涂地死而后已,或如贤良孙登飘逸四海匿迹山林冷眼观望,皆可留美名於千古;多数人会选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沉默是金”,只要无关乎重大事件,历史也就把他们渐渐淡忘;如奸佞秦桧、严嵩之流把持朝政贪腐奢靡横行乡里,史籍记载、民众口传、野史演义、影视剧作肯定会给他们留下一席之地。

请关注下集“逐鹿中原·北宋预言家·邵夫子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