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寿圣寺双塔
沿着
107国道往新郑方向走,一个小时后拐上东西方向的一条省道,东行十几分钟在郭店镇早餐,然后跨过京广铁路。这里是薛店车站,经常从这里通过,没到镇子里看过,印象中不过是个稍欠发达的小镇,现在镇子成了交通枢纽,高铁和高速公路下边是个硕大的环岛,扩建了通往新郑市区的公路。八点多来到三官庙乡,找人问
寿圣寺·天王殿
路黄店镇冉家村还要东行七公里,穿过冉家村就看见了巍然屹立在一片土岗上的宝塔。
寿圣寺又名双塔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60年的历史。当年的寿圣寺占地
540多亩,雄伟壮观,香火极盛。双塔是宋代重修寿圣寺时所修建,距今八百多年,两座宝塔东西并列,间距十余米。西塔七层高
文物保护碑
卅余米,塔身呈六边形,底层边长为四米,逐级向上塔身递次渐小,视觉不甚明显。塔身全部由青砖砖垒砌白灰勾缝,每层都留有券门、真窗和盲窗,每层塔身上都有佛像砖雕。塔内有塔心室和螺旋状梯道,顺着梯道盘旋能到达塔顶。东塔高18米层,塔身同为六边形,边长比西塔稍长,东面有门,塔内有螺旋状梯道,塔身有图案纹饰
东塔·半截塔
画像砖,底层有一圈佛像砖雕。只是东塔上半截好像倒塌了一样,呈“半截塔”状。据说西塔代表佛教,塔身里外都有佛像,故称其为千佛塔,东塔代表道教,从砖雕图案上和西塔稍有区别。西塔上半部小佛像保存完好,两塔下部小佛像多被凿毁,无法判断东塔是否象征道教。寿圣寺原有石碑一通,记载寿圣寺及双塔来历,可惜现已
佛像被凿掉的砖雕
无存,寺中现仅存古碑一通,立于塔前荒草丛中,为大清嘉庆年间重修寿圣寺所立,碑体斑驳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相邻另有一九八六年所立文物保护碑,背面有简略介绍,几无价值。双塔曾经受过地震水患,因其结构严谨坚固,至今仍巍然矗立在豫中平原上,默默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巨变。
寿圣寺建造于一片土岗之上,初建时规模宏大,四周依土岗之势修有两层寨墙,按现今状况判断外寨墙周长
西塔·没有塔尖
应有近千米。寨墙外原来有数百亩土地,由寺院僧人耕种自给自足。寿圣寺历经宋、元、明、清修缮、重建,至新中国建立古建筑已荡然无存,近年教众逐渐增多,冉家村等村民主动捐资欲重建寿圣寺,现已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大雄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祖,寺院虽很简陋,但殿中设施却丝毫不逊
大雄宝殿
于其它寺院。村民说双塔附近原有僧人墓穴,据此推断理应有佛塔甚至塔林存在,不过现在连内寨墙都已无存,墓穴、佛塔更无处可寻。乱世之际文物古迹惨遭破坏,盛世之年再开重建之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今之虞在于一边巨资投入,另一边无度破坏,双塔塔身已有部分风化剥蚀,小佛像被随意凿毁,古寨墙时常被人们取土开
重修寿圣寺碑·清嘉庆年间所立
挖,缺乏保护的文物,重建再多又有何益;再深层地思考,重建之风又意味着什么呢。
两座宝塔都没有塔顶塔尖实为一奇,文物专家曾考察了寿圣寺双塔,发现两座塔上边并没有断痕,宝塔并非倒塌所致,而是当初根本没有修建竣工,“半截塔”成因便成了一个谜。双塔东南角有片高十多米的土堆,其上
寿圣寺双塔
杂草丛生,有人说那里就埋着建塔的师傅,建塔的人不在,史籍又无明确记载,后人只能判断,或因资金不足半途停工,或因战乱灾荒一时搁置,战乱灾荒之后无人问津,于是这“半截塔”就成了难解之谜。
请关注下集“逐鹿中原·关圣称帝处·官渡古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