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教育(一)——独立教育的意义
(2009-02-23 21:27:18)
标签:
独立教育养成教育成功教育教育理论魏书生 |
分类: 教坛求索 |
“独立教育”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提“独立教育”
从九四年开始参加工作,算到现在也有快有十四五年了吧,期间写的东西也不少教案体会什么的,但却很少拿去发表。一则自己没有去好好去润色过,只中随手写写,写完就不想再看了;二则,在教学上没什么建树,具体说是成绩不太让自己满意。于是想写那些有什么用?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就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了吧。
今年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自己的想法。过年时,原来的教过的好几个学生打电话过来,让我过去玩。吃饭时,他们说起了我曾经给他们的影响,十分感激。这才使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间,竟然曾经影响过许多人的人生。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不应再虚度自己的教学年华,我应该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给自己,给我的学生留下点什么。
于是打开已尘封很久的留在闪存中写过的东西,仔细地回过头来去捋一下自己的教育轨迹。这一捋不要紧,我突然发现自己这十多年来,其实都一直再寻找着一种东西,一直到今天,它都与我一直紧紧相伴。
以前我的格言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以此自勉。但后来,觉得这种说过于强调老师的责任,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完善的作用。
大概是06年人事局参加的次培训上吧,有位专家说了句话:最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独立!一话惊醒梦中人,我恍然大悟。这可能就是我十年一直在追求的教育理想吧?因此我就决定用“独立教育”来命名我的这些想法和实践。第一,它能准确地体现我这十多年来教育思想的追求;第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个命题也许会对中国未来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什么是“独立教育”
独立教育,就是要通过整合养成教育、成功教育以及魏书生等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创造出一种能让学生独立管理、独立学习、独立思维的简单易行,容易复制的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三、独立教育的理论源泉
我并不想也不大可能在教育理论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教育发展到现在,学校教育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简单套用外国教育模式,过度到适应本地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上来了。能想过的教育的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专家都可能想的差不多了,自己也不可能去超越他们。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是把近年我听说过的、学习过的,实践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我的教育实践中。把它们进行一种有效的整合,探索出一种好操作,易复制、能推广的教学(管理)模式来。
从教十余年来,期间各种教育流派,各种教育思想、各种教育名词在校园里不时刮过,但影响根影响最深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尽管他们不时地被冠以各种各样时髦的名字,却万变不离其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我想最根本的是我们的教育的评价出了问题。再则也是我们许多的教育工作者缺少独立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每天根着别人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也需要“独立教育”。
(一)理论根据之一:“懒娘鏊个好闺女”。
这个没人把它正式作为教育理论,可能是因为对娘有“大不敬”之嫌吧。这个理论正确与否我且先不去证明,但大量的反证却印证了这一点。可怜天下父母心,教育界都知道的《夏令中的较量》就是一例。
(二)、魏书生的教育思想
魏书生是当代杰出的实践教育家,也是我知道的在独立教育方面做的最好的教育家。他虽没有总结出什么能让我们叫出名子的理论,但他一边当局长,一边教语文的实践却证明了这一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代的是高中课。高中生对于初中生而言,有更多的独立性与能动性。这也是我前几年在学习魏书生但成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怎样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是我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三)、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最好的方法之一。没有开始的“养成”,就不会与后来的“独立”。“养成教育”与“独立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我想“养成教育”这四个字,本身强调学校、教师作用的意味太浓,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的独立性原则。而“独立教育”却能把它包涵,而且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