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五五”粤港澳大湾区要从“硬联通”和“软联通”上升到“心联通”

(2025-10-09 09:04:15)
标签:

财经

旅游

股票

时评

热焦点评(25-95):“十五五”粤港澳大湾区要从“硬联通”和“软联通”上升到“心联通”

彭澎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

 

题外话: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涉及3个关税区、3种货币、3种法律制度。加快建设经济高度协同、规则深度衔接的制度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期间,“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通”“跨境通办”等陆续实施,推进了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并推动了湾区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十四五”期间,随着“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通”“跨境通办”等实施,全面促进了粤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化。

总体上,这些项目因为“一国两制”很难跨境管理,但是又涉及民生,因此 ,更加能促进规则对接。

 

对于“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通”“跨境通办”的下一步深入推进,建议重点突破一些民生领域,如:药械通经过试点,如果成功,就应该完全放开,否则会形成特权。理财通应该总结后扩大数额和适应面,并创新更多产品。社保通主要涉及在粤的港澳人士,以后要拓展双向互通互联,各个年龄段人士。跨境通办应该参考“国民待遇”,更加强调“一国”体制。

 

展望下一个五年,粵港澳大湾区要更紧密結合,可采取一些创新措施,进一步发力“软联通”,推动“心联通”,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

从港珠澳大桥、澳车北上、港车北上、高铁等等,到税务通、通关合并以及其他各种“通”,软硬件结合,从长远来看,“心联通”更重要,也是今后更多更好的“硬联通”“软联通”提供条件。

【专家解读】 倡「十五五」促「软联通」助「心联通」

香港文汇报 文汇专题2025-10-09

「粤港澳大湾区,堪称全球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制三关税三货币三法律』区域协同发展实验田。」华南城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库常务副主席姚育宾表示,「十四五」期间实施推进的「港澳药械通」「湾区社保通」「政务服务跨境通办」「跨境理财通」等重大创新举措,促进了粤港澳三地在医疗、社保、政务、金融等方面的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为大湾区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指出,面向「十五五」聚焦大湾区融合的深层需求,各方应在「软联通」上持续发力,不断破解制度壁垒、优化协同机制,加快推动「心联通」。这一系列实践,相信可为湾区后续开拓更多协同领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扩大湾区金融全球影响力

  彭澎建议,若「港澳药械通」试点成效符合预期,可在当前基础上逐步推动政策全面放开,让更多内地患者受益;而「湾区社保通」当前服务重点集中在广东境内的港澳人士,未来可力争实现粤港澳社保双向「互通互联」,同时扩大覆盖人群范围,让社保保障更具普惠性。姚育宾也认为,「港澳药械通」可进一步扩大适用覆盖范围,在加强对指定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药械安全使用的基础上,推动临床试验数据跨境互认,缩短审批周期,加快港澳药械在内地的注册上市进程。而「跨境理财通」亦可拓宽所涵盖的产品种类,根据市场形势与业务拓展需求,借助「数字人民币+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跨境资金划转实时到账,加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理财合作,夯实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的全球影响力。

  推动「制优、心联、业旺」

  「『十五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还可进一步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湾区共同标准』与『单一数字市场』,尝试规则互嵌体系,积极推动大湾区标准纳入国际标准制定议程,增强国际话语权。」姚育宾建议,大湾区可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制度,让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助推力,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医药等战略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并依托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新兴产业,培育大湾区前沿科技集群。同时,推广「数字孪生城市」管理模式,优化跨境物流、能源调配等场景,发挥大湾区数字优势。

  姚育宾表示,大湾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关通、车畅、人涌」的现实场景,面向未来的 「十五五」,区域发展可向更深层次迈进,进一步推动实现「制优、心联、业旺」 的更高目标,通过持续优化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让制度协同更高效;将「民生工程」切实转化为「民心工程」,拉近三地民众情感距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产业发展更兴旺。相信只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积极探索世界级湾区建设的创新路径,就能持续擦亮全球顶级湾区的金字招牌。

  香港文汇报记者 方俊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