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李嘉图“葡萄酒悖论”谈一瓶酒的价值

(2024-11-22 17:05:56)
标签:

财经

股票

时评

美食

李嘉图“葡萄酒悖论”谈一瓶酒的价值

彭澎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曰用以与之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此件商品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

然而,与这一著名的经济学原理相悖的是,李嘉图对葡萄酒价值的分析。他认为葡萄酒的价值主要由其劳动成本决定,但在解释葡萄酒的储存价值时遇到了困难为什么一瓶成本仅为1英镑的葡萄酒,存储数年后价格竟然攀升至10英镑,其价值远远超过其生产成本。据说,他因此而郁闷至死这就是所谓的李嘉图“葡萄酒悖论”

其实,推而广之,中国的白酒又何尝不是如此?

 

跟几个经常喝葡萄酒的朋友在一起,我拿出来的红酒常常被认为放久了,当然也跟储藏条件有关,我毕竟没有地窖,普通酒柜不具有储藏好红酒的功能。

或者说,红酒的存放是有年份限制的,不是储存越久越好。

但这并不妨碍李嘉图“葡萄酒悖论”的演绎。

比如说,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同样的劳动时间,不同的树种、土壤、气候等条件,也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还有,商品的品牌、包装,甚至国家形象都可能影响商品的价值。

 

说到中国白酒,那么还要多一个“讲故事”也能决定酒品及其价值了。

比如说,在广东,现在普遍流行喝酱酒。一些极端的人甚至认为其他香型没法喝。

前天遇见一位:“以前也喝浓香型的,还觉得酱香型很难喝。现在喝惯了酱香,简直就受不了喝浓香了!”

这并不是搞笑。这跟内地很多人一直喝浓香型,很少喝酱香型,基本是一个道理,即习惯产生好感。李嘉图“葡萄酒悖论”没讨论这个饮酒习惯问题。

 

然而,酱香型酒的兴起少不了“讲故事”。一说是国酒,开国时领导爱喝;一说是巴拿马万博会,摔地成名的是茅台,现在衡水老白干说是自己,茅台也不吭声,反正已经“讲过了”;一说是红军长征用来洗脚疗伤,帮助了长征的胜利;如此等等。

最大的故事,还是说坤沙法产生的酱酒不能勾兑,而浓香型是可以勾兑的。很多人还真信了。可是,有揭露各种勾兑法的视频显示,什么香型、什么年份都可以勾兑出来!

然后就是“最大的神话”。说茅台(也推及其他酱酒)喝了不伤胃,而其他香型都伤胃。最有名的是一位遵义军分区的将军对着镜头说:“喝了几十年的茅台,胃是越喝越好!”

后来,他进去了,不知道其胃好不好。

一次,电视台主持人俎江涛记得我曾说过:“只要是酒,包括茅台,喝多了一样醉!”他将此告诉了另一个节目嘉宾马光远,后者对他说:“他肯定喝了假茅台!”

我只好苦笑着对主持人说:“他没喝过假茅台,只能说明他喝的酒不够多!”

我周边还有一些“茅迷”,即除了茅台,其他酒都不喝。最严重的一位说:“除了茅台,其他酒喝了就会吐!”

 

我没时间去一一去反驳这些神话。只想说,只要是粮食酿的酒,放久了都好喝;只要是酒,喝多了都会醉,都伤胃。

但是,与李嘉图“葡萄酒悖论”最大的旁证,就是很多名酒,主要价值在于“讲故事”!

2024年11月2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