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澜在海景酒店快乐“等死”的启示

(2024-08-31 15:12:07)
标签:

时评

房产

蔡澜在海景酒店快乐“等死”的启示

彭澎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

 

“香港四大才子”中,原来最不当回事的是蔡澜。金庸的书看过、电视剧看过,甚至一些政论也看过,当然最熟悉。黄沾的歌听过,上电视也比较多,其次熟。倪匡不是很熟悉,但其家人的传闻也略知一二。就这个蔡澜几乎只是在一些餐厅的墙上宣传榜看到,感觉就一个吃货,因而知其名而不知其除了吃还能做什么。

最近,看到网络上有一篇报道82岁蔡澜快乐等死:散尽家财,酒店养老,他才是人间清醒”,理念驱动,忍不住打开来看。大约是说,他82岁了,无儿无女干脆变卖房产在一家全海景酒店安度晚年甚至请了整整8个人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一方面,还是“有钱任性”,但是,无拘无束地到酒店安度晚年,还是很符合当前许多人的愿望;另一方面,刚好昨天广州电视台新闻谈到一些公寓、出租屋对租客有年龄限制,不让60岁以上老年人租房,“给我一分钟”评论道:老年人可能多病,但年轻人生活没规律常常影响他人起居。这就是现实,在中国,不希望有人死在屋里,因此,老年人通常要去医院去世。而蔡澜不希望在医院“等死”,在景观一流的酒店虽是一个好的选择,但要让社会接受还是不容易。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会不会出现专门的公寓酒店做这种“安度晚年”的生意呢?那个收留蔡澜的酒店会不会只是因他是名人而例外呢?

理论上说,中国人是不愿租住有人死去的房屋的。这种理念根深蒂固。我曾经在美国有一次居住地附近不远有墓地,后来发现在西方国家的旧城与墓地之间可以很融洽地相处。而在中国,城市建到哪里,墓地都必须迁出。所以,中国人在城里很难形成祖墓的概念。可能随着城市化,农村的祖墓群能否延续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因此中国人慢慢地都失去了祖先的“根”,多少也是文化传承的问题。

城市、社区对墓地、“凶宅”(广东人、香港人的特殊用语)的排斥,可能让老年人尤其是半失能、全失能的老龄人很难找到合适的“等死”或“安度晚年”的场地。

虽然,这篇对蔡澜海景酒店“等死”的报道最终落脚是售书广告——这是当前很多售书或其他广告推广的模式,但我仍然觉得受到很多启发,最后还忍不住购买了他的四本书:《妙趣人生》、《江湖老友》《饮食男女》《红颜知己》《蔡澜“人间有趣”四部曲》大约觉得一个人的一生大多离不开这四个领域:漫漫人生路、几多朋友的来来往往、吃饭穿衣、恋爱的悲欢离合。

看了一周,差不多看完《妙趣人生》。觉得大多平平淡淡,甚至一半都是废话。可也有几篇堪称佳作,如“我的的士经验”、“领带的乐趣”、“水”、“视死如归”、“笑看往生”、“受伤的女人”等。还有一篇差不多可以归类为超短篇小说,即“立陶宛的女人”,甚至可以延申为电影。不过,即使在一些平淡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到他努力勾挑出哲理来。很多文字可能是应付约稿之作,能够写出点意义也就不错了。

回到正题。每个人都有“等死”的“垃圾时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准备,但是,在哪里“等死”是许多人的一大难题。影响这种选择的,不仅有居住地和房屋,还有社保、养老、医疗、休闲、子女等等很多问题,不是简单地“看透”那么简单。

 

                                    2024年8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