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在大湾区联合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标签:
财经时评 |
热焦点评(24-87):粤港在大湾区联合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彭澎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
三中全会决定全文两次点名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分别是“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以及提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粤港联手打造高端人才湾区,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目前大湾区9+2城市之间可建立跨城市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共享资源,形成互补优势,吸引国际人才(比如香港的金融与法律服务,深圳的科技创新,广州的教育与医疗资源等)。一方面是资质互认,这样在培养、使用等方面都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是在发货作用方面,让港澳专业人士能更容易进入市场,包括律师、会计、审计师等等。
2、现在外国人到中国有144小时的免签政策,吸引不少海外人才到中国citywalk, 大湾区可以进一步优化签证政策,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或者说,能不能大湾区在免签方面比内地更多一些放开,可能要中央决定或者授权。理论上,可以先行一步,开放更多国家和地区。甚至反向思维,全球能放开的都可以免签过境。尽量与港澳营商环境一致。
3、在留住人才方面, 大湾区应该完善引才配套(比如人才税收政策;解决高端人才住房、教育等后顾之忧等)。实际上,人才税收、高端人才住房、教育等等都是各地吸引人才的主要政策。而真正留住人才的还是工作领域、事业发展、创业就业。大湾区要让人才能发挥专业作用,找到人生理想和目标实现高地。
4、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目前大湾区高校在合作办学、学科设置调整方面的成果十分显著,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比如建立跨校联合培养项目,调整学科设置以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等等。其中,港中大在深圳是出色的,录取分数线高过中大。港科大广州在专业设计方面引入学域等跨学科培养模式。港城大东莞也开始招生了。加上早年浸会大学在珠海的发展,以及澳门大学在横琴的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校领域的合作进展十分迅猛。今后要在服务经济上再努力。
5、大湾区应根据三中全会决定提到的国家战略需求,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人才培养。首先,三中全会特别强调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因此大湾区必须坚持做好改革开放前沿的示范。其次,科技创新是2035年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标识。高质量发展必须有赖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大湾区要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