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前瞻之香港关注什么?

标签:
时评财经 |
热焦点评(24-81):三中全会前瞻之香港关注什么?
彭澎接受《大公报》采访
题外话:三中全会前瞻之香港关注。三中全会七月召开,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问题。大湾区在改革创新中贡献了很多榜样和先例。如何评价大湾区在上届(2018年)全会以来的改革力度、有哪些创新和亮点是值得在当下时间节点回顾的?可以说,基础设施有比较大的改进,港珠澳大桥、高铁等等。软联通上有更明显的进展,如港人港法、横琴的共治共建、香港各个大学开办校区、港澳车北上等等。
全面深化改革中,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改革方向在哪里,如何为国家的改革创新提供经验?目前来看,在“一国两制”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一体化,尤其是企业合作、商务往来、人员就业置业养老等等。
香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担任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三中全会有哪些尤其值得香港业界关注的地方,可以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机会和定位?
说实在话,香港的国际化、专业化、法治化程度还是内地需要认真学习借鉴的。三中全会可以在营商环境上推出更大胆的改革,让香港与内地的商事制度对接得更好。香港也是内地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难以替代的渠道和平台。
三中全会前瞻 大湾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大湾区当排头兵
大公报 A11:内地2024-07-12
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今年7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在京召开。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不难看出「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本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课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得风气之先」的一片热土,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近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着重分析了大湾区未来的改革突破口,亦建议香港业界和市民应密切关注三中全会的决策动向,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利用香港的国际化优势,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和市场定位。\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
往返香港和中山的道路,对于香港青年陈嘉伦来说早已十分熟悉。「香港公司是我的店,中山公司是我的厂,两者可以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广东中山优厚的生物医药政策,吸引了香港青年陈嘉伦北上设立研发基地,其创办的公司过半数员工为香港硕博人才。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多项重要专项规划和政策文件,为大湾区建设着眼全局做好顶层设计。这些政策为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根据广东省大湾区办整理统计,自《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各级各单位公开发布涉大湾区政策602条,其中国家发布超过100条、省级层面发布近200条,涉及营商环境、合作平台、现代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优质生活圈等领域。
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大湾区一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全国提供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认为,在制度型开放方面,大湾区致力于构建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推动了政策措施的实施,促进了香港、澳门与珠三角地区的软联通,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营商环境改革方面,深圳连续三年被全国民营企业评为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广州在国家发改委的营商环境评中连续两年名列前茅,18个指标均达到标杆水平。他称,这些成就凸显了大湾区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的领先地位。
「香港的国际化、专业化、法治化程度,还是内地需要认真学习借鉴的。」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认为,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个推动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契机,我们应大胆推出创新措施,以实现香港与内地商事制度的更深层次对接。通过这样的对接,不仅可以促进两地经济的融合,还能为内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他指出:「香港始终是内地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难以替代的渠道和平台,应当充分利用香港的这一优势。」
港续当制度创新桥梁
谢宝剑也认为,香港在全球制度集成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低税率的税制、自由的营商环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香港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指出,在未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香港将继续作为制度创新和国际交流的桥梁,为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发展空间大。展望未来,谢宝剑表示,大湾区的改革方向应聚焦于进一步推动制度型开放,促进三地要素的便捷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加快单一自贸区的建设。同时,吸引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准入,激活民间活力,保护产权,以及在科技创新、金融开放和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些都是改革的重点。他建议,香港业界和市民可以密切关注三中全会的决策动向,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