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政策落实偏差给企业带来的“二次伤害”
(2023-12-29 14:15:00)
标签:
财经时评 |
防止政策落实偏差给企业带来的“二次伤害”
彭澎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
的确,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很多扶持企业和实体经济的政策,但是,政策不落地或走形式主义,让企业面对疫情后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即“融资难”等问题更加“难上加难”。尤其是民营企业遇到的困难更重了,经营不下去的情况大幅增多,完全出乎人们对疫情后经济形势会好转的预料。 甚至与各种统计数据的宏观形势改善形成了微观形势的“温差”!
中共中央政治局4 月28 日召开会议,提出要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帮助企业恢复元气。会议还再度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同时,也强调“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从现实来看,企业元气的恢复,归根结底还是盈利的好转和现金流的改善。中央政治局显然是认识到企业遭受的“元气”之伤,才明确提出“帮助企业恢复元气”的要求。
问题是,虽然今年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多少问题,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感觉到政策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今年同期广东被挂牌拍卖资产的企业数量是 2022 年同期的数倍。
当前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落到实处,否则,民营企业难以突破经营困难的危局,经济全面恢复也会继续“弱复苏”。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关系明显转差。在民营企业急需资金周转的时候,很多银行不仅没有“输血”支持,反而急着“抽血”。企业的账户上只要有一点点现金,都会被银行自动转走还贷,没有丝毫喘息机会。
据各种调研信息,在大量纾困政策出台的背景下,金融系统并没有很好地服务民营实体经济,反而更多地与民营实体经济脱钩、去能、断链,造成对民营企业的“二次伤害”。这甚至已成为了当前经济恢复的最大障碍。
更需要关注的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成本还在进一步上升。有企业被银行以无额度为由拒批贷款后,很快收到中介电话,说可以“帮忙”获得贷款。如企业支付中介费(约为贷款金额的2%-5%),就可在中介的“帮忙”下获得贷款。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被信用评级困扰。从银行了解到,国有企业很容易就能评上3A,民营企业能评上2A就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近一年来,银行下调民营企业征信,更是雪上加霜。今年7月起施行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实际上实施了征信“连坐”制度,一家银行下调征信就会联动引发一众银行同样做法,这在更大范围放大对企业维持经营的难度。而且,企业即使还清贷款,记录仍要保留五年才删除。这没有充分考虑疫情伤害的因素,反而是把疫情影响延续下去,形成持续的“二次伤害”。
还有一个因素严重影响企业的信心和对未来的预期。广州一些沿街商铺在疫情前估值达7万多元/平方米,而近期评估值已跌到2万多元/平方米;有的商圈商铺资产评估值疫情前每平方米单价达十几万元,现在降至只有四万元。普遍下跌了三分之二,这种资产评估值恐慌性大幅下跌,可能导致企业既无法抵押贷款,也因资产贬值,而抛弃生产力、抛弃资产,从而,严重影响经济前景的好转和投资信心。
在新的一年里,为了企业的经营稳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关注“二次伤害”的因果,并出台积极政策,狠抓扶持措施的落地和见实效。